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太虛大師年譜▪P23

  ..續本文上一頁談,憩息其涼屋數日。蔣劍雄、蘇慧純等,陪遊柔佛(自傳二十)。

  大師受盛大歡迎于星島,圓!4漒適在星島某地而未曾晤面。大師門下信衆,間不滿圓!4漒之言論,啓大師與圓!4漒晚年隔礙之始。事以有記者往訪圓!4漒,以太虛法師學德何如爲詢;圓!4漒意存輕抑,告以「太虛乃其學人」。消息既播,致引起少數人不滿。自此以前,佛化新青年會通電,列圓!4漒之名(海五、八「紀事」);江浙同學致書諸山長老,圓!4漒覆函,願以追隨(海五、七「通訊」);十四年夏,天童推圓!4漒爲住持(後未就),武院學生致函稱賀(海 [P225] 六「通訊」);是冬出席東亞佛教大會,大師函約圓!4漒同行(海六、十二「通訊」)。大師與圓!4漒,雖風格志業不盡同,然以昔年盟好,大師及其學人,未嘗不樂于引爲同調。自後日趨疏隙,惜哉!

  按:圓!4漒信衆,傳有大師曾爲圓!4漒法子之說。編者特訪奘老于天童(叁十七年十一月一日(「十月一日」),時圓!4漒適自滬至天童)。奘老謂:事出有因。非光緒叁十四年,即宣統元年。圓!4漒大病數月,奘老親爲護侍。圓!4漒之病甚奇,發則神情頓異,纏綿欲絕。時人視爲鬼擾,圓!4漒亦自分必死。間常哭語奘老:「從七塔寺慈運老和尚得法,未曾傳出,設一旦逝去,法脈自我而斬,何以對祖師!且(甯波)老會館數載經營,一旦付諸非人,亦屬唐喪全功。望太虛能接其法派,願以老會館相交」。奘老以語大師,大師不可。奘老以爲:彼此友情素笃,應通權允之,稍慰其臨死苦迫之情。如病愈,圓!4漒自當知其亂命(分屬盟兄弟,如何倒作師資)而一笑了之。是事,奘老一手包辦;圓!4漒于病中,曾書法卷、字據與之。字據有 [P226] 「生西之後,老會館交與太虛,他人不得爭奪」之語。其後病竟愈。當年或隔一年,奘老將法卷與字據交還。奘老又謂:圓!4漒長于太虛十一歲,無論佛法與詩文,大師出家之初,俱對之大有助益;且常有經濟援助雲。奘老率真,對圓!4漒友情,更非泛泛。其言如此,應可信也!十月八日,大師出席江夏堂之歡送大會。大師原擬遊曆宣化,遠去歐美;以不慣熱帶生活,乃決意回國(白傳二十;略史;寰遊記一;海七、十「事紀」 )。

  十日,國民革命軍克武昌。佛學院及漢口佛教會,均陷于停頓。善因離佛學院返湘;學院由大敬守屋(佛學院院董會略史;自傳十一)。

  十一日,大師乘德加大輪船啓程回國。與前廈門大學校長黃琬(孟珪)同舟,傾談頗不寂寞(自傳二十;海七、十一「事紀」)。十五日,重九,舟過香港。大師偕黃琬登太平山頂。次日,曾星瑚等陪遊青山寺。值寺中開戒,寺主顯奇率衆歡迎,請爲開示(自傳二十;記歸舟過香 [P227] 港之所感;從香港的感想說到香港的佛教)。

  十八(九?)日晚,輪過廈門,會泉、轉逢、常惺、王拯邦等來迎,強大師小留。曲從衆意,上岸宿日光岩(自傳二十;海七、十一「事紀」)。

  二十日,過廈門,經市場向南普陀寺,沿途受盛大之歡迎。洪鴻儒、余超、缪子才、神田慧雲等,預歡迎之行列。至寺,赴閩南佛學院之歡迎會(自傳二十;海七、十一「事紀」)。

  二十一日,南普陀寺,柬約紳商學僧界領袖,舉行隆重之歡燕。與大師同席者,林文慶、周樹人(魯迅)、孫貴定、張頤(真如)、沈士遠、莊澤宣、顧颉剛、陳定谟、羅培常、缪子才等(自傳二十;人物志憶十)。魯迅對大師之印象,爲『和易近人,思想通泰』(孫伏園「魯迅先生眼中之太虛法師」)。陳定谟由是發心學佛。

  按:志憶以此爲十八年歐美歸來事,誤。

  二十二日,大師偕常惺、蕙庭等,赴廈門大學參觀,應約爲講「緣起性空之 [P228] 宇宙觀」,常惺記(自傳二十)。

  二十叁日,各界假教育會,歡迎大師說法,大師爲講「大乘佛法的真義」,爲現實與精進(海七、十一「事紀」)。

  二十五日,觀音誕。大師往遊白鹿洞、虎溪岩等(海七、十一「事紀」)。時有「南普陀題石」一律: 『南海普陀崇佛剎,虎溪白鹿擬匡廬。千岩百洞奇難狀,隕石飛星古所都。水鳥皆談不生法,雲林巧繪太平圖。山獅十八驚呼起,一吼當令萬象蘇 』!

