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佛教人才建設(學誠法師)

  漫談佛教人才建設——慶祝建國五十周年

  學誠

  佛教産生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由釋迦牟尼佛創立的。它以促進人類社會的道德修養爲基礎,進而從身心上轉染成淨,解除世間各種煩惱與痛苦,以使一切衆生得到究竟解脫爲目的。

  近百年來,隨著工業科技革命,打破了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個別宗教獨占鳌頭的局面,佛教得以傳入歐美各國,紮根社會,穩步發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睐。在社會日新月異、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尤其在世紀之交的重要階段,佛教具有了更加廣泛、深厚的社會基礎。近一個時期,藏傳佛教接踵禅宗風靡歐美,方興未艾。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片面物質化、工業化的深刻反省,返樸歸真成爲人們追逐的潮流,人們紛紛皈信東方傳統宗教——佛教,而中國大陸與港澳臺各地,也先後彙入這股全球性佛教信仰的潮流,相互影響,相互發明,形成當今海峽兩岸及周邊國家佛教全面複興的態勢。

  在亞洲的廣大地區,佛教文化植根于這些區域民族文化之中,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這些地區民族文化中缺少了佛教文化,這種民族文化將是不完整的。佛教作爲一種優秀的文化現象、一種社會群體活動與道德修養,對影響人類素質的兩大方面(精神、物質)都有著相當的要求。當今世界沒有人能夠否認,佛教對人類精神素質的提升、道德修養的增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深刻的社會影響。

  振興佛教,首先需要提高僧伽素質。應當大力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僧才,並將德才兼備、具有領導管理才能的優秀僧才,盡快地輸送到各大寺院及佛教團體,應將其作爲一項主要的工作目標,並且切實貫徹始終,真正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風尚。

  中國古代思想家管子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千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佛教更是這樣。所以不斷提高僧伽素質,盡快培養一批具有願力、膽識、才幹,堪當弘道重任的僧才,是我們佛教界面臨的要務之一。

  中共中央1982年3月下發的《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中說道:“有計劃地培養和教育年輕一代的愛國宗教職業人員,對我國宗教組織的將來面貌具有決定的意義。我們不僅應當繼續爭取、團結和教育一切現有的宗教界人才,而且應當幫助各種宗教組織辦好宗教院校,培養好新的宗教職業人員。宗教院校的任務,是造就一支政治上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又有相當宗教學識的年輕宗教職業人員隊伍。”

  在“興教辦學,提高素質”這一點上,佛教界有識之士都是認同的。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曾經語重心長地指出:“中國佛教在新的曆史時期的殊勝外緣下,正處在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曆史轉折關頭,而佛教人才基本上還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況。所以,培養出足夠數量的合格稱職的佛教人才就成爲實現曆史轉折的關鍵。”“思想、佛教、文化素養和工作能力方面稱職、合格的佛教人才奇缺同佛教事業的建設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佛教工作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說是主要矛盾,顧名思義,就是第一位的、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所以,趙樸初會長又說:“當前和今後相當時期內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叁還是培養人才。”由此可見,中國佛教界領導對培養人才是十分重視的。

  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和製約,人們在“興教辦學、培養僧才”這一問題上,運用的方式方法不盡一致。

  目前,全國共有二十幾所規模大小不一的佛學院,短期佛學培訓班在各地也非常盛行。這種弘法形式,在一定範圍內産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卻不可避免地進行著低水准的重複,難以構成規模,不足以形成氣候,而且缺陷很多。其主要表現爲:組織機構不健全,人力、物力、財力都存在著相當的困難,教材不系統、不規範,課程設置不合理,往往容易造成學員想學的學不到,所學到的又不應機。其次,學員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同在一起學習,難免造成吸收與消化的程度快慢不一。再者,辦學條件不夠理想,甚至個別小寺院搭棚授課,露天弘法,當然這種辦學精神難能可貴,但最終的效果自然不會很好。

  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李德洙同志在《堅持“愛國愛教,團結進步”,加強宗教團體自身建設,使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文中對目前我國宗教院校的問題分析道:

  “宗教院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是培養各宗教團體的骨幹力量和領導人物的地方,是神學研究的中心,它直接影響到每個宗教的方向、每個宗教的素質,也影響到每個宗教未來的面貌。因此,辦好宗教院校是非常重要的。”

  “總的來看,我國宗教院校辦得不錯,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可以歸納爲一少二小叁低。少,從我國目前的宗教狀況看,宗教院校培養出來的教職人員數量還是少,不能滿足各教發展著的信教群衆的需要;小,是院校規模小,對院校投入小;低,是生源素質普遍比較低,教師素質低,教學質量低。有的教師告訴我們,他們用的是四十年代的教材,他們也不滿意,但沒有好的、新的。各宗教團體領導人要抓好自己的宗教院校,要培養人才,這點非常重要。各宗教團體是不是從這樣幾個方面抓好宗教院校的建設問題:一是抓好教學方向、辦校原則,二是抓好辦學體製,叁是抓好教師隊伍,四是抓好好的教材,五是抓好學生來源,六是抓好校舍建設。建議宗教界有錢一定要花在培養接班人上,一定要花在辦各種宗教院校上。”

