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的淨土思想(義慧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證常寂光土。

  上述分析可知,修行《法華經》求生極樂淨土,也就順理成章了。

  

  (叁)宿世因緣說

  十方諸佛刹土,皆具四種淨土。爲何《法華經》中獨提往生西方彌陀安樂國?《法華文句記》卷十雲:

  問:同居類多,何必極樂?答:教說多故,由物機故,是攝生故,令專注故,宿緣厚故,約多分故。[10]

  “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諸佛共贊西方淨土,諸經多歎彌陀法門,唐代湛然大師《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雲:

  隨向之方必須正西,若障起念佛,所向便故。經雖不局令向西方,障起既令專稱一佛,諸教所贊,多在彌陀,故以西方而爲一准。[11]

  

  衆生曠劫以來,習氣深染,雖種種對治,難得一心。而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願願接引衆生、攝護衆生。所以在修習一行叁昧時,如果業障現前,此時應面向西方,令心專注于阿彌陀佛名號,使妄念不起,仰仗彌陀大願力,就可叁界橫超,生死永盡,圓證叁不退。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卷叁雲:“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專以彌陀法門爲主。”[12]念一彌陀名號即是念一切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思議。大師又在《淨土十疑論》中自問自答說:十方諸佛淨土,法性皆平等不二,行人理應普念一切佛功德,求生一切佛淨土,如今卻偏贊彌陀淨土而求生之,豈不與佛性平等義相乖,又怎能求生淨土?

  

  答: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衆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叁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叁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如《隨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佛告普廣:閻浮提衆生心多濁亂,爲此偏贊西方一佛淨土,使諸衆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叁昧難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爲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13]

  

  因此,十方諸佛淨土雖無二無別,然衆生心濁癡愚,根鈍機淺,如果以十方淨土作爲修行所緣境,則境寬意散,叁昧難成,求生無望。而偏贊西方淨土,令心境專一,易得住生,況且尚有彌陀因地四十八大願的攝持。再者,從究竟意義上說,求生一佛淨土即是生一切佛淨土,法性同一,佛身無二,正如《華嚴經》中說月影無量,月體唯一。

  同時,在《法華經》中談到阿彌陀佛自因地時就已經與衆生結下莊嚴其國土之緣。所以,偏贊西方,獨生彌陀淨土,確有一定的原由。《法華經》迹門“叁周說法”之“因緣周”,通過追憶久遠劫前大通智勝佛說《法華經》之後入定,時十六王子于八萬四千劫複講《法華經》,與座下聽衆結今靈山之緣乃至但生西方之因。《法華經》卷叁雲: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于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14]

  

  當時于第十六王子座下聽聞妙法的弟子即是今靈山會上所度化的一千二百下根聲聞弟子,第十六王子即今釋迦牟尼佛。正因爲在佛陀因地時聽聞過《法華經》,所以今生在靈山會上得度。《法華經》中同樣談到彌陀迹中化緣之始,宋代宗曉大師在其《樂邦文類》中雲:

  

  釋迦既爾,彌陀亦然。良以十六王子于大通時覆講,爲物結緣,其諸王子,各得成佛,西方號阿彌陀。以果驗因,彌陀爾時乃爲第九王子,爲衆講說,是知彌陀爲物結緣明矣。故《妙玄》六雲:大通爲結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說經,十六王子八萬四千劫覆講,于時聽衆,或當座已悟,或中間得入,或近化始得,即斯意也。如是诠量,非唯顯佛佛施化道同,抑亦知古往今來生淨土者,並第九王子當時結緣之衆矣。[15]

  

  在這段引文中,很顯然地說明了諸佛化道相同,釋尊如此,阿彌陀佛也一樣。所以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才說古往今來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皆是曾于大通智勝佛時聽聞第九王子演說妙法所結淨土之緣,而當時的第九王子即今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以果驗因,可知阿彌陀佛因地與衆生結緣之深厚。

  通過以上幾點理由分析,修學《法華經》往生彌陀淨土勿庸置疑。若能更加彌陀聖號的執持,如虎添翼,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二、彌勒兜率淨土

  《法華經·法師品》中佛告藥王菩薩說,在如來滅度以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若複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于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藥王,若有人問何等衆生于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于未來世必得作佛。”[16]一念隨喜,佛尚且與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更何況是五種法師的修學?當來必得作佛。《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中說: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衆伎樂 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于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爲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叁十二相,大菩薩衆所共圍繞。[17]

  

