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修行日記作爲師生相應契機,隔周舉辦禅一、佛一,每學期舉辦一次連續叁周的禅七(21天)及佛七或大圓滿七一次;並設計佛陀時代修行環境,如沙灘行禅、海濤獅吼、岩上趺坐、觀波悟空、山中行禅、水邊觀音、林下定心、望風聞色、夜宿墓場斷恐懼、睹盡明星體如如、獨行深山破無明、眺月觀心見本性等。第二,各屆學生課程變化較大。以法雲佛學院爲例,第一屆第一學年課程爲:四十二章經、楞嚴經、佛遺教經、佛教戒律學、沙彌律儀、佛教論典學、百法明門論、五蘊論、止觀、八宗綱要、成佛之道、中國佛教史、佛教文選、佛學概論、佛教文藝、中國曆史、國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英文、日文、書法、美術;第二屆第一學年課程爲:法華經與人生、四十二章經、沙彌律儀、百法明門論、八宗綱要、佛學與學佛、初級佛學、小止觀、缁門崇行錄、梵呗、四書、國文、英文、日文、書法;第叁屆第一學年課程爲:原始佛教經典選讀、戒律學、叁論玄義、小止觀、成佛之道、禅林寶訓、中國佛教史、國文、佛教音樂、日語會話、書法;第四屆第一學年課程爲:大般若經、阿含經導讀、天臺四教儀、大乘起信論、八宗綱要、成佛之道、初級佛學、魏晉南北朝佛教史、國文、英文、日語會話、書法;第五屆第一學年課程爲:大般若經、阿含經導讀、六祖壇經、小止觀、八宗綱要、初級佛學、中國佛學思想史概論、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竹窗隨筆、中國文學、藝文析賞、英文、日語會話、繪畫、書法。第叁,各門課程都訂有明確的目標。如香光尼衆佛學院開出解門、行門、生活門、執事門、弘護門等課程,並訂有課程宗旨和目標。其解門,旨在爲了探尋佛陀的智慧,正確地認知佛教教義、僧伽戒律、儀軌,建立佛教史觀,了解佛教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其行門,旨在挖掘生命的寶藏,訓練威儀,熟習課誦、自我檢核,提升定力與念力,找到止息煩惱的途徑;其生活門,旨在陶養健全的僧格,實施在家到出家的身心轉化,體現互助合作、共同參與的僧團生活;其執事門,旨在鍛煉領衆的人才,學習執作知能和領導技巧,于共事中調節觀念態度,陶煉果敢的勇氣與恢弘的器識;其弘護門,旨在落實弘法的悲願,通過實際的參與,落實所學,使內修與外弘相輔[5]。福嚴佛學院初級部開設的課程如經、律、論、史、語文、演講、書法等,旨在培育寺院基層人才,確立正知正見,健全僧格,奠定佛學基礎、培養宗教情操,造就通俗弘法人才;高級部開設的課程如原始佛教、中觀、唯識、天臺、華嚴、《妙雲集》導讀、佛學研究方法與資料運用等,旨在培育初級部師資、陶鑄優秀弘法人才,培育學校行政人才,奠定義學深造基礎[6]。第四,引進新的教學手段和內容。如華文佛教學院運用視聽形式上日語課和自修課。開元禅學院將電腦課放在重要位置,以其2000年第一、二學期、2001年第一學期爲例,都要連上叁個學期的電腦課,學了電腦課程初階後,還要學進階,且學分不低于其他課程。第五,普遍對語言課重視,一般要求學梵文、巴利文、藏文、古漢語、英文、日文等,要求能用所學語言通讀原典。第六,成績和考核由各佛學院所掌握。如淨律學佛學院規定其解門成績初級部學生成績由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平時作業叁部分組成,高級部學生成績由教授法師自行決定;其行門成績無論初級部或高級部,都要依據五堂功課和個人自修(拜佛、念佛、誦經、持咒、止觀);其操行成績無論初級部或高級部都要依據其操守品行、工作業績、違規登記、個人內務等方面情況而定奪。
嚴格的管理使臺灣佛學院所能長期保持穩定。臺灣各佛學院所的管理系統有所不同,但總的不外以下幾種模式:(一)院務會議(或基金會、或董事會)——院長(校長、所長)——教務、訓導、總務;(二)導師——院長(校長、所長)——教務、訓導、總務;(叁)校長(院長、所長)——教務、訓導、總務。據調查了解,這幾種管理體系是根據不同佛學院所而製定的,院務會議(或基金會、或董事會)負責製一般爲較大型的佛學院所,有利于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特別在重大決策上可吸收各種不同意見;導師負責製一般爲較單一的佛學院所,導師德高望重,本身或爲開山長老、或爲佛學院所創辦人;院長(校長、所長)負責製一般爲較小型的佛學院所,院長或爲開山長老,或爲聘任來的,大都是佛學方面的專家。