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報告,太多太多!幾乎每一位佛弟子,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觀音菩薩,最能適合衆生的要求:對什麼樣的衆生,表現什麼樣的身分,說什麼樣的法門。所以說:「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菩薩大慈大悲的柔和精神,與女子的慈愛相近,所以觀音菩薩,特別爲萬萬千千的女衆所信仰,菩薩也就時常化現爲柔和慈忍的女身。我們在這一生中,要信賴觀音菩薩的護念,引導我們,救護我們,才能得到平安幸福。又要信賴阿彌陀 [P195] 佛的悲願,來世往生極樂世界,這可說是最理想的了。
二‧七 佛法救世的目標
佛教的目的,著重在救濟世間,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到底要救濟世間,使達到怎樣的理想呢! 佛法救世的目標,簡約的說是這樣:一、人人是平等的,人人都要成佛。二、促成知識的進化,完成種種事業。叁、發展豐富的物産,讓大家可以盡量的受用。四、使人類離邪道而向佛道。五、戒行清淨,不作種種害人害己的罪惡。六、身心健全。七、貧病的都得到救濟。八、女子成爲男子一樣。九、不受惡魔外道的欺騙。十、犯罪的改過自新,不用刑法的治罰。十一、肉體與精神,都得到良好的營養。十二、大家能得到精美的衣服,日用品與娛樂品。東方世界的藥師佛,曾發過這樣的大願,建設了與極樂世界一模一樣的淨土。這可以說,這就是一切佛救人救世的真正願望。佛弟子要依著這一目標,去發願,去實行。 [P196]
二‧八 龍樹與無著
在印度大乘佛教的興盛裏,龍樹與無著,是兩位最傑出的菩薩。龍樹是南印度人,本來就是世間的大學者。起初,他追求世俗的欲樂,後來覺悟了,才在佛法裏出家。他到北方來修學,在雪山的老比丘處,讀到大乘經。又在東南海濱,大龍菩薩那裏,讀到『華嚴』等大乘經。依著修習,深徹地悟入了人生的真相。他回到南方弘法,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中觀論』,依龍樹的學風而修學的,成爲大乘空宗,也叫中觀宗。
無著是北印度人。他出了家,到中印度來參學。起初學習小乘,後來才修彌勒的大乘法門。苦學了十二年,才能悟得。他在阿瑜陀國,親從彌勒菩薩修學,又爲大家講說;把他編集出來,名爲『瑜伽師地論』。無著自己的著作也很多。他的弟弟世親,繼承他的法門,而更大的弘揚起來。後來就成爲大乘有宗,也叫做瑜伽宗。這兩大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正宗。 [P197]
二‧九 前生與後世的開示
天民不信前生,也不信後世。他說:「我不信,我沒有看見」。法師講了一個佛說的開示給他聽。
有人從高山下來說:「高山上有幾百丈寬的大石,幾十丈高的大樹,還有幾十裏方圓的大水池」。久住平地的村民說:「我們不信,我們沒有見過」。山民說:「你們順著這條山路,上去察看一番,就可以證實了」。村民說:「我不信,所以不聽你的話去察看。高山上,那裏會有大水池,那裏有這麼大的石頭與樹木呀」!佛說:「我也是這樣。依著正法去修行,到達高上的境地。我知道前生,知道後世;我告訴人,他們不肯信。可憐的愚癡人呀!你們沒有修行,沒有清淨的慧眼,所以不能知道。但爲什麼不依正法修行,親自去證實一番呢!不信我的話,又不肯親自去察看,這也算是聰明人嗎」?
天民聽到這裏,向法師忏悔說:「法師!我太愚癡了!從今以後,我要信仰 [P198] 佛的教說,依佛指示的道路,從實踐中去證實他」。
二、一0 深山的古城
有人在深山裏遊行,忽然發現一條平坦而寬廣的大路。順著大路前進,越走越遠,發現了一所山城。城裏有曲折的溪流,婉啭的鳥聲,富麗的亭閣,鮮美的花木。既沒有毒蛇猛獸,蚊虻蠅虱,氣候又不冷不熱,這真是清淨的樂土!那人在城裏,享受到從來未有的辛福。他回到山下來,逢人宣說,勸人依著古道,去清淨的山城,享受無比的福樂。然而這對于不信的人,是沒有益處的。
這是釋尊巧妙的比喻。這是說:釋尊在修行的過程中,發見了一切佛所行的八正道,到達了一切佛同證的涅槃城。到了這裏,一切苦痛,矛盾,紛亂,完全休止了。有的是平等,自由,永恒的福樂。釋尊從大覺悟中,得到大解脫,這才向人們說法,勸大家修習正道,求得涅槃的常樂。信佛而遵行佛法的人,有福了! [P199]
二‧一一 叢林巡禮(上)
潮音寺是有名的大叢林,大家想去而始終沒有去,因爲離我們太遠了。這次春假,學校發起去潮音寺旅行,老師帶我們去參觀,又一樣樣的講給我們聽。
