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政治、風化之益。由此正信會之普及,與前住持僧之深入,期以實現佛教救世之精神(略史;自傳八)。「禅關漫興」,亦是冬作,可據以見關中之生活心境:
『海島幽棲似坐船,管甯傳說隱樓顛。心齋恰是涵虛白,門閉原非草太玄
。縷縷爐香經案靜,重重燈影佛臺圓。易驅惜命偷油鼠,難護輕生赴火蜎
。半壁圖書連坑瀣,滿壺冰雪耐熬煎。慣聞喜鵲牆頭叫,默透馴蛇瓦眼穿
。送到寺鍾催早起,朅來吟伴擾遲眠。詩思偶逐秋聲壯,瘧勢曾因暑病添
。卻憶狂風驚拔木,每臨清沼念池蓮。雨看千嶂煙岚積,晴放一房光氣鮮 [P83]
。老樹窗前青未了,亂山檐下紫堪憐。朝霞燦燦生寒浦,暮色蒼蒼接遠天
。被絮新裝任冬盡,瓶梅斜插欲春研。禅超物外空余子,鎖斷人間更幾年
!月影夜窺花不動,潮音日說偈無邊。文殊漫把圓通選,此意難教口耳傳』!
民國五年,一九一六(乙卯──丙辰),大師二十八歲。 春初,小病,「病中得聊叟詠雪二絕次韻卻寄」 (詩存)。 昱山出關,大師和其圓關詩(詩存): 『人在永嘉天目間,點紅塵亦不相關。叁年牧得牛純白,清笛一聲芳草閑』 。六月,袁世凱死,政局日紊。 「首楞嚴經攝論」,于是夏脫稿(告徒衆書)。本論爲大師是期專論佛法之名作。楞嚴經爲中國佛學之「大通量」:『未嘗有一宗取爲主經,未嘗有一 [P84] 宗貶爲權教(?);應量發明,平等普入』。『該禅淨密律教五,而又各各宗重,各各圓極』(文)。大師本楞嚴以總持大乘,得中國佛學綱要,洵當時思想之結晶!
按:告徒衆書與略史,並言五年作攝論;海刊(八,十一──十二)且曾特爲聲明。惟楞嚴大意,以此爲民國叁、四年作,自傳亦取叁年說,二說相左。依自傳,攝論之作,與悟入楞嚴心境有關;然于此不能無疑。考自傳原稿(二十八年叁月初寫)但雲:『于會合臺賢禅宗關于起信楞嚴的著述,加以融通抉擇;從此二書,提唐以前中國佛學綱要』。而叁十四年七月修正補充爲:『于會合臺賢禅的起 [P85] 信楞嚴著述,加以融通抉擇──是(叁年)冬,每夜坐禅,專提昔在西方寺閱藏時悟境,作體空觀,漸能成片。一夜,在聞前寺開大靜的一聲鍾下,忽然心斷。心再覺,則音光明圓無際。從泯無內外能所中,漸現能所內外、遠近久暫,回複根身座舍的原狀。則心斷後已坐過一長夜;心再覺,系再聞前寺之晨鍾矣。心空際斷,心再覺漸現身器,符起信楞嚴所說。從茲有一淨[身果]明覺的重心爲本,迥不同以前但是空明幻影矣──。乃從楞嚴提唐以後的中國佛學綱要,而楞嚴攝論即成于此時』。又原稿雲:『有萬非昔悟的空靈幻化堪及者』。後修正爲:『有萬非昔悟的空靈幻化──,及從不覺而覺心漸現身器──堪及者』。