爲便于管理,許多佛學院所還製訂了組織章程,其內容大體如下:1、本院所的宗旨和目的;2、本院所承擔的任務和開展的活動;3、本院所的組織系統,院務會(或基金會、或董事會)的權限、各位責任人的職責、信徒的義務;4、院所中財産所屬的規屬;5、召開各種會議的規定;6、經費的預算來源使用及通報製度;7、本院所各項規定的實施;8、章程的修訂;9、其他附則。這些組織章程有相同處,如認爲教務處的職權爲:掌管教育方針,新生考選、課程選編、學生成績考查等事宜;訓導處的職權是掌管學生生活、操行考核、課外指導、體育、康樂、衛生等事宜;總務處的職權是掌管文書、庶務、出納、教具設備等事宜。也有許多院所訂出了不同的章程,如千佛山女子佛學院的組織章程則規定“本院佛學課程聘請之教師必須由出家人專任,在家居士僅能擔任世俗技藝方面的課程”。[7]佛光山叢林學院的《組織章程》則規定“本院爲配合大專知識青年、社會青年學佛所需,支援青年佛學營與全省各分別院都市佛學院等師資”。[8]爲便于管理,各佛學院所還訂了許多詳盡的《學生生活規約》,對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訂出詳細的規定,綜其大概,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1、總則;2、共住規約;3、課誦規約;4、律儀規約;5、請假規約;6、教室規約;7、齋堂規約;8、寢室規約;9、自修規約;10、閱覽室規約;11、輪執規約;12、出坡規約;13、會客規約;14、電話規約;15、浴廁規約;16、運動規約;17獎懲規約;20、其他。每個規約少則幾條,多則幾十條,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僅以圓光佛學院的《生活規約》之“律儀規約”爲例,共有18條,極爲細微,現擇其幾條介紹如下:①凡遇見師長、同學未合掌作禮者,處罰。②在家同學見出家同學先合掌,比丘尼見比丘先合掌,違者處罰。④凡出入辦公室或師長室,未事先扣門叁下請示,離室時未向師長合掌敬禮者,處罰。⑤任何地方彈簧門,進出要輕拉慢放,不可出聲,違者處罰[8]。凡衣履不整,邊走邊穿不良習慣者,處罰[9]。凡院內行走,與人同行,高聲談笑,奔跑者處罰[10]。凡坐時跷腳,立時倚牆靠壁者,處罰[11]。男女衆同學,除公事往來,嚴禁在一起言談,聊天或打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違者處罰[12]。每日晚自習,除班長、室長,夜間巡邏公事外,不論任何場所一律禁語,違者處罰[13]。假日外出要在外出登記簿上登記,違者處罰。再以請假規約爲例:“逾假一小時以上者申誡一次,除向大家忏悔外,打掃廁所一周,禁止二個月不准外出。逾假一天者小過一次,除向大家忏悔外,打掃廁所二周,禁止叁個月不准外出。逾假叁天者大過一次,除向大家忏悔外,打掃廁所叁周,禁止一學期不准處出。逾假叁天以上者開除學籍”。[9]可見規約之嚴。除了製定嚴格的規約外,有的院所還製定了自覺公約(或稱實施細則),如中華佛教學院《自覺公約》有以下幾個方面:1、愛惜光陰,發憤用功;2、尊師重道,友愛同學;3、愛惜公物,小心用放;4、遵行院規,嚴守秩序;5、注重衛生,隨時留意;6、做事負責,不避繁重;7、准時作息,寂靜低聲;8、接受批評,珍視榮譽。每個方面都有幾個至幾十個不等的詳盡的要求,如僅從“准時作息、寂靜低聲”看就有10條:①按時上下講堂;②出坡准時到場;③午睡夜眠,准時上床;④一切集會不落人後;⑤走路要舒緩不得有聲;⑥說話用扇咳唾噴嚏不要大聲;⑦開關門窗要輕緩不要有聲;⑧不要使桌椅發聲;⑨不要亂開收音機,用畢即時關息;⑩行住坐臥要合出家威儀。由此可知,每個細節都考慮到了。
師資是培養高質量佛學人才的保證。臺灣各佛學院所師資不平衡,但大體還能滿足辦學需要。現將有代表性的佛學院所師資情況列表如下:
