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校。爲大師介紹與法國天主教大主教相晤見,論及中國之反宗教運動,及信仰自由問題(寰遊記)。
是日,蔔麗都女士造寓相訪。以聽講發心學佛,乞受皈依,乃名以信源。日人友松圓谛、藤岡正隆、山口益、大谷馨、淺野研真、岡本貫瑩等亦相偕來訪(寰遊記)。
二十九日,大師參觀東方博物院,院長阿甘導觀說明(寰遊記)。
是月,國內佛教,仍一無起色。一日,佛學會常會,議決另設佛教會(致甯達蘊書)。
蓋以南京會議時,圓!4漒猶多和同。迨返滬,爲滬、杭名流居士所包圍,競主 [P265] 佛會設上海覺園(便于控製),南京設辦事處。佛學會分子,乃主別設佛教會,保留佛學會以觀其變(聞黃忏華說)。王一亭致書鍾康侯,亦謂佛會應設首都,以設覺園爲不妥(海九、十一「佛教史料」)。前此本有江浙聯合會之設,是時居士全體辭職。一以常務辦事者多爲居士;二以浙江諸山別有興樹,爲江蘇方面所不滿(海九、十一「佛教史料」)。王一亭以維護佛法,面請于蔣總司令。蔣謂(海九、十「佛教史料」): 『一、真正依佛教行持的僧徒,可以保存。二、藉教育以造就有知識的僧徒,可以保存。叁、寺院須清淨莊嚴,不可使非僧非俗的人住持。且對于社會,要辦有益的事業,可以保存』。
政府于佛教,固予以新生之機,其如老上座、名居士之別有會心乎!
十月,某日,胡詠麟爲設茶會于某旅社,因識中國法律顧問愛斯嘉拉,始談及發起世界佛學院事。愛氏以告葛拉乃,葛邀大師過其家商議(寰遊記) 。
九日,陳濟博自比利時來見大師(寰遊記)。 [P266]
十日,國慶。中國駐法公使館招待外賓,大師被邀出席。晚,大師應國民黨駐歐總支部招,參觀慶祝(寰遊記)。
十一日,法國信佛者馬格爾、裏維也等來訪。大師語以組織巴黎佛教會,以聯絡信佛同志(寰遊記)。
十四日,應法國各界請,于東方博物院,講「佛學之源流及其新運動」,院長阿甘譯語(寰遊記)。講稿分「佛學的發源」,「佛學在印度的流行」,「佛學在中國的流行」,「現今佛教在世界上的叁個中心」,「余之佛學新運動」──五日。論「佛學在中國的流行」,揭露大師對于中國佛學之激賞: 『從中國民族第一流人士,自尊獨創的民族特性,以達磨西來的啓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而直從釋迦未開口說法前的覺源心海,打開了自心徹天徹地的大光明藏,佛心自心,印合無間。與佛一般無二的圓明了體現了法界諸法實相,即身便成了與佛陀一般無二的真覺者。然後應用一切 [P267] 方言的俗言雅語,乃至全宇宙的事事物物,活潑潑以表現指示其悟境于世人,使世人各各直證佛陀的心境。此爲佛學之核心,爲中國佛學之骨髓。唯中國佛學握得此佛學之核心,故釋迦以來真正之佛學,現今唯在于中國』。
論及「余之佛學新運動」,舉其特色爲:「人生的佛學」,「科學的佛學」,「實證的佛學」,「世界的佛學」。大師法音既播,報章多對之有好評(寰遊記)。
十五日,訪法國有名印度學者(新自日本歸國)希爾筏勒肥,與談發起世院事(寰遊記)。
其間,曾任駐華法館職德禮克之夫人,發心爲大師畫像,永留法蘭西畫苑爲紀念(寰遊記)。
二十日,大師召集巴黎友人,于東方博物院,商世界佛學院事。宗旨爲:『昌明佛學,陶鑄文化,增進人生之福慧,達成世界之安樂』。發起人:太虛 [P268] 、(法國爲)希爾筏勒肥、阿甘、葛拉乃、胡雪、愛斯嘉拉、馬古烈、臘爾華、伯希和、馬格爾、龍舒貝勒等二十余人。商定設通訊處于東方博物院;大師先付五千法郎爲籌備費(寰遊記)。由大師擔任,中國南京毗盧寺,設中國通訊處,並邀集發起人(告海內佛學同志書)。大師乃發:「告國內佛學同志書」;「致蔣總司令書」,報道經過而希望奮起提倡。
二十一日,大師講演于靈智(證道、通神)學會,講「有情與流轉之進化」,信源及胡詠麟(覺始)譯語(寰遊記;海十、一「佛教史料」)。大師在巴黎,更有靈智學會初講之「佛學一脔」;佛教美術講演會所講「佛法與美」,胡詠麟譯語(講稿今存);巴黎大學講演會所講「中國禅宗」,葛拉乃譯語(海十、一「佛教史料」);並遊記所未詳。大師之講演辭,由巴黎佛學會出版之「講演集」(英文),英人擺乃能爲之序。埃而剛書店編譯之「佛學」(法文),晦謬幾不可讀(記關于佛學之演說;覆巴黎佛學會書)。 [P269]
二十二日,大師設茶會,答謝中外友人之盛意,致告別辭(寰遊記)。
二十叁日,大師偕馬古烈、陳濟博,自巴黎抵英之倫敦(寰遊記)。
按:陳濟博追記「與羅素先生之談話」,時日遲寰遊記一日,今依記。
二十五日,大師訪中國駐英使館陳秩叁代辦(寰遊記)。
二十六日,大師赴叁真社(印人)達斯果菩塔之約,略講「我之佛化新運動」,于焌譯語。別有講耶、回、印度教義者,有混融各民族各宗教之偉觀(寰遊記;海十、一「佛教史料」)。
二十八日,應大英博物館東方文書部賈爾士之招,偕馬、陳同往參觀,『闳富堪稱第一』(寰遊記)!
