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回向給衆生,讓大家同得利益,同成佛道。 [P214]
叁‧一二 十大行願(下)
十大行願,出在『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現在摘錄十頌,作爲大家時常思念,時常誦習,時常發願,時常實行的准繩。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衆生樂。我常隨順諸衆生,圓滿無上大菩提。所有禮贊供養佛,請佛住世轉*輪,隨喜忏悔諸善根, [P215] 回向衆生及佛道」。
四‧一 當來下生彌勒佛
元旦,寺院裏舉行彌勒法會,大家稱念「當來下生彌勒佛」,祈求彌勒佛的下生。
彌勒佛降生時,我們這個世界,政治與宗教,都達到了理想。政治方面:這個世界,輪王出世,成了人間淨土。在五戒與十善的德化政治下,不依賴武力與刑罰,大家都過著和樂的生活,守法的生活。人口很多,物産非常豐富,所以大家過著繁榮的生活。一切貧窮的,孤獨的,老弱的,都得到了幸福。政治修明的和平與繁榮,如沒有道德上的進修,鞭策向上,那就無可避免的,要變成奢侈淫佚,腐化墮落的生活。在這方面,彌勒下生,在龍華樹下成佛,不斷的宣揚佛法,救度無數的衆生。凡在龍華法會見佛聞法的,都不會受物欲的誘惑而墮落。有的能生人間或天國;有的更進一步,能修出世法,解脫生死;能發菩提心,自利 [P216] 利他,修福修慧,學大乘法而將來成佛的,也著實不少。
生在這個世界裏,佛教徒要求些什麼?要求在賢明的政治下,過著幸福的生活;更要求在佛法的熏陶下,得到自利利他,向上進步的功德。彌勒佛下生,能實現這兩大理想,所以新年第一日,大家來舉行彌勒法會,祝禱彌勒的誕生。而「龍華叁會喜相逢」,更成爲佛教徒一般的願望了!現在世界這麼苦亂,佛法又不大興盛,大家應怎樣迫切的,來祈求彌勒佛的下生。
四‧二 青獅與白象
文殊菩薩騎著青毛獅子;普賢菩薩卻坐在六牙白象上。這是什麼意思呢?淺一些來說吧!獅子是「百獸之王」,是最勇悍的,不怕一切而毅然前進的。大乘的佛菩薩,不畏艱苦,不畏魔障,精進勇猛的自救救他,正像獅子一樣。同時,獅子不畏一切,而一切獸類都怕牠。它如吼叫起來,被形容爲「百獸腦裂」。獸類都潛藏起來,誰也不敢響了。這比喻佛菩薩的說法,是決定的,無畏的,一切 [P217] 外道教說,都就此銷聲匿迹了。獅子有這精進與無畏的德性,所以拿獅子來代表這種精神。佛所坐的座位,也就稱爲「獅子座」。佛也被稱爲「人(中的)師子」了!
六牙白象是象王。象在印度,叫做「那伽」,譯做象,也譯做龍。「大力龍象」,說明了它的堅忍與強毅。象能荷負人類,也能載運貨物,力量極大。這譬如佛與菩薩,擔當得了救度衆生的大事。在戰爭中,象是一往直前,不畏敵軍的刀箭火毒的。這譬如佛與菩薩,在生死苦難中度衆生,什麼苦難也能忍受得了。還有,野象本是極凶暴的,但一經訓練,就能忍苦負重,比什麼都溫柔。這等于煩惱充滿的人類,一經佛法的修習,就能柔和堅忍,能擔任自利利他的重任。所以說:「如調龍象」;而大德的法師,也被稱譽爲「法門龍象」了!
文殊菩薩智慧第一,爲一最傑出的說法師,所以坐著青獅。普賢菩薩大行大願,所以坐著白象。我們見到青獅與白象,不但知道文殊與普賢的特長,也就會明白大乘佛教的精神了。 [P218]
四‧叁 舍利塔與佛像
釋尊涅槃以後,弟子們舉行了隆重的火葬典禮。從此,釋尊的身相音聲,再也不能見聞了!但是世人對于釋尊的崇敬,有加無已,所以火化剩余的佛舍利(骨分),由八大國王,均分供養。到了阿育王時,又取出八王供養的佛舍利,分散而藏在塔裏(塔的意思是高顯,與墳的意義相近),名爲舍利塔。據說:阿育王造了八萬四千塔,分送到佛教世界的每一教區,讓佛弟子供養恭敬。我國甯波阿育王寺的舍利塔,就是八萬四千塔之一。
釋尊去忉利天宮,爲母說法的時候,一住叁個月,優填王憶念釋尊得很,特請精巧的技工,用牛頭栴檀木,雕了一尊釋迦佛的聖像。但佛涅槃不久,對于佛像的供養,並不興盛;大家都供養舍利塔,就是供養釋尊的遺體。等到信衆更多了,教區更廣了,雕塑的藝術也發達了,佛滅五世紀後,塑造佛像的風氣,才一天天盛起來,成爲寺院的主要法物,受到信衆的瞻仰崇拜。 [P219] 無論是舍利的崇敬,佛像的崇敬,而佛像又不論是雕的、塑的、鑄的、畫的、繡的,都是爲了紀念佛的大悲大智,救人救世,爲黑暗的人間開啓了光明。崇仰佛的功德,所以依舍利及佛像的形式,來表示我們對佛的敬慕。佛弟子們的舍利,也可以建塔供養。不過我國的習慣,特別尊重舍利中的堅固顆粒,名爲舍利子。而菩薩、羅漢、祖師們的像,也一樣受到尊敬。
四‧四 四谛(上)
佛法的大綱,不出乎四谛。
一、「苦」:我們有了這個身心組合的個體,就不能沒有苦了。對自己的身心來說,就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對人及衆生的關系來說,就有恩愛別離苦,怨瞋聚會苦。對外物的取用來說,就有求不得苦。因爲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不穩定的,不永久的,所以好事也不能滿足,何況不如意的事!這當然就成爲各式各樣的苦了。各式各樣的苦痛,根木就是我們自己,我們這個身心 [P220] 的組合。有了這個,怎能沒有苦呢?
