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代臺灣佛學院所僧教育現狀評述(何綿山)

  當代臺灣佛學院所僧教育現狀評述

  何綿山

  從1948年慈航法師于中坜圓光寺開辦臺灣第一所佛學教育機構——臺灣佛學院至今,臺灣已開設了八、九十所佛學院所[1],今天有影響的仍有叁十余所。臺灣當代佛教的興盛與臺灣佛學院所聯系密切,當代臺灣佛學院所的崛起,提升了臺灣僧人的素質,培養了臺灣大批佛教人才,促進了臺灣宗教師資的養成,開拓了臺灣佛教徒的視野,對臺灣佛教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代臺灣佛學院所的崛起,首先表現在佛學院所分布廣泛和數量衆多。目前較有影響的佛院所約有30余所,其分布如:臺北的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2]、天臺教學研究所、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玄奘學術研究院(海明佛學院)、華梵佛學研究所(蓮華佛學園),基隆的華文佛教學院,桃園的佛教弘誓學院、圓光佛學研究所(圓光佛學院),新竹的福嚴佛學院、壹同女衆佛學院,苗栗的法雲佛學院,臺中慈光禅學研究所(慈光禅學院)、南普陀佛學院、護國清涼寺“淨土專宗佛學院”、中華佛教學院(慈明佛學研究所),南投的中臺男衆佛教學院(中臺女衆佛教學院)、法相山臺灣辯經學院、壽峰山光量學佛院、淨律學佛院,花蓮的正法佛學院、佛教力行學院(佛教解脫道研修所),嘉義的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香光尼衆佛學院,臺南的臺南女衆佛學院、開元禅學院、千佛山女子佛學院,高雄的淨覺佛學院、佛光山叢林學院、元亨佛學院(元亨佛學研究所),整個臺灣省只有臺東、屏東、宜蘭等少數地區沒有設佛學院所。

  招生方式的日趨嚴格使佛學院所的生源質量得以保證。臺灣佛學院所在招生方面采取了若幹措施來保證生源的質量,如:(一)招生數量少,甯缺勿濫。一般每個佛學院所每年招生人數不超過十人,每屆在校生人數不過十幾人或幾十人。(二)視院所的條件決定招生的屆數,有的院所每年都招,有的二年招一次,有的叁年招一次。(叁)招生起點根據不同層次有不同要求,如千佛山女子佛學院規定專修班要有專科畢業,高級班要有高中(職)以上學曆,中級班要有初中以上學曆,預科班可不限學曆。佛教弘誓學院規定研究部入學資格必須于佛學院修得佛學專業科目60學分以上者,或本院專修部畢業者,或大專以上學曆者。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招全修生入學資格必須大學畢業,或專科畢業但須曾就讀高級佛學院或相關工作經驗,或高等考試合格者,或高中畢業後在高級佛學院修學叁年畢業的出家衆;其選修生,爲已獲博士學位者,或已獲碩士學位且碩士論文爲研究佛學者,或博、碩班肄業且在佛學相關領域工作叁年以上經驗者。圓光佛學研究所要求佛學院大學部畢業者,或大專以上、碩士、博士或同等學力者。護國清涼寺“淨土專宗佛學院”初級班(沙彌部)要求小學或初中以上畢業,中級班(專科部)要求高中畢業或其他佛學院初級班畢業,高級班(教理部)要求高中畢業或其他佛學院中級班畢業。(四)入學考試方式以筆試和口試相結合,有的還要求交一份自傳。筆試的內容各院所有所不同,但大多爲中文和佛學基礎,有的還要求英文,如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筆試內容爲中文、英文、佛法概論,同時要交一份2000字到2500字內容的自傳,自傳內容包括:1、個人現況概述;2、家庭背景;3、求學經過及感想;4、就業或服務之經驗;5、個人的興趣專長及性向特質;6、參與團體或社團活動之情形;7、學佛的因緣及改變人生的轉折點;8、報考本佛學院的動機與出家的動機;9、對宗教的態度及修行的體驗;10、對法鼓山理念的認識與了解;1l、個人對未來的期許或規劃;12、其他。佛光山叢林學院筆試內容則爲佛學常識、中文、作文。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筆試內容爲中文、英文、佛學概論、宗教哲學或中印佛教史。香光尼衆佛學院筆試內容爲中文、佛法概論。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筆試內容爲中文、英文、佛學概論、華嚴大綱、印度佛教史。華梵佛學研究所筆試內容爲中文、英文、中國佛教史、經論。口試內容一般爲對考生情況的進一步了解,如臺南女衆佛學院口試重點爲:了解考生就讀學院之動機及學習願望,傳達學院的理念、學習內容及學院的作息規矩,並說明入學前的心理調適和應准備的東西,包括報到時注意的事項等。[3]

  學製的規範使臺灣佛學院所的僧伽教育相對完整穩定。臺灣各佛學院所都采用半年一學期,根據各個班的不同,學習年限有二年製的,有叁年製的,有四年製的,有六年製的。如中華佛教學院,第一年爲專修部的結合式教學,第二年考核後編入初級部或高級部。初級部再讀兩年,共叁年。高級部再讀叁年,共四年。先讀初級而升高級共六年。佛教力行學院(佛教解脫道研修所),前者設高中部和大學部,分別爲叁年製和四年製,後者設禅門專修部、碩士學程部、博士學程部,各爲叁至五年修滿36學分。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正式研究生叁年,選修生六年。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爲四年製。香光尼衆佛學院爲二部五年製,即叁藏部、專修部,叁藏部修學爲叁年,專修部修學爲二年,這五年學製的訂立“乃根據觀察分析一位宗教師由俗到僧的轉化曆程,包括生理、心理,生活適應及各項學習而製定”。[4]有的佛學院根據社會要求和現實情況作調整,如福嚴佛學院曾長期分設有初級、高級、研究叁個部,學製各叁年,2002年改製爲大學部四年,研究所叁年。

