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佛教人才建设——庆祝建国五十周年
学诚
佛教产生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由释迦牟尼佛创立的。它以促进人类社会的道德修养为基础,进而从身心上转染成净,解除世间各种烦恼与痛苦,以使一切众生得到究竟解脱为目的。
近百年来,随着工业科技革命,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个别宗教独占鳌头的局面,佛教得以传入欧美各国,扎根社会,稳步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在社会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在世纪之交的重要阶段,佛教具有了更加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近一个时期,藏传佛教接踵禅宗风靡欧美,方兴未艾。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片面物质化、工业化的深刻反省,返朴归真成为人们追逐的潮流,人们纷纷皈信东方传统宗教——佛教,而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各地,也先后汇入这股全球性佛教信仰的潮流,相互影响,相互发明,形成当今海峡两岸及周边国家佛教全面复兴的态势。
在亚洲的广大地区,佛教文化植根于这些区域民族文化之中,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些地区民族文化中缺少了佛教文化,这种民族文化将是不完整的。佛教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现象、一种社会群体活动与道德修养,对影响人类素质的两大方面(精神、物质)都有着相当的要求。当今世界没有人能够否认,佛教对人类精神素质的提升、道德修养的增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深刻的社会影响。
振兴佛教,首先需要提高僧伽素质。应当大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僧才,并将德才兼备、具有领导管理才能的优秀僧才,尽快地输送到各大寺院及佛教团体,应将其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目标,并且切实贯彻始终,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风尚。
中国古代思想家管子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千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佛教更是这样。所以不断提高僧伽素质,尽快培养一批具有愿力、胆识、才干,堪当弘道重任的僧才,是我们佛教界面临的要务之一。
中共中央1982年3月下发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中说道:“有计划地培养和教育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职业人员,对我国宗教组织的将来面貌具有决定的意义。我们不仅应当继续争取、团结和教育一切现有的宗教界人才,而且应当帮助各种宗教组织办好宗教院校,培养好新的宗教职业人员。宗教院校的任务,是造就一支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又有相当宗教学识的年轻宗教职业人员队伍。”
在“兴教办学,提高素质”这一点上,佛教界有识之士都是认同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佛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殊胜外缘下,正处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转折关头,而佛教人才基本上还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所以,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合格称职的佛教人才就成为实现历史转折的关键。”“思想、佛教、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方面称职、合格的佛教人才奇缺同佛教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佛教工作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说是主要矛盾,顾名思义,就是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所以,赵朴初会长又说:“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由此可见,中国佛教界领导对培养人才是十分重视的。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在“兴教办学、培养僧才”这一问题上,运用的方式方法不尽一致。
目前,全国共有二十几所规模大小不一的佛学院,短期佛学培训班在各地也非常盛行。这种弘法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却不可避免地进行着低水准的重复,难以构成规模,不足以形成气候,而且缺陷很多。其主要表现为: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着相当的困难,教材不系统、不规范,课程设置不合理,往往容易造成学员想学的学不到,所学到的又不应机。其次,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同在一起学习,难免造成吸收与消化的程度快慢不一。再者,办学条件不够理想,甚至个别小寺院搭棚授课,露天弘法,当然这种办学精神难能可贵,但最终的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李德洙同志在《坚持“爱国爱教,团结进步”,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文中对目前我国宗教院校的问题分析道:
“宗教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培养各宗教团体的骨干力量和领导人物的地方,是神学研究的中心,它直接影响到每个宗教的方向、每个宗教的素质,也影响到每个宗教未来的面貌。因此,办好宗教院校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看,我国宗教院校办得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一少二小三低。少,从我国目前的宗教状况看,宗教院校培养出来的教职人员数量还是少,不能满足各教发展着的信教群众的需要;小,是院校规模小,对院校投入小;低,是生源素质普遍比较低,教师素质低,教学质量低。有的教师告诉我们,他们用的是四十年代的教材,他们也不满意,但没有好的、新的。各宗教团体领导人要抓好自己的宗教院校,要培养人才,这点非常重要。各宗教团体是不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抓好宗教院校的建设问题:一是抓好教学方向、办校原则,二是抓好办学体制,三是抓好教师队伍,四是抓好好的教材,五是抓好学生来源,六是抓好校舍建设。建议宗教界有钱一定要花在培养接班人上,一定要花在办各种宗教院校上。”
目前,我国佛教正处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转折关头,教内大德长老大多年事已高,需要隐退静修,因此历史的重任无疑将落到年轻一代佛教僧伽肩上,而年轻一代又需要不断磨炼,逐渐成熟。所以,有计划地培养和教育好年轻一代佛教僧伽,事关佛教的走向、命运和前途。
如何才能做到有计划地培养和充实年轻一代佛教僧伽队伍呢?
