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称意,个个都是庸才。最后造成人心浮动,散沙一盘,人无能做之事,事无可做之人,结果事事难办,终至一事无成。清朝顾协嗣有一首诗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此诗说明人之才能,若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而只要合理用人,就能够发挥其效用。晋代葛洪也说过这样一段有哲理的话:“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相对的完美总是存在于绝对的不完美之中。我们不妨再看看国外的例子:美国南北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林肯出于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任用军事将领往往囿于资历、声望和人事关系的平衡,结果虽然联邦军队拥有人力、物力上的绝对优势,在战场上却一无进展,一些声望卓著的将军们一个又一个地被叛军击败。相反那个被舆论界渲染为在战场上“喝得酩酊大醉”的上校团长格兰特,却一再出奇制胜,赢得重大胜利。实践告诉林肯,所谓“有缺点”的格兰特远比那些“深孚众望”的将军们高出一筹,所以当格兰特取得维克堡战役的重大胜利后,林肯力排众议晋升他为少将,不久又提升为中将,授予他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而历史证明,格兰特的受命正是美国南北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真可谓用活一个人,赢得一场战争。由此可见,能善于用人长处,是多么的重要。
培养和造就佛教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尤其对于那些缺点明显的学僧更是如此。因为其存在的缺点形成已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有时即使改变了,仍有可能旧病复发,出现反复。另一方面,领导要有耐心,不能出现急躁情绪,一个人的缺点毕竟不象地上的垃圾,只要扫帚一到就可清除,因此不能因为人才难树就轻易放弃。培养僧才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如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势必会造成“蜀中无大将”的结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历史上的经验证明,对于那些犯细小过失、白璧微瑕的人才,一定要宽大为怀,竭诚帮助,这样才能聚才,才能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如果苛人细过,动辄得咎,那么势必埋没人才,铸成大错。
我们应当积极鼓励有志向的僧才到佛教各有关阶层去磨炼。有些僧才所存在的缺失,若不从事实际工作便不能完全得以显露。每个人只有将自己内在的烦恼与缺陷完全表现出来,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而促其改正,从而达到一步一步迈向成熟的目的。比如一个性格腼腆、不善言辞的人,如果不担任任何职务,这个缺点就不会明显。若委以职务,其不足之处就会得以显露,而且对他的工作必将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开展佛教法务活动,必须广泛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否则其工作就难以达到圆满。因此他必定会意识到其缺点的害处,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正。
在使用僧才的过程中应本着扬其长而避其短的原则。古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一个人也许能够讲得头头是道,也可以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来,然而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可能就捉襟见肘了。犹如只站在岸边观人游泳,自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一样。因此,作为领导者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僧才到实践中去锻炼,根据他们的能力,分配他们相应的工作,针对他们的缺失,进行耐心教育,促其改正缺失,使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僧才脱颖而出。
一个国家或地区佛教面貌如何,不在于修建有多少寺院,也不在于佛教徒的人数多少,而主要取决于僧伽的素质。如中国的唐朝,对于出家条件要求十分严格,须要考试通过,伟大的佛经翻译家玄奘三藏法师就是这样才得以披剃为僧。不仅我国如此,其它国家也有类似之处。例如,十五世纪缅甸国王达磨悉提笃信佛教,他鉴于当时僧众混滥,曾经通令全国僧众重新受戒,尔后加入僧伽。由于他的严格整顿,当时缅甸僧侣人数从十余万锐减到一万多人,其余不够资格和不愿再度受戒的,均勒令还俗,缅甸佛教因此得以全面复兴。
近几年来,中央领导在许多不同场合都指出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特别是江泽民主席1991年1月接见我国各宗教团体主要负责人的讲话中,提出了这一工作的具体要求:“培养一支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具有一定的宗教学识、能联系信教群众的年轻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关系到我国宗教组织将来的面貌,也关系到我们党同宗教界长期合作的大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希望各爱国宗教团体把这件事认真抓起来,制定出计划,积极实施,在几年之内抓出成效,各级党委统战部门和政府宗教部门当然也应当帮助和支持你们把这件大事办好。”
已经传世两千五百多年的佛教,是一份绚丽多彩的人类文化珍贵遗产,它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我深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勇于开拓进取,作为民族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东方文明的巍峨丰碑,佛教一定能够再度辉煌,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与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
《漫谈佛教人才建设(学诚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