二、「苦之集」:說到苦的原因,主要是內心的煩惱。煩惱多得很,貪呀,瞋呀,癡呀,慢呀,還有種種的不良心理。但其中,一切都爲自己著想,從「我見」而來的自私自利,要算最根本了。爲自己著想,就處處起愛著──愛著自己,愛著與自己有關的一切。有了愛著,苦就來了。譬如樹上的枯葉落下,你覺得無所謂,這就因爲你沒有愛著他。如這是你心愛的花,忽然被折落了,那你說不定就會跳起來,哭出來,時常想起而心裏難過。現生的事情是這樣,來生也是那樣。因爲內心有了愛著,說話做事,都會留下一種束縛自己的力量。這種能招感來生苦果的力量,叫做業。有了煩惱,業,生死的苦痛就會延續下去。這像油燈一樣,不斷的加油,換上燈芯,燈光也就會一直的延續下去。
四‧五 四谛(下)
叁、「苦之滅」:修學佛法,達到了沒有煩惱,沒有苦痛,那種證悟的境界 [P221] ,叫做滅,也就是涅槃。但是,如生來就瞎眼的人,不能了解光明是什麼。從來離不了生死大苦的衆生,也就不能想象到沒有生死的涅槃(滅),到底是怎樣的。不過可以方便說明的,涅槃是:沒有動亂,就是平靜;沒有苦痛,就是安樂;沒有變化,就是永恒;沒有束縛,就是自由;沒有黑暗,就是光明。還可以從比喻來了解,涅槃像:烏雲散了而日光遍照,暴風定了而波平如鏡一樣。總之,這是解脫苦痛的「寂滅」。
四、「滅苦之道」:滅除苦痛的道,是八正道。最重要的,是「正見」。對于世間的一切,知道有善也有惡,有業也有報,有前生也有後世,有凡夫也有聖人。這樣的世間,更知道他是變化無常的,苦的;凡是無常與苦的,就是空的,無我的。這樣的認識,成爲堅定的見解,叫正見。更加以深刻的思想,內心要求他實現,叫「正思惟」。內心既有了正確的見解,要求實現的思想,那就在身體的行爲上,語言文字的說明上,經濟生活上,一定會成爲正確的,叫做「正業」,「正語」,「正命」了。有了正確的內心,正確的外行,努力去修習,叫「正 [P222] 精進」。對于正見,念念不忘,叫「正念」。念念不忘,到達了心意的集中,就叫「正定」。在正定中,正見就成爲清淨的智慧,能覺悟空無我的真理,能斷除我見、貪愛等煩惱。這樣,就能得到解脫衆苦的涅槃寂滅了。
四‧六 玄奘
唐代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佛法,一共十九年。取回了大量的佛經與佛像;翻譯了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卷的經論。譯筆謹嚴,而又能暢達。在中國佛教史上,玄奘爲一最偉大的旅行家,最傑出的翻譯家。
爲了到印度去求法,玄奘是不惜身命的,他冒著偷渡出境的國法,逃過玉門關五烽的危險。在沙漠中,雪山上,叢林裏,受過說不盡的苦難。一次,迷了路,渴得幾乎死過去。又一再遇到盜匪,險些兒身命不保。但在佛光的護庇下,到底克服了艱苦,完成了求法的弘願。經過高昌時,國王!5鵋文泰,苦苦的留住他,願意供養一生,拜爲高昌的國師。玄奘爲了求法,堅決的謝絕了。回來後,唐太 [P223] 宗又勸他還俗,爲國家服務。爲了翻譯佛經,玄奘又堅決的辭卻了。放下一切,不貪名利,獻身于佛法的修學與翻譯,充分表現了潔身爲道的精神。
玄奘在西域與印度時,一面求法,一面弘法,留下了良好的聲譽。在曲女城的大法會中,玄奘的大乘論義,使印度的外道與小乘論者,都不敢出來論難,得到了論義勝利的無上光榮!玄奘去世後,高宗爲他辍朝五日,表示哀悼,歎爲「吾失國寶」。真的,玄奘不但是佛教的光輝,也是國家的瑰寶。民國四十四…
《青年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