首先应该坚定办学方针,办好佛教院校。师资要以宗教修持为第一,学问广博为第二,勤恳工作为第三。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学员是佛教未来的接班人,在此也应当作同样的要求。为佛教事业的繁荣发展,努力做到解行一体、学修并进,以实际行动来报三宝恩、报父母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
其次,应该积极鼓励青年僧伽到现实生活中去锻炼。同时通过老一辈大德法师们的言传身教,提高他们的佛教学识、修持能力。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积极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选派优秀青年僧伽出国进修,使他们佛学等各种相关知识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再者,要优化教学管理,正确处理好学与修的关系。各佛学院应该切实地重视修持上的时间安排与修证指导,把学僧在课堂里所学到的知识,在行持上得到实证,务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佛学院都应加强行政管理,按照丛林规矩,打坐行香,使学僧在教理行果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早晚课诵和每半月诵戒布萨等。有些佛教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和教学管理中,由于对学修关系上处理欠妥,造成一些学员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毕业后不能在佛教界发挥重要作用,甚至离教还俗。又有些出家人热衷于追求世俗学校的学位,将自己从一名沙门,降格到世间学者的地位,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现象。在佛教教育中,只有坚持学修一体化,把学与修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传授各种知识同坚定佛教信仰、增强为佛教事业献身的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办学教育的预期成效。
另外,要正确处理好“通”与“专”、“新”与“老”的两重关系。所谓正确处理“通”与“专”的关系,是指既要培养佛教通才,又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培养一定数量的专门人才,如佛教教务人才、佛教学术研究人才、佛教管理人才、佛教外事人才等等。所谓正确处理“新”与“老”的关系,是指青年僧伽要尊重师长前辈,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各种知识,取其所长,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宗教学识与道德修养。师长前辈们要关心爱护青年僧伽,努力通过传、帮、带的作用,促使他们不断进步,迅速成长。
对于这一问题,中共中央1982年3月下发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中说到:“一切年轻的宗教职业人员,都要不断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和宗教学识,忠实地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他们应当尊重一切正直的爱国的年老宗教职业人员,认真学习这些年老宗教职业人员的长处,而一切正直的爱国的年老宗教职业人员,也应当爱护年轻的宗教职业人员。”
在佛教教育中,务须充分注意有层次、有目的地培养人才。不管是佛教院校或是佛学培训班,都要努力创造条件,选拔一批青年僧伽到具体工作岗位上去锻炼,在实践中增长他们的才干,以期能够尽快地解决好佛教人才新老交替的问题。只有这样,佛教才能顺利地完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伟大转折。
作为一个佛教部门的领导者或管理者,能否及时地发现人才,从而正确地培养人才,成功地使用人才,并推举德学兼优的僧才到领导岗位上来,是关系到佛教全局的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在人们思想上形成的诸如门派观、完人观、阶梯观,以及辈份论、平衡论等等,正在逐渐受到冲击,传统封闭式的选才方式开始得到改变。目前可以看到,佛教某些团体及寺院已经注意到打破年龄、地域、门派等不适应时代的界限制约,坚持能者居位,唯才是举,多渠道、广角度、大视野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旧的用人模式仍未完全打破,在用人问题上还普遍存在着视野不宽、渠道不畅,以及由此带来的知人不全、用人不准、人才流失等诸多不良现象。以“完人观”为例,个别领导者只盯着别人短处,横挑鼻子竖挑眼,觉得人人皆…
《漫谈佛教人才建设(学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