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隆蓮法師的僧團教育實踐
釋果平
四川尼衆佛學院是隆蓮法師創辦的國內第一所高級比丘尼學院。早在1980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隆蓮法師鑒于當時中國沒有一所培養比丘尼的正規學校,鄭重提出創辦尼衆佛學院的構想。隆蓮法師的提議得到中國佛教協會和佛教界許多老法師的支持,特別是趙樸老更是積極呼籲。由于各方面的重視,1983年中國佛協批准了創辦尼衆佛學院的申請,並將院址設在由趙樸初會長實地考察過的、由能海上師在漢地創辦的唯一女衆金剛道場四川成都鐵像寺內。1984年秋,尼衆佛學院正式招收了第一批學僧。下面略述隆蓮法師僧才教育的一些重要思想。
辦學宗旨
佛法之弘揚,曆來以人間叁寶,尤其是僧寶爲主體、核心、骨幹。佛教自身建設,佛教徒素質的提高,確爲弘揚佛法的關鍵。爲此,隆蓮法師從佛教事業的實際出發,提出叁個層次的辦學宗旨:一是培養寺廟管理人才,二是培養佛教教學人才,叁是培養佛教研究人才。也就是說,學生畢業後,最起碼也要成爲寺廟的管理人才。
關于寺廟管理人才,隆蓮法師認爲,最重要的是應有佛教道德觀。佛在世時,僧團執事起碼是證果聖人。現在雖然沒有證果羅漢,但最起碼也應是明因識果的持戒僧人。如果不重視強調這一點,僧團執事難免以權謀私,甚至違法亂紀。
管理寺廟,還應將僧團當成一個神聖不可犯的組織。尊重僧團,維護僧團的一切有機部分,“愛護常住如護眼珠”。統衆應有悲心和智慧,讓僧團每位成員都成爲合格僧人,成爲真正佛弟子,這樣才能保證一個純淨的僧團。如果執事“自執所知,不與衆合”,難免引起破僧,落入五無間罪。破僧罪大是“因爲它破壞了釋迦牟尼爲了實施和傳播他所發現的真理而締造起來的組織(僧團)。”(見隆蓮法師《佛教道德觀》)
有了如法如律的僧團,還應有人傳法布道。一方面要將佛法的火炬傳與後學,另一方面還要通過講經說法攝化社會。佛陀教法皆應機施設,後世諸宗隨之應運而興。所以不論大小乘、顯密宗,在根本教理上是相通的,只是具體修持方法有所不同。爲此隆蓮法師提倡廣學多聞,在各宗各派上不可存有偏見。立志于佛教教學的僧人,更應遍覽叁藏,對各派思想有所了解。倘若執此廢彼,難免因自己的錯誤見解而隨便歪曲佛經原意,或斷章取義盲修瞎煉。佛教講教、理、行、果,若理不通則事不立。理本無礙,學人如果憑己好惡贊己毀他,難免有謗法之罪。對于教學人才,明白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釋迦一代時教,曆代的列宗諸祖對它進行闡揚演衍,以適應當時衆生根機。如何讓佛教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跟世界文化接軌,更好地發揚它攝持教化的能力,讓它既能保持了生脫死的專業化特點,又能發揮改造社會、淨化人心的實用性特長,如何將二者很好地統一結合起來,是佛教能向前發展的保證。爲此,進一步明達佛陀本懷,了解各宗派思想,從中發展出適應今天的修學指南事在必行。隆蓮法師因而提出要培養佛教研究人才。佛教研究人才不能停留于經、律、論的文字表面,作無謂的名言戲論,而應抓住根本、把握宗旨以開發出適應于今天的、有用的修學理論指導,製定能夠完善佛教自身建設、保證佛教正常運行的可行方案。
對于以上叁個層次人才的培養,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總的一條是爲了更好地利益僧團,爲了更好地發揚佛教。如果脫離這個總的思想,則培養人才的實際意義和收獲是不會很大的。僧人只有依衆修持、傳法,才能增加自身的凝聚力。續佛慧命,應是一個團體、一個組織,而不只是一個人。
教學體系
今日之修學風氣,有的舍棄多聞妄執專修,有的停于教理落入名言。如何指導當今修行人走上正常修行正路
《大乘莊嚴經論》雲:“要先求多聞,方能如理作意,依如理作意乃生修所成慧,斷除煩惱,證解脫果。”對此隆蓮法師主張修學佛法的人要多聞深思,樹立正見,對于大小乘、顯密教法提倡從聞思入手,長期修習以達究竟。