  爲辦學層次的多樣、培養目標的明確使臺灣佛學院所能適應各種對象的要求,不僅擴大了生源,也使教學有目標、有計劃地展開。各種佛學院所都不只辦一種班,有的從初級、中級、高級等辦有各種層次的班。如佛光山叢林學院教育學程爲叁級,第一級“中國佛教研究院”;第二級“佛光山叢林學院”(包括“國際學部”和“專修學部”);第叁級“東方佛教學院”,設立初級佛學教育的學園。佛教弘誓學院設有研究部,以培養僧伽與信衆教育師資及佛教學術研究人才爲教學目標;專修部,爲僧伽基礎佛學教育,培養學僧,以自利利他爲教學目標;推廣部,爲佛學成人推廣教育,以提升信衆佛學素養爲教學目標。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設有全修生、選修生、選課生、推廣部學生、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藏僧等。淨律學佛院設有初級部、高級部,前者爲基礎教育,後者爲專修教育。華文佛教學院設正修科(即本科)、預修科(即先修科)。開元禅學院設專修班、正科班、預科班。華梵佛學研究所設有甲級研究生班、乙級研究生班、助理研究生班。

  各佛學院所所開設的課程並無統一規定,而是根據各院所培養目標、辦學宗旨和現有條件而決定。一般都要求解行並重,並多以叁個方面內容組成:一是佛學教理、學派、經論、教史,兼以禅、淨、密等行門實修的指導;二是生活藝術技能方面的訓練,如梵呗、儀製、電腦、電學、音樂等;叁是中文(含作文、文學賞析等),外文(英文、日文、巴利文)。或稱叁門,一是解門,如佛學叁藏(經、律、論)、佛教史、佛教文獻、佛教研究方法、布教學、論文寫作;二是行門,即禅、淨、密專修,或禅淨兼修;叁是方便門,如語文(英、日、梵、巴、藏)、梵呗、禅詩禅畫、佛教音樂藝術、教育心理、輔導咨問、大衆傳播。以中華佛學研究所課程爲例,第一年內必修課程爲宗教學專題、印度教史專題研究、佛教史料學、經典語文(梵文、藏文、巴利文,叁選一),佛學外語(英文、日文,二選一)、佛教史(中國佛教史、西藏佛教史,二選一);共同科目爲:佛學方法論、中文佛教史籍解題、佛學知識管理實務、資訊時代中的佛教文獻、資訊與教育科技、論文寫作指導、佛教文獻學、版本目錄學、語言學概論、經典專題研究、遊戲藏海、當代佛學名著導讀、經論導讀、翻譯方法論、社會科學與宗教研究法、中西比較哲學研究、中印佛學比較研究。中國佛學組選修科目如:天臺思想、天臺止觀、摩诃止觀、天臺判教論、法華思想、法華玄義、法華專題、法華文句之研究、天臺理論與實際、華嚴思想、華嚴法界觀、華嚴判教論、淨土思想研究、彌陀淨土思想研究、彌陀淨土學、菩薩願行與佛國淨土、善導的淨土教學、禅宗思想、禅宗專題研究、禅學、宋代禅宗專題研究、成唯識論、肇論、中國佛教禮忏文獻研究、臺灣佛教史、隋唐佛學研究、宋元佛教史專題研究、中國佛教史專題研究。印度佛學選修的科目如:印度文化史、印度哲學史、上座部、異部宗輪論、部派佛教、南傳阿毗達磨、大般若經、中觀梵典研究、月稱的無我觀、瑜伽行梵典研究、瑜伽師地論專題研究、唯識思想與文獻、唯識梵典研究、聲聞地、如來藏、巴利初階、巴利文導讀、巴利佛典選讀、巴利語言及語音學、巴利文法與文獻、梵文佛典導讀、攝阿毗達磨義、因明學、明句論、俱舍論、大智度論、印度教與大乘教的比較研究、婆羅門教哲學與初期佛教哲學比較研究。西藏佛學組選修的科目如:西藏佛典選讀、現觀莊嚴論注釋、入菩薩行論、智慧品、菩提道次第廣論、藏傳佛教因明概論、入中論、藏文佛典選讀、西藏佛教、宗義、西藏宗論的研究、智者入門、俱舍論箋注、漢藏佛典對讀研究、菩提道燈難處釋等。綜觀各院所所開課程,可看出其特點有六:第一,各院所所開的具體課程有較大的差異,所用教材有的采用本院所法師的著作,有的用臺灣著名佛學家著作(如印順導師、聖嚴法師)。開課方式各有特點,如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所開的選修課以專題研討的方式進行,如開有禅學、部派佛教、南傳佛教、天臺學、華嚴學、西藏佛教、因明學、宗教學、倫理學、如來藏等專題研討;佛教力行學院(佛教解脫道研究所)強調力行課程,要求院及所各部都要實施師生相應法門,每周…

《當代臺灣佛學院所僧教育現狀評述(何綿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