汽車走了兩小時,才到達潮音寺;寺在海邊的山坡上,風景極好。進了「山門」,先到「放生池」,魚類都自由自在的,搶著吃我們投下去的餅幹。到了「天王殿」,首先見到滿面笑容,大腹踞坐的彌勒菩薩,表現了和平歡喜的精神。兩旁站著高大威武的四大天王;向內還有韋馱天將,這都是護法神。向中間進去,宮殿式的「大雄寶殿」,高大莊嚴極了!中間供釋迦牟尼佛;阿難與迦葉,站在兩旁。大磬與大木魚,老師不准我們去亂敲。左右的聖僧像很多,老師說是十八羅漢。佛座後面,塑成海島風景,供奉觀音菩薩。再向中間進去,又是一所大殿,名爲「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再向前進,有「藏經殿」,一列列的經櫥裏,放著藏經。經櫥上金書「欽賜龍藏」,聽說經是從前國王賜給的。再進到 [P200] 後面去,平列的房屋很多。中間名「方丈」,是寺院主持人的住處。
二‧一二 叢林巡禮(下)
我們再到兩邊去參觀,有名爲「齋堂」的,就是餐廳。齋堂非常大,我們恰好見到四、五百位比丘在吃飯。有「行堂」的,往來添飯添菜,極有秩序,肅靜得一點聲音都沒有。又到「大寮」去,這就是廚房。啊喲!那口千人鍋,又大又深,真的嚇了我們一跳。大捆大捆的柴,一直望竈門裏送。經過「禅堂」,大門閉著,聽說是修行的地方,我們不敢進去。到了「庫房」,這是管理經濟及一般事務的辦事處。到了「客堂」,大家休息喝茶,知客師慈和的招待我們。老師說:佛教的大叢林,是很有組織的。可以分成兩部分:禅堂是僧衆的教育機構;此外,庫房是總務與財務,客堂是司法及交際,這都是辦事務的。上面,由方丈統理一切。
下午四點鍾,大家才盡興而返。這次潮音寺的巡禮,大家都非常歡喜,贊歎 [P201] 叢林的偉大莊嚴,佩服寺院的秩序。住著五百多人的寺院,不見有閑逛與閑話的,大家都精進用功,這真太難得了!
叁‧一 盂蘭盆會
佛說:父母對于我們,恩德是大極了!做兒女的,一定要孝順父母,報父母的恩德。你雖然盡心力去孝敬,也還是報不盡父母的恩。做孩子的,要聽父母的話,使父母歡喜。長大了,要好好的立身做事,孝養父母,使父母身心安樂。父母死了,也要紀念父母,使父母離苦得樂。
從前,佛的大弟子目連尊者,得道以後,知道他的母親,因爲不信叁寶,殺害生靈,死後墮在餓鬼中受苦。目連孝心懇切,卻沒有能力救她,只得請佛設法。佛說:「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在這一天,如能誠懇的布施,供佛及僧,憑這供佛的布施功德,得到一切佛的護念,才能度脫鬼趣的苦難」。這就是盂蘭盆法會的來源。盂蘭盆,是救倒懸的意思。七月十五日,佛教舉行盂蘭盆法會, [P202] 這一天恰好是中國的「中元」節。從此,每逢中元節,民間都舉行盂闌盆會,可說是佛教的孝親節了。佛教對過去祖先的憶念、救護,比起儒家的「慎終追遠」,要懇切得多,徹底得多!比起神教徒,對于死後的祖先父母,毫無憶念救護的孝心,高尚偉大得多了!
叁‧二 善財與龍女
站在觀音菩薩兩旁的青年男女,你知道是誰?讓我來告訴你。男的是善財童子,是印度福城的富家子弟。他受了文殊菩薩的教化,決心要修學菩薩道,這才遵從文殊的指導,到各處去參訪明師,一處又一處,留下了「五十叁參」的佳話,成爲佛教青年好學的模範!善財的發心很大,從來沒有「得少爲足」,真是「好學不厭」,一直在追求真理的修學中。他在南海的普陀山,見到了觀音菩薩,菩薩教他「大悲解脫法門」,應怎樣的救濟人類的痛苦。女的是龍女,也是文殊菩薩所教化的。她在八歲的時候,來參加釋迦佛說『法華經』的法會。她奉上了明珠,供養釋迦佛。她的功德圓滿了,就到南方世界去成佛。這是青年成佛,也是女子現身成佛的榜樣。 [P203]
善財與龍女,爲青年學佛的好榜樣。佛法的修學,沒有男女間的不平等,也不分老年與少年。只要能真誠的發心修學,誰也都能成佛的。他倆代表著青年的男女,兒女一樣的敬仰觀音菩薩,觀音也是慈母一樣的護念他們。這一幅晝,是中國佛教徒最歡喜的一幅。
叁‧叁 自救與救他
今天報上說:在昨天的大風雨裏,一只載著旅客的小船失事了,大家落在水裏,風浪又大,實在危險之極!當時的乘客中,會遊泳的小明,趕快的遊到岸邊,不問別人怎樣,自己上岸來休息;他當然是平安了。魯直也會遊泳,卻幫助那些不會遊泳的,把他們一個個的救上岸來。魯直辛苦極了,鼓起勇氣來救人,最後才上岸來休息。同學們見到這消息,都稱贊魯直好! [P204]
老師說:「是呀!魯直的精神真偉大!我們學佛的,也是這樣呢!我們在生死大海中,如只顧自己離苦得樂,雖然他精進修行,解脫生死,但不過是小乘吧了。小乘聖者的功德,當然是很好的,但不能說是圓滿。因爲衆生都在生死苦海裏,怎麼可以專顧自己,不同情衆生的苦惱呢?所以如想救自己,又想救衆生,而且想先救衆生,這才是大乘,菩薩心腸。發大心而…
《青年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