  目前,我國佛教正處在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曆史性轉折關頭,教內大德長老大多年事已高,需要隱退靜修,因此曆史的重任無疑將落到年輕一代佛教僧伽肩上,而年輕一代又需要不斷磨煉,逐漸成熟。所以,有計劃地培養和教育好年輕一代佛教僧伽,事關佛教的走向、命運和前途。

  如何才能做到有計劃地培養和充實年輕一代佛教僧伽隊伍呢?

  首先應該堅定辦學方針,辦好佛教院校。師資要以宗教修持爲第一,學問廣博爲第二,勤懇工作爲第叁。同時,也應當考慮到學員是佛教未來的接班人,在此也應當作同樣的要求。爲佛教事業的繁榮發展,努力做到解行一體、學修並進,以實際行動來報叁寶恩、報父母恩、報國土恩、報衆生恩。

  其次,應該積極鼓勵青年僧伽到現實生活中去鍛煉。同時通過老一輩大德法師們的言傳身教,提高他們的佛教學識、修持能力。采取多種有效的措施,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積極創造各種有利的條件,選派優秀青年僧伽出國進修,使他們佛學等各種相關知識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再者,要優化教學管理,正確處理好學與修的關系。各佛學院應該切實地重視修持上的時間安排與修證指導,把學僧在課堂裏所學到的知識,在行持上得到實證,務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各佛學院都應加強行政管理,按照叢林規矩,打坐行香,使學僧在教理行果上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早晚課誦和每半月誦戒布薩等。有些佛教院校,在辦學指導思想上和教學管理中,由于對學修關系上處理欠妥,造成一些學員信仰淡化、戒律松弛,畢業後不能在佛教界發揮重要作用,甚至離教還俗。又有些出家人熱衷于追求世俗學校的學位,將自己從一名沙門,降格到世間學者的地位,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現象。在佛教教育中,只有堅持學修一體化,把學與修緊密地結合起來,把傳授各種知識同堅定佛教信仰、增強爲佛教事業獻身的精神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辦學教育的預期成效。

  另外,要正確處理好“通”與“專”、“新”與“老”的兩重關系。所謂正確處理“通”與“專”的關系,是指既要培養佛教通才,又要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培養一定數量的專門人才,如佛教教務人才、佛教學術研究人才、佛教管理人才、佛教外事人才等等。所謂正確處理“新”與“老”的關系,是指青年僧伽要尊重師長前輩,虛心地向他們學習各種知識,取其所長,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宗教學識與道德修養。師長前輩們要關心愛護青年僧伽,努力通過傳、幫、帶的作用,促使他們不斷進步,迅速成長。

  對于這一問題,中共中央1982年3月下發的《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中說到:“一切年輕的宗教職業人員,都要不斷提高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覺悟,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和宗教學識,忠實地執行黨的宗教政策。他們應當尊重一切正直的愛國的年老宗教職業人員,認真學習這些年老宗教職業人員的長處,而一切正直的愛國的年老宗教職業人員,也應當愛護年輕的宗教職業人員。”

  在佛教教育中,務須充分注意有層次、有目的地培養人才。不管是佛教院校或是佛學培訓班,都要努力創造條件,選拔一批青年僧伽到具體工作崗位上去鍛煉,在實踐中增長他們的才幹,以期能夠盡快地解決好佛教人才新老交替的問題。只有這樣,佛教才能順利地完成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曆史性偉大轉折。

  作爲一個佛教部門的領導者或管理者,能否及時地發現人才,從而正確地培養人才,成功地使用人才,並推舉德學兼優的僧才到領導崗位上來,是關系到佛教全局的重大問題。

  長期以來在人們思想上形成的諸如門派觀、完人觀、階梯觀,以及輩份論、平衡論等等,正在逐漸受到沖擊,傳統封閉式的選才方式開始得到改變。目前可以看到,佛教某些團體及寺院已經注意到打破年齡、地域、門派等不適應時代的界限製約,堅持能者居位,唯才是舉,多渠道、廣角度、大視野地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選拔人才。與此同時,也應看到由于種種原因,舊的用人模式仍未完全打破,在用人問題上還普遍存在著視野不寬、渠道不暢,以及由此帶來的知人不全、用人不准、人才流失等諸多不良現象。以“完人觀”爲例,個別領導者只盯著別人短處,橫挑鼻子豎挑眼,覺得人人皆…

《漫談佛教人才建設(學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