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青年的佛教▪P25

  ..续本文上一页,要回向给众生,让大家同得利益,同成佛道。 [P214]

  

  三‧一二 十大行愿(下)

  十大行愿,出在『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现在摘录十颂,作为大家时常思念,时常诵习,时常发愿,时常实行的准绳。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剎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众生乐。我常随顺诸众生,圆满无上大菩提。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 [P215] 回向众生及佛道」。

  

  四‧一 当来下生弥勒佛

  元旦,寺院里举行弥勒法会,大家称念「当来下生弥勒佛」,祈求弥勒佛的下生。

  弥勒佛降生时,我们这个世界,政治与宗教,都达到了理想。政治方面:这个世界,轮王出世,成了人间净土。在五戒与十善的德化政治下,不依赖武力与刑罚,大家都过着和乐的生活,守法的生活。人口很多,物产非常丰富,所以大家过着繁荣的生活。一切贫穷的,孤独的,老弱的,都得到了幸福。政治修明的和平与繁荣,如没有道德上的进修,鞭策向上,那就无可避免的,要变成奢侈淫佚,腐化堕落的生活。在这方面,弥勒下生,在龙华树下成佛,不断的宣扬佛法,救度无数的众生。凡在龙华法会见佛闻法的,都不会受物欲的诱惑而堕落。有的能生人间或天国;有的更进一步,能修出世法,解脱生死;能发菩提心,自利 [P216] 利他,修福修慧,学大乘法而将来成佛的,也着实不少。

  生在这个世界里,佛教徒要求些什么?要求在贤明的政治下,过着幸福的生活;更要求在佛法的熏陶下,得到自利利他,向上进步的功德。弥勒佛下生,能实现这两大理想,所以新年第一日,大家来举行弥勒法会,祝祷弥勒的诞生。而「龙华三会喜相逢」,更成为佛教徒一般的愿望了!现在世界这么苦乱,佛法又不大兴盛,大家应怎样迫切的,来祈求弥勒佛的下生。

  

  四‧二 青狮与白象

  文殊菩萨骑着青毛狮子;普贤菩萨却坐在六牙白象上。这是什么意思呢?浅一些来说吧!狮子是「百兽之王」,是最勇悍的,不怕一切而毅然前进的。大乘的佛菩萨,不畏艰苦,不畏魔障,精进勇猛的自救救他,正像狮子一样。同时,狮子不畏一切,而一切兽类都怕牠。它如吼叫起来,被形容为「百兽脑裂」。兽类都潜藏起来,谁也不敢响了。这比喻佛菩萨的说法,是决定的,无畏的,一切 [P217] 外道教说,都就此销声匿迹了。狮子有这精进与无畏的德性,所以拿狮子来代表这种精神。佛所坐的座位,也就称为「狮子座」。佛也被称为「人(中的)师子」了!

  六牙白象是象王。象在印度,叫做「那伽」,译做象,也译做龙。「大力龙象」,说明了它的坚忍与强毅。象能荷负人类,也能载运货物,力量极大。这譬如佛与菩萨,担当得了救度众生的大事。在战争中,象是一往直前,不畏敌军的刀箭火毒的。这譬如佛与菩萨,在生死苦难中度众生,什么苦难也能忍受得了。还有,野象本是极凶暴的,但一经训练,就能忍苦负重,比什么都温柔。这等于烦恼充满的人类,一经佛法的修习,就能柔和坚忍,能担任自利利他的重任。所以说:「如调龙象」;而大德的法师,也被称誉为「法门龙象」了!

  文殊菩萨智慧第一,为一最杰出的说法师,所以坐着青狮。普贤菩萨大行大愿,所以坐着白象。我们见到青狮与白象,不但知道文殊与普贤的特长,也就会明白大乘佛教的精神了。 [P218]

  

  四‧三 舍利塔与佛像

  释尊涅槃以后,弟子们举行了隆重的火葬典礼。从此,释尊的身相音声,再也不能见闻了!但是世人对于释尊的崇敬,有加无已,所以火化剩余的佛舍利(骨分),由八大国王,均分供养。到了阿育王时,又取出八王供养的佛舍利,分散而藏在塔里(塔的意思是高显,与坟的意义相近),名为舍利塔。据说:阿育王造了八万四千塔,分送到佛教世界的每一教区,让佛弟子供养恭敬。我国宁波阿育王寺的舍利塔,就是八万四千塔之一。

  释尊去忉利天宫,为母说法的时候,一住三个月,优填王忆念释尊得很,特请精巧的技工,用牛头栴檀木,雕了一尊释迦佛的圣像。但佛涅槃不久,对于佛像的供养,并不兴盛;大家都供养舍利塔,就是供养释尊的遗体。等到信众更多了,教区更广了,雕塑的艺术也发达了,佛灭五世纪后,塑造佛像的风气,才一天天盛起来,成为寺院的主要法物,受到信众的瞻仰崇拜。 [P219] 无论是舍利的崇敬,佛像的崇敬,而佛像又不论是雕的、塑的、铸的、画的、绣的,都是为了纪念佛的大悲大智,救人救世,为黑暗的人间开启了光明。崇仰佛的功德,所以依舍利及佛像的形式,来表示我们对佛的敬慕。佛弟子们的舍利,也可以建塔供养。不过我国的习惯,特别尊重舍利中的坚固颗粒,名为舍利子。而菩萨、罗汉、祖师们的像,也一样受到尊敬。

