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菩薩行的,等到功德圓滿了,就成爲佛。地藏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楞嚴經說:有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涅槃。菩薩先救衆生的精神,才是最圓滿的,所以大家要學菩薩」!
叁‧四 發大心
一位小沙彌,代師父提著衣包,跟在師父後面,一起趕路。沙彌一面走,一面想:「大乘法普度衆生,像佛那樣的功德圓滿,真是再好也沒有了!我應該發大心,修菩薩行,求成佛道,才是」。他的師父是一位得道的小乘聖人,知道了 [P205] 他的心念,就說:「把衣包給我,你在我前面走」!沙彌就把衣包交給師父,在師父的前面走了!沙彌忽然想:「成佛真是不容易的事,要修難行苦行,要修很久很久才成佛呢!我看,還是修小乘法,早些了生死吧」!師父知道了他的心念,就說:「把衣包拿著,跟在我後面走」!沙彌又照話做了。
沙彌想:「師父要我在前面走,一下又要我在後;自己要拿衣包,一下又要我拿,真是老糊塗呢」!師父知道了他的心念,就說:「你想發大心,修大行,那你就是菩薩了;菩薩當然應該在我前面走。你一下又退了小心,又不想成佛,那你就是小乘的凡夫,這當然要跟在後面拿衣包了!我沒胡塗,你這樣的朝叁暮四,才真是胡塗呢」!沙彌聽了,慚愧得很,向師父忏悔。從此,一定要立志修菩薩行,決不退悔;甯可爲大衆忍苦耐勞,不敢專顧自己了!
叁‧五 跛子與瞎子
某處人家,人都因事出去了,只有跛子與瞎子二人,留住家裏看守。房屋忽 [P206] 然失了火,跛子見了,大叫起來,可是不會走路,著急也沒用。瞎子能走路,卻不知道火在那裏,向那裏逃才好!二人急中生智,合作起來。瞎子背著跛子,跛子指導方向,由瞎子背著走路,這才逃出了這所火宅。
這個譬喻,是說什麼呢?六道輪回裏的衆生,到底是些什麼?經佛的慧眼分析起來,不是別的,只是「五蘊」、「六處」、「六界」。這些名詞的內容,總之不外乎說:衆生只是心識與色身(肉體)的總合活動。沒有身體,心識是不能活動的。沒有心識,那色身也就成爲屍身,不再是活潑潑的衆生了。所以我們這個(色)身,心(名)的組織,色身由于心識的活動,而心識也由于色身的活動,誰也離不了誰。這正像離了跛子,瞎子就不知道向那裏走。沒有瞎子,跛子也走不動。彼此互相合作,才能認識,能行動。所以不要以爲我們,只是物質的身體而已。我們有精神,也有肉體,二者的互相結合,才成爲活生生的衆生。
叁‧六 六度
[P207]
修習大乘法,主要是修習六度。
一、布施度:拿財物來供養叁寶,救濟貧窮,出錢出力,爲了利益別人,甚至不惜身命。如見了他人有了憂苦恐怖,要安慰他,勸導他,使他心地平安。還有,辦教育文化,發揚佛法,啓發人的正確知識,使他能向上進修,完成人格,成賢成聖。二、持戒度:立身行事,處處要守法,不犯殺、盜、邪淫等罪惡。同時,一切善事,凡利益衆生的事業,都應該去做。總之,不應該做的不去做:應該做的不可不做。叁、忍辱度:忍耐,是堅定意志,不因環境的刺激而改變。如忍受寒熱饑渴等苦;忍受怨敵的譏諷、侮辱、欺騙,或者打罵傷害。堅定自己的意志,才能完成學佛的大事業。四、精進度:爲了離惡行善,身心所有的努力。五、禅定度:精神集中,養成身心的高度能力。六、智慧度:佛法的真理,先從聽聞中去求了解,再經過審慎的思考,還要從笃行中去求實證,成就清淨的大智慧。
布施能夠度悭吝,持戒能夠度毀犯;忍辱能夠度瞋恚;精進可以度懈怠;禅 [P208] 定可以度散亂;智慧可以度愚癡。修習這六大法門,才能度一切苦厄,到達成佛的地步,所以叫六度。
叁‧七 商主
一只滿載貨物的海船,商人們都上了船,在「商主」的領導下出發了。船上的船師,不懷好意,想把商人們害死了,吞沒滿船的貨物。這一謀財害命的計劃,被商主識破了,但這要怎麼辦呢?假使把這個壞消息,告訴了商人們,那大家一定會憤怒起來,把船師害死,這不是使商人們犯了殺人的罪惡嗎?假使不說,船師是會害死滿船商人的;船師作的惡業可大了,一定要墮落地獄,受長久的苦報。這到底要怎麼辦呢?想來想去,商主覺得:還是由我來把船師殺了吧!這不但救了商人們的生命,也免得商人們作惡。對于船師,也從他造作重罪,墮落地獄的邊緣救了出來。雖然殺人是不應該的,但不能眼看別人的墮落而不救,還是自己去受苦吧!這樣,商主想定了,一聲不向的把船師殺了! [P209] 商主的殺死船師,是罪惡嗎?會墮落嗎?不會的。爲了救護衆生,不惜自己的墮落而殺生,這是偉大的同情,無上的福德!這是釋迦牟尼佛前生的菩薩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釋尊是這樣的實踐了。