二十九日,賀雪夫人邀大師赴美以美會之紀念大會,晤大主教及內閣總理鮑爾溫。旋由賀雪夫人,牛津大學教授蘇息爾,陳秩叁代辦,偕赴東方文字學校,應中國學會講演之約。大師講「佛法之過去現在及將來」,于焌譯語(寰遊記;海十、一「佛教史料」)。 [P270]
按:中國學會之講演,寰遊記作二十六日,又作二十八日。然依記推尋,應爲二十九。
叁十日,魏士特敏士特寺長福克士立樂立,邀大師往寺參觀茶敘。寺爲英皇加冕處,曆代英後鹹葬于此。是晚,大師與倫敦佛教會長亨利士,公開講演佛學與某社(寰遊記)。十一月
一日,章士钊來寓訪晤,談東西文化(寰遊記)。大師遊觀所得,乃知『東方文化一名,所指極廣。……決非舉一二種可爲之代表;亦非立一二種概念,如所謂西方是物質文化,東方是精神文化等類所能說明』(東方文化正名)。
叁日,大師以蔡孑民之介,得羅素電約,偕陳濟博訪于海濱之山舍(寰遊記;陳濟博「與羅素先生之談話」)。其談話,略雲: 『師:吾爲研究佛陀所說大小乘法之理論者。……于先生之學說,亦頗曾 [P271] 涉略。……喜先生之卓見迥不猶人!……今日深幸得與先生一談。羅:吾亦思研究佛學,但恨未能耳!不知吾之哲學,與佛學有相同之點否?
師:先生之哲學,頗多與佛學同點。……先生既祗認有如飛而遊之感覺,與感覺「今有」,而又創說有「中立特體」。此之中立特體,其即感覺或感覺今有耶?抑爲感覺與感覺今有之下,更根本之另一法耶?若爲另一法,則有違只認有感覺與感覺今有之主張!若即感覺與感覺今有,則何須更說此中立特體焉?
羅:此問題,吾尚在思考中,猶難更爲決定。
師:先生所謂之中立特體,爲各各獨立存在之非因緣生法耶?仰與若心若物等同爲因緣所生法耶?
羅:此中立特體,是否亦爲因緣所生法,乃如旅行到荒漠中,尚未能決定其方向一樣。 [P272]
師:若中立特體爲各各獨立存在之非因緣所生法,則近于佛學中小乘一切有部之實有法。若亦爲因緣所生法,則近于大乘緣生性空之法。此有小乘之阿毗達磨毗婆沙論,及大乘之中觀論等,主張其說,似可供給先生之解決前二問題之參考。先生亦曾研究之乎!
羅:若于佛學書,只看過幾冊英文譯本。所舉二論,恐唯中國文所有,惜不能研究之!吾昔年遊曆中國,知中國爲今後世界中極有希望之一國。大師新從中國來,中國之政治情形,可言其大略乎?
師:據吾離開中國時所知者以言,則中國已統一于國民黨政府。內部能融合一致而不分裂,則中國從此走上安內攘外之政治軌道』。
四日,大師應摩诃菩提會倫敦分會(秘書達耶海瓦維塔恩)之約,往講「小乘與大乘之關系」,陳濟博譯語。大師勉以爲世界佛教聯合之組織(寰遊記;海十、一「佛教史料」)。
五日晚,赴倫敦佛教會,講「佛學聯合研究之必要」,曾憲孚譯語。並議定 [P273] :該會所出佛學月刊,任傳譯中國佛學之責。由會長亨佛利士,任聯絡英國佛學界,籌設世界佛學院倫敦籌備處(寰遊記;海十、一「佛教史料」)。今存倫敦無線電臺廣播之「告全球佛學同志」,疑即此晚所講。
六日,大師偕陳濟博抵比京(寰遊記)。
七日,訪王公使景歧;偕赴中比友誼會之聚餐會。大師與王公使、比駐華公使華洛斯、國那社社長泰士合影(寰遊記) 。
八日,大師偕陳濟博,應齊爾教授之約晤;會見梵文教授杜門,希臘文教授格列古爾,波多大學哲學教授兌生,星洲新國民報記者胡鑒民。大師與齊爾談其自由哲學,與大師自由史觀,意見爲近。翌日,鑒民以所譯自由哲學來,大師因爲之作跋。鑒民作「太虛法師在歐州」,載于星洲日報;介紹大師學業,頗致推崇(寰遊記;跋自由哲學;鑒民「太虛法師在歐洲」)。
九日,應東方學會約,晤會長普善,荷蘭佛學者費式爾等(寰遊記)。
十一日,參加王公使夫人發起之海外拒毒後援會成立會(寰遊記)。 [P274]
十二日,大師與陳濟博,訪滑鐵盧之古戰場,觀戰地寫真之油畫(寰遊記)。
十叁日,應東方學會之茶會。費式爾贈大師以菩薩地經(殘片)梵丈法文華文之會譯(寰遊記)。
十四日,鄭松堂以德國佛郎府大學中國學院衛禮賢院長之函來迓(寰遊記)。
十五日,費爾式來寓,谘訪佛學。大師爲略說成唯識論大意。是晚,大師偕鄭松堂(太樸)乘車去…
《太虛大師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