是則二十八年,猶無悟入楞嚴心境之說。二十九年二月,大師爲訪問團員說「我的宗教經驗」,乃始有之。再考之攝論:論初有:『吾別有論,──不出八宗』,即四年冬完成之僧伽製度論。而大師四年夏間,始專究唯識;攝論即多以唯識名義通楞嚴。是則以攝論爲民叁所作,蓋難取信。大師謂叁年冬悟入楞嚴心境,因著 [P86] 楞嚴攝論,殆以近代學者,以楞嚴爲華人所造;大師忠于所學,乃不惜爲之方便證成欤!今略之以存疑。
是年,大師于唯識義有所悟入。自傳(八)雲: 『民五,曾于閱述記至釋「假智诠不得自相」一章,朗然玄悟,冥會諸法離言自相,真覺無量情器一一塵根識法,皆別別徹見始終條理,精微嚴密,森然秩然,有萬非昔悟的空靈幻化堪及者』(參看我的宗教經驗)。從此,真俗交徹,表現于理論之風格一變。幽思風發,妙義泉湧,萬非逞辯競筆者能及;因每有肇端而不克終緒之論片,如『成大乘論』,『法界論』,『叁明論』,『王陽明格竹衍論』等作(自傳八)。『夏杪自題』,自稱死于此年,應于此悟有關: 『一扇板門蚌開閉,六面玻窗龜藏曳,棺材裏歌薤露篇,死時二十有八歲』(昧盦詩錄)。是夏,方稼荪偕其姑瘦梅來山晉香,時過關論詩,相爲唱和。堅索詩稿付印, [P87] 大師乃集爲『昧盦詩錄』與之,有江五民等作序。秋季,詩錄刊行(自傳八;昧盦詩錄跋)。八月,道老──是夏講楞嚴經于甯波報恩寺,經筵既罷──來山,過錫麟堂禅關,與大師抵掌劇談,言無不暢(自傳八;南嶽道階法師小傳)。
二十五日,孫中山以察視舟山群島之便,偕胡漢民等來山,了老與道老陪遊。孫氏爲大師手題『昧盦詩錄』,署姓名于左(人物志憶六;自傳八)。大師奉詩一律: 『中山先生遊普陀作此即呈道正:「卓荦風雲萬裏身,廿年關系國精神!舒來日月光同化,洗出湖山看又新(民國元年,曾約王文典陪先生赴杭,未果,今聞先生新遊西子湖來也)。佛法指歸平等性,市民終見自由人。林鍾送到歡聲壯,一惹豪吟起比鄰」。五年孟秋之杪,昧盦太虛未是草』。十月十九日,(「九月朔」),作『南嶽道階法師小傳』。 [P88] 冬,應陳誦洛浙江月刊索文,爲撰「釋中華民國」。論宗五蘊唯識論義,有『真正之宇宙觀,唯識論也,真正之國家觀,唯民論也』之語(文;評唯民月刊)。
大師閉關期中,曾有「續宏明集」,「新宏明集」,「佛教詩醇」,「佛教文醇」之選輯,均創始而未竟(自傳八)。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丙辰──丁巳),大師二十九歲。 二月四日,立春,大師出關。當即遍訪山中知友(自傳九),紀之以詩:『出關剛值立春日,卻爲立春方出關。山後山前霎時遍,春風浩蕩白雲間』。
出關已,攝影爲紀念。從此剃發留須(自傳九)。老成穩健,非複昔年疏放情態!