叁‧八 鸠摩羅什
鸠摩羅什是生長在龜茲國(現今新疆省的庫車縣),而原籍是印度的大譯師。七歲的時候,他跟他的母親──龜茲王妹,一同出家。又跟他母親到北印度的罽賓去修學。回來時,經過沙勒,就在那裏遇到了大乘論師須利耶蘇摩,從他學習了龍樹的空宗。青年博學的名聲,早就傳遍了西域和中國。
當時,中國北方前秦王苻堅聽見了,就派呂光帶兵去攻打龜茲,邀請羅什來中國。可是,呂光攻破了龜茲,在回來的半路上,聽說苻堅已經敗亡了,呂光就自稱涼王;羅什也只得跟著他,留在姑臧。一直到後秦王姚興,出兵迎請羅什,羅什才在公元四0一年,到達當時的秦都長安。羅什千辛萬苦的到了中國,全國 [P210] 優越的法師們,如僧肇、道生他們,都集中到長安來。一面從羅什修學,一面協助羅什翻譯。羅什傳來了大乘的空宗,中國的大乘佛教,才進入一新的階段,不再與老、莊的思想混雜不清了。他翻譯的經典,文詞都是很通順的,義理又不失原意。簡潔明了,像『法華』,『金剛』,『彌陀經』等,最受信衆們的歡迎,一直到現在。到七十歲,羅什才去世。遺骨藏在石塔裏,現在還保存在西安(就是長安)城南,大家叫做「羅什塔」。
叁‧九 達摩與慧能
南天竺的達摩大師,宋代時從海道到南中國來。到梁代,他才渡過長江,到了北魏的京都──洛陽。他在嵩山少林寺,有「面壁九年」的傳說,所以被稱爲「壁觀婆羅門」。他是傳授大乘禅的,不大注意經教,也不重視佛教的儀式。他專重修行,引用『楞伽經』來傳授他的「宗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但法門太高深了,不容易修學,所以只傳了慧可等少數人。 [P211]
達摩的禅法,傳到第五代,是唐代黃梅東山寺的弘忍,那時已經有相當發展了。嶺南的盧慧能,到東山寺來,一面做工,一面參究。他是一位不學教,不識字,而專心參禅的人。但在一次考試中,他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卻得到了弘忍的賞識,被認爲真得到了達摩的宗旨。慧能回到了南方,後來在曹溪山(南華寺),弘揚達摩「頓悟」的禅。從此,禅宗大盛起來,成爲中國佛教最深徹,最有力量的一派。慧能被稱爲六祖,六祖在中國佛教界,中國文化界,都是起著最大影響的,了不起的大師!
叁‧一0 中國佛教的向外傳布
大乘佛教在中國,不但深入了中國社會,而且還向國外傳布。這又可分爲兩個時期:一、唐、宋以來,佛教從中國傳到了日本,朝鮮(當時名爲高麗、百濟、新羅),安南。那時中國佛教極盛,國家也非常強盛。日本、朝鮮的僧人,不斷的到中國來留學,政府也特別的給他們便利。他們學成以後,就把佛法帶回去 [P212] 。當然,中國僧人也有親自傳去的。凡傳到日本,朝鮮,安南的,都是以華文翻譯的佛經,及中國古德的著述爲根據。所以日本,朝鮮等佛教,都是中國的佛教。佛教在日本,成就很大,深刻的影響了日本的文化。不但保存了唐代傳去的佛教教典,及佛教藝術品,而且還能自創新的宗派,如日蓮宗,真宗等。近代將大乘佛教傳到美國的,也還是日人的功績。
二、明、清以來,由于華僑的海外移殖,中國的大乘佛教,也就跟著出國,傳到了泰,緬甸,星加坡,馬來亞,菲律賓,印尼等地方。到現在,還只是華僑的佛教。以後應怎樣的健全發展起來,使大乘佛教深入當地民間,中國佛教才能在這些地方生根。這點,應該是中國佛教徒的責任。
叁‧一一 十大行願(上)
成佛是最究竟的,也就是最不容易的。但如能修習十大行願,就會迅速的走上成佛的路。十大行願是: [P213]
一、禮敬諸佛:我們要以身體的禮拜,或語言的恭敬,或內心的虔誠,來禮敬十方叁世的一切佛。二、稱贊如來:知道了佛的偉大功德,自然有不能不贊歎的真誠。從口頭上,文字上,來贊揚佛的功德,也就因此使人知道佛的功德。叁、廣修供養:要用上好的物品來供佛。特別是要照著佛說的去修行,去做利益衆生的事。要將自己的身心,一切奉獻于佛。四、忏悔業障:業障是受苦的因,所以要在佛菩薩前,誠懇的忏悔,再不作惡業。五、隨喜功德:佛,菩薩,小乘聖者的功德,就是平常人的些微善事,都要生歡喜心,贊歎心。六、請轉*輪:十方佛初成佛時,要誠懇的請佛說法,救度衆生,像天帝的請佛說法一樣。七、請佛住世:請佛多住在人間教化。如沒人請求,佛就要入涅槃,世間就要陷入黑暗了。八、常隨佛學:學佛,就應該以佛爲師範。佛過去是怎樣修學的,現在是怎樣利益衆生的,就應該跟佛去學習。九、恒順衆生;要存平等心,利益衆生;開導他,救濟幫助他。十、普皆回向:自己所有的一切功德,不能占爲己有…
《青年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