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太虚大师年谱▪P9

  ..续本文上一页会、政治、风化之益。由此正信会之普及,与前住持僧之深入,期以实现佛教救世之精神(略史;自传八)。「禅关漫兴」,亦是冬作,可据以见关中之生活心境:

  『海岛幽栖似坐船,管宁传说隐楼颠。心斋恰是涵虚白,门闭原非草太玄

  。缕缕炉香经案静,重重灯影佛台圆。易驱惜命偷油鼠,难护轻生赴火蜎

  。半壁图书连坑瀣,满壶冰雪耐熬煎。惯闻喜鹊墙头叫,默透驯蛇瓦眼穿

  。送到寺钟催早起,朅来吟伴扰迟眠。诗思偶逐秋声壮,疟势曾因暑病添

  。却忆狂风惊拔木,每临清沼念池莲。雨看千嶂烟岚积,晴放一房光气鲜 [P83]

  。老树窗前青未了,乱山檐下紫堪怜。朝霞灿灿生寒浦,暮色苍苍接远天

  。被絮新装任冬尽,瓶梅斜插欲春研。禅超物外空余子,锁断人间更几年

  !月影夜窥花不动,潮音日说偈无边。文殊漫把圆通选,此意难教口耳传』!

  民国五年,一九一六(乙卯──丙辰),大师二十八岁。 春初,小病,「病中得聊叟咏雪二绝次韵却寄」 (诗存)。 昱山出关,大师和其圆关诗(诗存): 『人在永嘉天目间,点红尘亦不相关。三年牧得牛纯白,清笛一声芳草闲』 。六月,袁世凯死,政局日紊。 「首楞严经摄论」,于是夏脱稿(告徒众书)。本论为大师是期专论佛法之名作。楞严经为中国佛学之「大通量」:『未尝有一宗取为主经,未尝有一 [P84] 宗贬为权教(?);应量发明,平等普入』。『该禅净密律教五,而又各各宗重,各各圆极』(文)。大师本楞严以总持大乘,得中国佛学纲要,洵当时思想之结晶!

  按:告徒众书与略史,并言五年作摄论;海刊(八,十一──十二)且曾特为声明。惟楞严大意,以此为民国三、四年作,自传亦取三年说,二说相左。依自传,摄论之作,与悟入楞严心境有关;然于此不能无疑。考自传原稿(二十八年三月初写)但云:『于会合台贤禅宗关于起信楞严的著述,加以融通抉择;从此二书,提唐以前中国佛学纲要』。而三十四年七月修正补充为:『于会合台贤禅的起 [P85] 信楞严著述,加以融通抉择──是(三年)冬,每夜坐禅,专提昔在西方寺阅藏时悟境,作体空观,渐能成片。一夜,在闻前寺开大静的一声钟下,忽然心断。心再觉,则音光明圆无际。从泯无内外能所中,渐现能所内外、远近久暂,回复根身座舍的原状。则心断后已坐过一长夜;心再觉,系再闻前寺之晨钟矣。心空际断,心再觉渐现身器,符起信楞严所说。从兹有一净[身果]明觉的重心为本,迥不同以前但是空明幻影矣──。乃从楞严提唐以后的中国佛学纲要,而楞严摄论即成于此时』。又原稿云:『有万非昔悟的空灵幻化堪及者』。后修正为:『有万非昔悟的空灵幻化──,及从不觉而觉心渐现身器──堪及者』。是则二十八年,犹无悟入楞严心境之说。二十九年二月,大师为访问团员说「我的宗教经验」,乃始有之。再考之摄论:论初有:『吾别有论,──不出八宗』,即四年冬完成之僧伽制度论。而大师四年夏间,始专究唯识;摄论即多以唯识名义通楞严。是则以摄论为民三所作,盖难取信。大师谓三年冬悟入楞严心境,因着 [P86] 楞严摄论,殆以近代学者,以楞严为华人所造;大师忠于所学,乃不惜为之方便证成欤!今略之以存疑。

  是年,大师于唯识义有所悟入。自传(八)云: 『民五,曾于阅述记至释「假智诠不得自相」一章,朗然玄悟,冥会诸法离言自相,真觉无量情器一一尘根识法,皆别别彻见始终条理,精微严密,森然秩然,有万非昔悟的空灵幻化堪及者』(参看我的宗教经验)。从此,真俗交彻,表现于理论之风格一变。幽思风发,妙义泉涌,万非逞辩竞笔者能及;因每有肇端而不克终绪之论片,如『成大乘论』,『法界论』,『三明论』,『王阳明格竹衍论』等作(自传八)。『夏杪自题』,自称死于此年,应于此悟有关: 『一扇板门蚌开闭,六面玻窗龟藏曳,棺材里歌薤露篇,死时二十有八岁』(昧盦诗录)。是夏,方稼荪偕其姑瘦梅来山晋香,时过关论诗,相为唱和。坚索诗稿付印, [P87] 大师乃集为『昧盦诗录』与之,有江五民等作序。秋季,诗录刊行(自传八;昧盦诗录跋)。八月,道老──是夏讲楞严经于宁波报恩寺,经筵既罢──来山,过锡麟堂禅关,与大师抵掌剧谈,言无不畅(自传八;南岳道阶法师小传)。

  二十五日,孙中山以察视舟山群岛之便,偕胡汉民等来山,了老与道老陪游。孙氏为大师手题『昧盦诗录』,署姓名于左(人物志忆六;自传八)。大师奉诗一律: 『中山先生游普陀作此即呈道正:「卓荦风云万里身,廿年关系国精神!舒来日月光同化,洗出湖山看又新(民国元年,曾约王文典陪先生赴杭,未果,今闻先生新游西子湖来也)。佛法指归平等性,市民终见自由人。林钟送到欢声壮,一惹豪吟起比邻」。五年孟秋之杪,昧盦太虚未是草』。十月十九日,(「九月朔」),作『南岳道阶法师小传』。 [P88] 冬,应陈诵洛浙江月刊索文,为撰「释中华民国」。论宗五蕴唯识论义,有『真正之宇宙观,唯识论也,真正之国家观,唯民论也』之语(文;评唯民月刊)。