  

  四‧四 四谛(上)

  佛法的大纲,不出乎四谛。

  一、「苦」:我们有了这个身心组合的个体,就不能没有苦了。对自己的身心来说,就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对人及众生的关系来说,就有恩爱别离苦,怨瞋聚会苦。对外物的取用来说,就有求不得苦。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不稳定的,不永久的,所以好事也不能满足,何况不如意的事!这当然就成为各式各样的苦了。各式各样的苦痛,根木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这个身心 [P220] 的组合。有了这个,怎能没有苦呢?

  二、「苦之集」:说到苦的原因,主要是内心的烦恼。烦恼多得很,贪呀,瞋呀,痴呀,慢呀,还有种种的不良心理。但其中,一切都为自己着想,从「我见」而来的自私自利,要算最根本了。为自己着想,就处处起爱着──爱着自己,爱着与自己有关的一切。有了爱着,苦就来了。譬如树上的枯叶落下,你觉得无所谓,这就因为你没有爱着他。如这是你心爱的花,忽然被折落了,那你说不定就会跳起来,哭出来,时常想起而心里难过。现生的事情是这样,来生也是那样。因为内心有了爱着,说话做事,都会留下一种束缚自己的力量。这种能招感来生苦果的力量,叫做业。有了烦恼,业,生死的苦痛就会延续下去。这像油灯一样,不断的加油,换上灯芯,灯光也就会一直的延续下去。

  

  四‧五 四谛(下)

  三、「苦之灭」:修学佛法,达到了没有烦恼,没有苦痛,那种证悟的境界 [P221] ,叫做灭,也就是涅槃。但是,如生来就瞎眼的人,不能了解光明是什么。从来离不了生死大苦的众生,也就不能想象到没有生死的涅槃(灭),到底是怎样的。不过可以方便说明的,涅槃是:没有动乱,就是平静;没有苦痛,就是安乐;没有变化,就是永恒;没有束缚,就是自由;没有黑暗,就是光明。还可以从比喻来了解,涅槃像:乌云散了而日光遍照,暴风定了而波平如镜一样。总之,这是解脱苦痛的「寂灭」。

  四、「灭苦之道」:灭除苦痛的道,是八正道。最重要的,是「正见」。对于世间的一切,知道有善也有恶,有业也有报,有前生也有后世,有凡夫也有圣人。这样的世间,更知道他是变化无常的,苦的;凡是无常与苦的,就是空的,无我的。这样的认识,成为坚定的见解,叫正见。更加以深刻的思想,内心要求他实现,叫「正思惟」。内心既有了正确的见解,要求实现的思想,那就在身体的行为上,语言文字的说明上,经济生活上,一定会成为正确的,叫做「正业」,「正语」,「正命」了。有了正确的内心,正确的外行,努力去修习,叫「正 [P222] 精进」。对于正见,念念不忘,叫「正念」。念念不忘,到达了心意的集中,就叫「正定」。在正定中,正见就成为清净的智慧,能觉悟空无我的真理,能断除我见、贪爱等烦恼。这样,就能得到解脱众苦的涅槃寂灭了。

  四‧六 玄奘

  唐代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求佛法,一共十九年。取回了大量的佛经与佛像;翻译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卷的经论。译笔谨严,而又能畅达。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为一最伟大的旅行家,最杰出的翻译家。

  为了到印度去求法,玄奘是不惜身命的,他冒着偷渡出境的国法,逃过玉门关五烽的危险。在沙漠中,雪山上,丛林里,受过说不尽的苦难。一次,迷了路,渴得几乎死过去。又一再遇到盗匪,险些儿身命不保。但在佛光的护庇下,到底克服了艰苦,完成了求法的弘愿。经过高昌时,国王!5鵋文泰,苦苦的留住他,愿意供养一生,拜为高昌的国师。玄奘为了求法,坚决的谢绝了。回来后,唐太 [P223] 宗又劝他还俗,为国家服务。为了翻译佛经,玄奘又坚决的辞却了。放下一切,不贪名利,献身于佛法的修学与翻译,充分表现了洁身为道的精神。

  玄奘在西域与印度时,一面求法,一面弘法,留下了良好的声誉。在曲女城的大法会中,玄奘的大乘论义,使印度的外道与小乘论者,都不敢出来论难,得到了论义胜利的无上光荣!玄奘去世后,高宗为他辍朝五日,表示哀悼,叹为「吾失国宝」。真的,玄奘不但是佛教的光辉,也是国家的瑰宝。民国四十四…

《青年的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性空学探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