由以上表中所列數據及其它佛學院所可看出:(一)各佛學院所師資分布不平衡,有的多達數十人,有的僅數人;(二)教師學曆相差懸殊也很大,有的幾乎沒有博士,有的大多爲博士;(叁)僧尼及男女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如果院長爲僧,則大部分教師爲僧或男性;如爲女衆學院且院長又是女性,則大部分教師爲尼或女性;(四)大學中教授在各院所兼職的現象較爲普遍;(五)許多出家人赴歐、美、日攻讀博士學位已開始成爲風氣,獲取學位後又返回本院所任教,開拓了本院學生的視野,提升了教學質量;(六)本院所培養的青年法師畢業後留下任教,已成爲教學骨幹和中堅;(七)凡開山元老或創辦者,無論有無學位,都爲院所的教師;(八)由于師資緊缺,對佛學有研究的外聘教師成爲歡迎者,有一定聲望的教師在多所佛學院所兼職現象已不罕見;(九)一些大的佛學院所已開始向世界網羅人才,如佛光山叢林學院就聘有美國、日本、澳洲、加拿大、印尼、馬來西亞及香港等地的法師或學者前來任教;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聘有印度、德國、日本、加拿大、斯裏蘭卡、英國、緬甸、美國等國的法師或學者前來任教。(十)教師與國際上接觸頻繁,經常出島參加各種研討會,或應邀前往開講座;(十一)本院所的畢業生已成爲師資的主要來源渠道之一,並成爲教師的骨幹力量。
建築面積和圖書館、資訊設備等硬件設施,已成爲各佛學院所爲之積極努力,並力圖改善的重要目標。一般可分爲叁種情況:第一種校舍面積較爲寬敞,功能清晰明了,如佛教弘誓學院主要建築依功能區隔爲二,一爲禅堂、辦公室、客堂、教室、會議室與圖書館,一爲師生寮房、客房與齋堂,平均每一住宿生分享的面積有40m2,平均每一學生分享的校園面積有70.3m2。第二種校園建築與寺院一起用,學僧、宿舍較擠,但校內可供使用的建築面積卻不小,如佛光山叢林學院學僧宿舍平均每人爲6.84m2,但校園用地平均每人304.21m2。第叁種是本身校園就較小,又沒有大寺院可依靠,因此學僧宿舍和校園可使用面積都極低。有的院所還建有功能多樣的休閑室、視聽教室、電腦室、運動室等。各院所都較爲重視圖書館建設,每年都有專款購書,一般都有萬冊以上圖書,並力圖突出自己的館藏特色,如千佛山女子佛學院的藏書特色是藏有本院創辦人白雲禅師出家八十年來對經藏“行證”的心得,約近六十余種。佛光山叢林學院圖書館藏有各類藏經版本(梵、巴、藏、漢)善本書,各種工具外文佛書(日、英、韓、歐)、文史哲大部頭叢書等。佛教弘誓學院圖書館以“人間佛教”哲學相關資料爲館藏主軸,兼及相關議題,如護生主題(含環境、生態保育、動物權等)及女性議題。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圖書館藏有中、日、英、梵、巴、藏等語文佛學專書、工具書、雜志、期刊及文史哲叢書。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藏有研究早期佛教和上座部最重要的文獻——英國巴利聖典學會出版的巴利叁藏,與緬甸版和泰國版的巴利叁藏,以及中、英、日、泰的譯本;在中文大藏經方面,藏有十余處各種版式的大藏經,其中如碛砂版大藏經、金藏、乾隆版大藏經、房山石經、敦煌寶藏等絕大部分未見于大正新修大藏經。在西藏大藏經方面,藏有北京版式、德格版、奈塘版、拉薩版、庫倫版、臺北版及中華大藏經(藏文部分);館中還藏有分別屬于梵、藏、緬甸、佛教文化四百多函珍貴的貝葉;館中還以藏有包括以中、英、日、德、法等文字出版的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香光尼衆佛學院圖書館以藏有四百余種期刊、佛教博碩士論文、依主題分類收集的剪輯資料及各種佛教會議論文爲特色。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圖書館以收藏與華嚴思想有關的期刊、論文及典籍爲特色。福嚴佛學院圖書館藏書以學術著作爲主,特別是日文學術著作及日文期刊相當豐富。華梵佛學研究所圖書館的館藏特色是人文與科技並重。
(原載《人海燈》2005年第一期)
注 釋:
[1]臺灣的研究所,不僅是研究機構,還是培養比本科更高一級人才的教育機構。
[2]括號內的佛學教育機構,與括號前的佛學教育機構,同屬一個佛教單位。
[3]中華佛學研究所主編:《臺灣佛學院所教育年鑒》(第一輯),第412頁。
[4]同[3],第251頁。
[5]同[3],第258頁。
[6]釋見重撰述:《臺灣省佛學院志-福嚴佛學院志》,香光書鄉出版社1994年,第47頁。
[7]同[3],第30頁。
[8]同[3],第89頁。
[9]釋見重撰述:《臺灣佛學志-圓光佛學院志》,香光書鄉出版社1995年,第124-125頁。
《當代臺灣佛學院所僧教育現狀評述(何綿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