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P59

  ..续本文上一页,也是出于庄严论的。诸佛世尊「或」时示「现等正觉」,「或」时示现入般「涅槃」。这「如」世间的「火」,有时燃烧有时熄灭。佛为什么要这样呢?为化度可化的未成熟有情,使他成熟解脱,所以示现受生;可化的有情已经成熟,无须佛陀长住世间,所以又示现入涅槃。「此」入涅槃的佛,「未曾非有」,如火的暂熄,并非世间没有火。「诸佛」法「身常」住,这或起或灭,只是他的示现;从诸佛真实 [P530] 法身上说,或起或灭的当体,就是法身如如不动。

  

  佛于非圣法,人趣及恶趣,非梵行法中,最胜自体住。

  (九)住甚深:住是安住在功德中,这有三种住:(1)「佛于非圣法」中住圣法中,以最胜的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为住。(2)于「人趣及恶趣」中,佛于天法中,以最胜的静虑等持为住。(3)于「非梵行法」中,佛修慈悲喜舍的四种梵行,以最胜的梵行为住。因此,在诸法中,佛于「最胜自体住」──圣住、天住、梵住。

  

  佛一切处行,亦不行一处,于一切身现,非六根所行。

  (十)显示自体甚深:「佛」的后得智遍「一切处行」,根本智无有分别,所以「亦不行一处」。或可说:佛身遍一切处无所不在,但又不在一处,所谓『法身无在无不在』。为化某一类的有情,即现某一类身,佛的变化身,「于一切身」中示「现」受生,这如常人所见的佛,只是一位老比丘,如我们凡夫一样。其实佛身「非」我们的「六根所行」。佛的化身,为度地 [P531] 狱有情,受生地狱中,示现受苦,其余由恶业所感而受苦的众生,不知是佛;它们尚不能取得佛的化身,佛的真法身,那更非六根所行的境界了。

  

  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

  (十一)断烦恼甚深:菩萨不把「烦恼」断尽,祗是「伏」而「不灭」,使其不发生作用。「如毒」蛇能够害人,但他被「咒」力「所害」,就不能发生作用。为什为伏而不断?因行菩萨道者,不能急断烦恼,不然,就堕入小乘的无余涅槃了。所以在未成佛前,必须「留惑」受生死身,「至」金刚道才断「惑尽,证佛一切智」。唯识学者说:分别所起的烦恼,初地断;俱生烦恼则伏不起,但也有故意生起的;八地以上,才决定不起烦恼的现行;至俱生烦恼的种子,留到成佛时才完全断尽。

  

  烦恼成觉分,生死为涅槃,具大方便故,诸佛不思议。

  (十二)不可思议甚深:本颂同于佛性论辨相品所引不思议经的颂文。佛「具大方便故」,能通达「烦恼成」为菩提的「觉分」,「生死」成为寂 [P532] 静的「涅槃」。一方面,这是法性的本然,一方面是佛智的净化。这「诸佛」的妙用,「不」是我们所能「思议」,甚深,甚深!

  

  应知如是所说甚深有十二种:谓生住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现等觉甚深,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示现等觉涅槃甚深,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断烦恼甚深,不可思议甚深。 结示前面所说的十二甚深。

  

  壬 念

  一 正明七念 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一者、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此中有颂: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二者、如来其身常住,应修此念,真如无间解脱垢故。三者、如来最胜无罪,应修此念,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四者、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 [P533] 故。五者、如来受大富乐,应修此念,清净佛土大富乐故。六者、如来离诸染污,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来能成大事,应修此念,示现等觉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

  「诸菩萨念佛法身」的功德相好,能得念佛三昧,三昧成就时,能现见十方佛闻法、供养,这是一大修行法门,不可不加留意。不知「由几种念应修此念」佛三昧呢?应「由七种念」「修此念」佛法门。念就是别境中的念心所,明记不忘为性,因系念佛得定,就是念佛三昧。