  《法師品》授記成佛,是從遠果來說。今但書寫此經,臨終生欲界第二忉利天,且有八萬四千天女以種種歌伎音樂來迎接此人上生天界,這是就近果而言。由于書寫《法華經》,使一佛乘妙法流通世間,普益衆生,令種一佛乘種子,以此功德生于忉利天,享受五欲快樂,此全仗《法華經》之力,也是普賢菩薩神力所致。更何況五種法師的修學,其益更爲殊勝:臨終有千佛接引,不墮叁惡趣,無有恐怖,轉生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聽聞正法,將來龍華叁會隨侍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度化衆生。

  在唐代僧祥法師所撰《法華傳記》卷六有記載這麼一個因讀誦《法華經》往生兜率淨土的事例。

  妙蓮法師一生慈悲利濟衆生,專以持誦《法華經》爲日常功課,一日與師友說:“吾以誦經力,生兜率內院,欲值遇慈氏,此願可不?師友答:甚可。經雲:若人受持讀誦,是人命終,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佛豈虛說!”之後更加精進地諷誦《法華經》,未嘗休息。七十多歲時,有微疾頓起,便召請諸師友說:“吾有微疾,不爲痛患,天童來迎,化佛授手。言訖而逝,端坐如生。叁日方蘇曰:吾依誦《法華》力,至于兜率彌勒內院,諸天贊曰:汝在閻浮誦《法華》,功德自至此天處,奉見慈氏妙相尊,聞法早契不退忍。”慈氏菩薩又告說:“爾于人間以誦《法華》力故,得生此處。此處諸天,多是于釋迦遺法中,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者。爾可速還下人間接四部弟子得令聞知,暫持《妙法》,大銷諸罪,則用補生天之阙行也。”妙蓮法師說如何還生人間宣此持誦《法華經》功德力得生天上以使徒衆信受?于是彌勒菩薩即以“熏香塗蓮手,以是因緣還活。時彼手香遍滿一州,國人皆取信。作是說已,不久而卒。寺東北起塔,安置遺身,塔尚熏香,若摩觸壁,叁日已上香氣不竭,現所見聞。”[18]

  所以修學《法華經》確可得生諸天及兜率淨土。其間,主要在于衆生本身的心願。《法華文句記》卷十中說:“下分兜率,其例不同,但在機感。”[19]蕅益大師《法華經會義》中說:“若發淨願,則隨其觀行淺深,生四種安樂土。不發淨願,則隨其五品功成,生兜率。”[20]所謂的淨願,乃就淨土所處的位置而言,極樂世界橫超叁界,不受六道束縛,若發願生極樂世界者,則稱爲淨願,隨觀行淺深可生四種安樂土。兜率陀天,仍在叁界之內,且爲欲界之天,發願生此土者,則爲不淨願。

  往生兜率淨土,同樣要具備信、願、行叁資糧。信,即深信兜率淨土確有所在,深信依佛陀所示修習兜率淨土之法定能往生彌勒淨土。願,即發願求生彌勒淨土。《觀彌勒上生經》雲:

  

  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願生彌勒前者。[21]

  

  佛陀告知優波離尊者說,在佛滅度後的四衆弟子及天龍八部如果有願生彌勒淨土的行者,于日常行持的一切,諸如持受五戒八戒等,以及修諸善行,如十善業,且思惟兜率天上的勝妙快樂,以此功德回向發願者,即可往生此土。

  行,即修習相關彌勒淨土法門的一切行爲功德。經中告訴我們,佛弟子若願生彼彌勒淨土的,奉持五戒、八戒、具足戒等,香花供養,打掃佛塔、寺宇,修諸禅定,讀誦一切大乘經典,念佛形像,稱念彌勒菩薩名號,以諸淨業發願往生兜率淨土,命終之後如轉臂之間即得往生。《上生經》中雲:

  

  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衆名香妙花供養,行衆叁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系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22]

  

  《法華經會義》說:“不發淨願,則隨其五品功成,生兜率。”[23]五品功成,正是圓教外凡位,圓伏叁惑,而往生彌勒淨土,沒有斷結,也就是以凡夫身即可得生。因此,我們說修學《法華經》發願生此彌勒淨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叁、二土往生例證

  在中國佛教史上,修學《法華經》之天臺宗祖師大德,發願往生彌勒淨土與彌陀淨土的比比皆是,今略舉一二爲證。

  唐代章安灌頂大師(561-632),天臺宗五…

《《法華經》的淨土思想(義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