  大师闭关期中,曾有「续宏明集」,「新宏明集」,「佛教诗醇」,「佛教文醇」之选辑,均创始而未竟(自传八)。

  民国六年,一九一七(丙辰──丁巳),大师二十九岁。 二月四日,立春,大师出关。当即遍访山中知友(自传九),纪之以诗:『出关刚值立春日,却为立春方出关。山后山前霎时遍,春风浩荡白云间』。

  出关已,摄影为纪念。从此剃发留须(自传九)。老成稳健,非复昔年疏放情态!

  大师至宁波,谒奘老于观音寺;去接待寺访圆!4漒;游天童、育王寺,访净心 [P89] 、宗亮、源巃等。盘桓于宁波者数月。其间曾去上海(自传九);又一度回普陀(诗存)。夏,游慈溪,访玉皇于普济寺。因偕游慈溪龙山清道观(诗存;自传九)。 玉皇来宁波,大师偕之往鄞西锡山宝严寺度夏,寺亦奘老所住持(自传九)。集唱和为宝严风!C甩(东瀛釆真录)。

  内政部准章嘉、清海请,修改前中华佛教总会章程,成立中华佛教会(宏空「佛教危言」)。

  按:略史谓:『佛教总会,于民国三年被静波(清海)改为中华佛教会』,误。秋,大师偕刘骧逵道尹、汪旭初秘书、王志澄知事、圆!4漒,过接待寺,访梁山伯庙(自传九)。

  大师过观宗寺;时仁山任观宗寺辅讲,引常惺来见(自传九;常惺法师塔铭并序;诗存续集)。 [P90]

  按:自传以此为春间事。

  常惺,法名寂祥,江苏如皋人。十二岁出家,使入学,十七岁卒业于邑之省立师范。民三年,入华严大学。五年,参禅于天宁。六年夏,来观宗寺从谛老习天台教观;时年二十二(密林「常惺法师传」)。

  大师承陆镇亭太史意(诗存外集),与圆!4漒、王吟雪等,结木犀香诗社于观音寺(自传九;诗存)。

  时台湾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主善慧,建立法会,请圆!4漒讲演佛法,歧老主水陆法事(诗存;东瀛釆真录)。圆!4漒以事不克分身,乃介绍大师东行。大师久思去日本,一觇佛教与欧学调剂之方;因要善慧以事毕陪赴日本一行,而定东游之议(自传九;东瀛釆真录)。十月,临行,诗社友人多以诗送行(东瀛釆真录)。圆!4漒有「太虚法师代予远赴东瀛用木犀香社香!C甩聊当阳关三叠诗」,大师和之: 『锡山清梦倦寒香,又说男儿志四方。迦叶当年破颜笑,菩提何处歇心狂 [P91] !且携诗钵贮沧海,待咏梅花傲雪霜。祗恐此行难代得,胸无万卷玉琳琅』。

  按:圆!4漒有「代予」之说,大师有「难代」之谦;参考自传,其事甚明。乃「潮音草舍诗存」编者,不知何以改为「难了得」?圆!4漒初介大师阅藏以深入佛法,再介东游以考察僧制,于大师所益綦重,不当以晚年扞格而一笔勾之。

  八日,从了老附江天轮赴沪。舟次,「真常之人生」脱稿,拟以作东游法施(东瀛釆真录)。

  双十节晚,大师登春日丸,从歧老东行,为远游国外之始。抵日本之门司,转亚利加丸,于十九晚泊基隆,即登月眉山灵泉寺(东瀛釆真录)。

  二十八日,灵泉寺法会开始,凡七日,台日来宾极盛。大师与日本布教师,轮流说教,大师讲「真常之人生」,及「佛法两大要素」,善慧自为传译(自传九;东瀛釆真录)。 [P92]

  会期某夕,大师与台北佛教中学林教授熊谷泰寿笔谈,询明治维新来之佛教情况,布教欧美之成就,各宗研究及名学者等甚详。论及僧制、于日僧之『不去俗姓,带妻食肉』;及『各宗自为部勒,不能融合成一大佛教团』,致其不满之感(东瀛釆真录)。十一月六日,善慧陪了老及大师游基隆;翌日去台北。于基隆之水族馆,台北新北投之温泉,大师深留美感(自传九;东瀛釆真录)。

  九日至彰化。适彰化昙华堂举行法会,大师乃为说法: 『佛教为东洋文明之代表。今代表西洋文明之耶教,已失其宗教功用于欧美;欧美人皆失其安身立命之地,故发生今日之大战局。吾辈当发扬我东洋之和平德音,使佛教普及世界,以易彼之杀伐戾气,救脱众生同业相倾之浩劫』(东瀛釆真录)。

  盖时西方大战,中国多西洋文明破产之说;大师固坚主耶教不适用于今世者。 [P93]

  十一日(「季秋二十七日」),昙华堂法会圆满。晚餐次,彰化厅长势山、新闻记者施庵等,与作击钵吟会。即晚去基隆(自传九;东瀛釆真录)。

  十二日,饯送歧老先期回国(东瀛釆真录)。

  十三日,德融(善慧弟子)陪游台北,寓中学林多日。从德融、井上、齐藤、熊谷等教授,询日本佛教情形甚详(东瀛…

《太虚大师年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