大師至甯波,谒奘老于觀音寺;去接待寺訪圓!4漒;遊天童、育王寺,訪淨心 [P89] 、宗亮、源巃等。盤桓于甯波者數月。其間曾去上海(自傳九);又一度回普陀(詩存)。夏,遊慈溪,訪玉皇于普濟寺。因偕遊慈溪龍山清道觀(詩存;自傳九)。 玉皇來甯波,大師偕之往鄞西錫山寶嚴寺度夏,寺亦奘老所住持(自傳九)。集唱和爲寶嚴風!C甩(東瀛釆真錄)。
內政部准章嘉、清海請,修改前中華佛教總會章程,成立中華佛教會(宏空「佛教危言」)。
按:略史謂:『佛教總會,于民國叁年被靜波(清海)改爲中華佛教會』,誤。秋,大師偕劉骧逵道尹、汪旭初秘書、王志澄知事、圓!4漒,過接待寺,訪梁山伯廟(自傳九)。
大師過觀宗寺;時仁山任觀宗寺輔講,引常惺來見(自傳九;常惺法師塔銘並序;詩存續集)。 [P90]
按:自傳以此爲春間事。
常惺,法名寂祥,江蘇如臯人。十二歲出家,使入學,十七歲卒業于邑之省立師範。民叁年,入華嚴大學。五年,參禅于天甯。六年夏,來觀宗寺從谛老習天臺教觀;時年二十二(密林「常惺法師傳」)。
大師承陸鎮亭太史意(詩存外集),與圓!4漒、王吟雪等,結木犀香詩社于觀音寺(自傳九;詩存)。
時臺灣基隆月眉山靈泉寺主善慧,建立法會,請圓!4漒講演佛法,歧老主水陸法事(詩存;東瀛釆真錄)。圓!4漒以事不克分身,乃介紹大師東行。大師久思去日本,一觇佛教與歐學調劑之方;因要善慧以事畢陪赴日本一行,而定東遊之議(自傳九;東瀛釆真錄)。十月,臨行,詩社友人多以詩送行(東瀛釆真錄)。圓!4漒有「太虛法師代予遠赴東瀛用木犀香社香!C甩聊當陽關叁疊詩」,大師和之: 『錫山清夢倦寒香,又說男兒志四方。迦葉當年破顔笑,菩提何處歇心狂 [P91] !且攜詩缽貯滄海,待詠梅花傲雪霜。祗恐此行難代得,胸無萬卷玉琳琅』。
按:圓!4漒有「代予」之說,大師有「難代」之謙;參考自傳,其事甚明。乃「潮音草舍詩存」編者,不知何以改爲「難了得」?圓!4漒初介大師閱藏以深入佛法,再介東遊以考察僧製,于大師所益綦重,不當以晚年扞格而一筆勾之。
八日,從了老附江天輪赴滬。舟次,「真常之人生」脫稿,擬以作東遊法施(東瀛釆真錄)。
雙十節晚,大師登春日丸,從歧老東行,爲遠遊國外之始。抵日本之門司,轉亞利加丸,于十九晚泊基隆,即登月眉山靈泉寺(東瀛釆真錄)。
二十八日,靈泉寺法會開始,凡七日,臺日來賓極盛。大師與日本布教師,輪流說教,大師講「真常之人生」,及「佛法兩大要素」,善慧自爲傳譯(自傳九;東瀛釆真錄)。 [P92]
會期某夕,大師與臺北佛教中學林教授熊谷泰壽筆談,詢明治維新來之佛教情況,布教歐美之成就,各宗研究及名學者等甚詳。論及僧製、于日僧之『不去俗姓,帶妻食肉』;及『各宗自爲部勒,不能融合成一大佛教團』,致其不滿之感(東瀛釆真錄)。十一月六日,善慧陪了老及大師遊基隆;翌日去臺北。于基隆之水族館,臺北新北投之溫泉,大師深留美感(自傳九;東瀛釆真錄)。
九日至彰化。適彰化昙華堂舉行法會,大師乃爲說法: 『佛教爲東洋文明之代表。今代表西洋文明之耶教,已失其宗教功用于歐美;歐美人皆失其安身立命之地,故發生今日之大戰局。吾輩當發揚我東洋之和平德音,使佛教普及世界,以易彼之殺伐戾氣,救脫衆生同業相傾之浩劫』(東瀛釆真錄)。
蓋時西方大戰,中國多西洋文明破産之說;大師固堅主耶教不適用于今世者。 [P93]
十一日(「季秋二十七日」),昙華堂法會圓滿。晚餐次,彰化廳長勢山、新聞記者施庵等,與作擊缽吟會。即晚去基隆(自傳九;東瀛釆真錄)。
十二日,餞送歧老先期回國(東瀛釆真錄)。
十叁日,德融(善慧弟子)陪遊臺北,寓中學林多日。從德融、井上、齊藤、熊谷等教授,詢日本佛教情形甚詳(東瀛…
《太虛大師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