  大師抵滬之翌日,送別日本之中華佛教視察團于輪中(自傳二十;法舫譯「日本佛教徒之現代中華佛教觀」)。由佛化教育社,約集上海新聞界戈公振等,大師發表南洋遊化之談話(自傳二十)。十一月十四日,大師應尚賢堂李佳白約,講「佛法應如何普及今世」,李氏譯之以載字林報。其中論及天神創造說等之謬妄,引起西人之難問,大師複爲 [P229] 文答之(自傳二十;愛之崇拜;海七、十二「言論」)。韓人玉觀彬,因聽講而發心皈信,大師名以「慧觀」 (自傳二十;海七、十二「時事」)。某星期日,大師于尚賢堂講「愛之崇拜」。李佳白以中國當時之反宗教運動,由于缺乏愛之觀念。大師乃謂:不應盲從我執之愛,愛亦爲戰爭苦惱之因,故應崇拜依覺悟人生萬物而起之大慈悲(文)。其時,大師電孫馨遠,就其轄內,宣傳佛化教育;得孫氏贊許。大師乃約王一亭、劉仁宣、張煌等會商,決定五項辦法(大雲七十四期)。後聯軍劉參謀催往講演,大師攜嘿庵同行(致嘿庵書)。十二月二十六日(「十一月二十二」),大嚴卒于寶華(「華山大嚴上人事略」)。

  時大師有「論賢首與慧苑之判教」之作。所論大乘叁宗,有以「法性空慧」爲不了之意。 [P230]

  圖片

   法性空慧宗────顯空未具顯不空┐

   法相唯識宗──┐ ├───無爲真有爲非真

   ┌──┴─空不空具顯──┘

   法界圓覺宗───────────────爲無爲皆真

  是年冬,兩湖佛教,陷于革命之大混亂中。僧界組湖南民衆佛化協會以適時,有「佛法不是宗教」,「擁護佛法即是擁護革命」,「要以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精神努力革命」等口號。曉觀、開悟等,集僧侶千余人,一致加入國民革命會(海七、十二「現代佛教史料」)。然占寺奪産之風未曾稍戢。時大愚掩關廬山,痛心湘鄂贛間之大混亂,悲心激切,志求速得神通以救世(自傳十一)。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丙寅──丁卯),大師叁十九歲。 一月九日,日人石井澄來滬視察佛教,訪大師于佛化教育社(海八、一「佛教時事月紀」)。 [P231]

  十六日,大師開講「佛之修學法」于尚賢堂,凡叁講(逢星期日)(李佳白「致太虛法師書」),唐大定記。大師對佛法之重要意見,悉攝于此,茲列爲科目表以見一班:

  圖片

   ┌─絕對獨立之特德

   ┌─獨立與發展─┤

   │ └─無限發展之自由

   佛學之根本精神─┤

   │ ┌─緣起性空之和合

   └─和合與增上─┤

   └─相應互資之增上

   ┌─聖心與凡識之異

   ┌─來源與施設─┤

   │ └─應機與隨執之異

   佛學之特殊性質─┤

   │ ┌─有漏與無漏之別

   └─無漏與離言─┤

   └─著言與離言之別

   ┌─參用史實之考證

   ┌─考據與仰信─┤

   │ └─尊重果覺之仰信

  [P232]

   修學之適當態度─┤

   │ ┌─廣探教海之義理

   └─教義與宗趣─┤

   └─尋究宗極之行趣

  

  時教難因革命軍事擴展而日益嚴重。顯教、大醒、悅安等,集詢應付辦法。大師知「僧伽製度論」已失時效,乃作「僧製今論」(自傳二十一;略史;整理僧伽製度論跋)。定僧數爲二十萬人,合教區爲五區,析僧衆爲長老、學行、服務、尼---四衆;析信衆爲皈戒、研究、女──叁衆。論曰: 『今佛化重心移信衆。而, 時代趨勢又側重生計,僧衆亦不能不爲生利分子以謀自立于社會』。 『此七衆:一者、可廣攝學理之研究者;二者、可別開僧衆中之從事于資生事業者。此依今此佛化衆情狀,及適應現社會,不得不然也』。 按:「自傳」與「整理僧伽製度論跋」,以此爲十五年(或冬)作。「中國佛教革命僧的訓辭」及「建僧大綱」,則謂十六年作。十五年冬,應是 [P233] 指舊曆說。二月

  二日,「丁卯元旦」,大師于上海籌備之「法苑」,舉行開幕禮。章太炎 B王一亭、謝鑄陳、王森甫、陳維東等,並來參法會。法苑乃本「整理僧伽製度論」而設立,爲一改良經忏(除去其迷妄,擴大其內容)組織。謀于此獲得經濟基礎,以作新僧運動。經濟之援助者,爲玉慧觀。助理進行者…

《太虛大師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