  (一)应这样的念佛:佛「于一切世界得无碍神通」,所以能于「一切法得自在转」。无碍统指六通,这神通的妙用,于一切法可得大自在,无所不能。或者疑惑:诸佛于一切世界神通无碍,发愿度脱一切众生,那就应该一切众生都成佛解脱,为什么有无量数的有情,受种种痛苦,不见佛不闻法呢?为解答这问题,特说一「颂」。「有情界周遍」,就是说一切有情。有情所以不得成佛解脱,自有他的原因:(1)「具障」,诸有情具足了猛利 [P534] 长时的烦恼,极重的恶业,感长寿天及地狱等果报,具这三障,所以障碍见佛,不能见佛闻法,更不能得解脱。(2)「阙因」,另一类有情,虽没有这样的三障,但缺少见佛闻法的善根因缘,尤其没有熏习成大乘种姓,所以佛于一切世界现身说法,不能使他解脱。(3)「二种决定转」,就是业障异熟障决定,不得解脱。这可作两种的解说:A造了无间的定业,感到了一向苦趣的定报,因此,障碍见佛闻法,不得解脱。B恶业虽还未造,但由过去的熏习力,现在的环境,使他决定要去造此恶业,如提婆达多要作逆罪,佛也不能阻止他;这决定要造业的有情,一定障碍解脱,一定障碍闻法。还有,造了业必定要感果,如释种的被诛灭,他必须受果报,现在虽见佛闻法,也不得解脱。因此种种,「诸佛」虽于一切法得自在,而对此等众生,是无可奈何的,「无」有「自在」。

  (二)诸佛「如来」的法「身常住」,菩萨「应」这样的「修」「念」佛观。因为「真如」法界,是法身自体,在金刚喻定的「无间」道,「解脱 [P535] 」一切障「垢」,开显了最清净法界,无改转无变易,常住寂灭。念佛的菩萨,应该这样念。

  (三)诸佛「如来最」为殊「胜无罪」,因佛的「一切烦恼及所知障」,都已经解脱「离系」了。念佛法身的菩萨,「应修此念」。

  (四)诸佛「如来无有功用」:前三种念佛的自体,以下念佛的利他妙用。佛「不作功用」而做「一切」利生的「佛事,无」所「休息」。念佛的菩萨,「应修此念」。

  (五)应念诸佛「如来受大富乐」,佛在因中,修习福慧二种资粮,所以到了果位,得清净佛土的「大富乐」果。

  (六)应念诸佛「如来离诸染污」,佛陀生在世间,非「一切世法」之所「能染」。

  (七)诸佛「如来能成大事」,「示现」受生,成「等」正「觉」,「般涅槃等」,使那「一切有情」的「未成熟」者「成熟」,「已成熟者」「 [P536] 解脱」。念佛法身的菩萨,「应修此念」。

  

  此中有二颂:圆满属自心,具常住,清净,无功用,能施有情大法乐,遍行无依止,平等利多生:一切佛,智者应修一切念。

  颂中重颂七念:念佛法身的七念,无不「圆满」:(一)念如来随「属自心」圆满。(二)念如来身「具」足「常住」圆满。(三)如来具足「清净」圆满。(四)念如来「无功用」圆满。(五)念如来「能施有情大法乐」圆满。(六)念如来「遍行无依止」圆满。(七)念如来「平等利多」众「生」圆满。具此「一切」圆满的无上「佛」陀,有「智」慧「者」的菩萨,「应修一切念」。

  

  二 别释净土

  1 具引经文 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谓: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 [P537] 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蠲除一切烦恼灾横,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

  在念佛中,有念佛净土,这里特别的把它解释一下。「菩萨藏百千契经」,是一部经的专名,百千即十万,十万颂的契经,大抵指华严经。后来,深密经与佛地经,也加以引用。在此经的「序品中,说」到佛土的胜妙;但这不但应从所描写的净土事相去理解,还要从表德显理中去理解。如最胜光曜的大宝华王所建立的大宫殿,大宝华王是大红莲花,表吾人的一念清净真心,由清净法性心中,现清净土。宫殿即法界宫,在吾人一念净心的法界宫,以无边的福德智慧庄严它。如依这个见解去看,那七宝庄严的七宝,表七 [P538] 觉支,或七种法财。如来所都,表心王,或净心的摄持。诸大菩萨,表无漏善心所与善行。天龙八部,表即菩提性净的烦恼,即戒定慧的淫怒痴等。现在且顺论文的十八圆满,作事相的解释:

  (1)显色圆满:佛所「住」处,是以「最」为殊「胜」而具「光曜」的「七宝」所「庄严」的大宫殿,或说大宫殿因七宝的庄严而有胜光曜,因有胜光曜的七宝,所以从大宫殿中「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2)形色圆满:这大宫殿的形态有「无量」的「方所」,或园,或池,或阶,都像美「妙」的文「饰」,参差「间列」。(3)分量圆满:这大宝宫殿的「周围」,无边「无际」,「其」面积的分「量」,一般人是「难」以「测」度的。(4)方所圆满:佛住的大宝宫殿,他那所住的方所,地点,「超过」了「三界所行之处」,不是三界内的爱执所能行得到的。换句话说,这种宫殿不是三界系的业果。(5)因圆满:它不是三界业成,是以「胜出世间」的出世「善根」为因而得生「起」的;既不是无因有,亦不是由大自在 [P539] 天所造。(6)果圆满:…

《摄大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土与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