如來正法以戒、定、慧爲總綱,大小顯密教法皆未越此綱要。所以佛學院之教程內明設戒、定、慧叁學,叁學並進不可偏廢。叁學教法叁藏十二部何其之多,或小或大,或有或空,如何依其次第、明了理路便是考慮具體教材的宗旨。爲此隆蓮法師依據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教法重教理、重次第、總攝一切佛法之特點,略開五大體系,即戒學、俱舍、唯識、中觀、如來藏。其中戒爲衆學之基,要斷煩惱、了生脫死乃至成佛,全憑清淨戒行。所以世尊教誡末法比丘要以戒爲師,“戒是正順解脫之本,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在佛學院,從入學開始便次第要學沙彌戒、沙彌尼戒、正學女戒、比丘尼戒、瑜伽菩薩戒、梵網菩薩戒,這中間還要間以羯摩法、布薩法、剃度儀規、受戒儀規,特別是受二部僧戒儀規。使學僧明了止持、作持,爲以後統衆管理打下基礎,爲自身修持提供准則。
俱舍論在印度稱爲“聰明論”(意爲讀了此論可以聰明)。它是由世親菩薩造的一部組織嚴密,徹觀迷悟因果真理,而達涅槃的佛學思想要典。該論將小乘說有的有部和說空的經部兩派思想融于一處,從此入手研究大乘,容易理出全部教理的頭緒,把握住信解行證的程序和入門方法。
唯識屬大乘有宗,是無著、世親等論師根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經論宗旨造的《攝大乘論》、《二十唯識論》、《叁十唯識論》等唯識體系。主張外無內有,所謂“識有非空,境無非有”,成立唯識無境,即一切現象不離衆生心識,以八識盡攝一切法,用以破除離心識有獨立實體的法執。該派學說分析心理現象透徹,論析認識形成精微,它的完善、系統和徹底,比之現代心理學有過之而無不及,近世多爲知識界重視。在佛學院學習唯識不但要學《二十唯識論》、《叁十唯識論》、《攝大乘論》、《百法明門論》,還要學唯識學派用以推理辯論的因明。因明包括量論(認識論)和邏輯學,在西藏,格魯派將其列爲僧人必學的重要課程。學習因明,能讓學僧明了正確的推理規則和培養邏輯思考能力。
中觀屬大乘空宗,開創于龍樹、提婆師徒。主要分兩派,有清辨一系的“自續派”和月稱一系的“應成派”。在西藏,“應成派”見解被稱作最徹底的中觀正見。主張有爲、無爲一切法由緣起故,無自性而空。性空爲真谛,緣起爲假谛,兩者結合爲中谛。由緣起而建立因果關系以離斷見,由性空而顯般若智慧以離常見。性空與緣起是事物的兩個方面,而這兩方面又是統一的、相承的,故宗喀巴大師《緣起贊》有雲:“緣起故空,空故緣起。”在行持上唯有具備中觀正見才能通達究竟佛位,即“欲成無上菩提者,須學中觀正見論。”佛學院以教授《中論》和應成派的《入中論》來樹立學僧中觀正見。正見是最重要的,破見比破戒更嚴重。在西藏學顯教學到最後就是以得到中觀正見爲究竟,即所謂的清淨見。
以上的中觀、唯識、因明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叁個重要階段,能真正通達這叁系思想,則對大乘各派思想就有全面的了解了。
如來藏,是在空性基礎上建立的衆生身心中所潛藏的佛性。《佛性論》雲:“一切凡聖衆生,皆以空爲其體,所以凡聖衆生,皆以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則大涅槃。”《涅槃經》也有“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中道,中道者即名爲佛,佛者即是涅槃。”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成佛證涅槃。佛說如來藏是爲了教化衆生了知自身究竟定當成佛爲要旨,使學人樹立修行信心和目的,以成佛爲自身追求的究竟歸趣。爲引導學僧了達自心,認識自己本來面目,學院開設《大乘起信論》。學人若能如理作意、思維修習則定證無上佛果。正如《大乘起信論》雲:“若有衆生,欲于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道。”
以上已經將由小入大、先有後空的教學體系基本搭起,在此框架上,還輔以研究佛教南傳上座部教理的必讀之書《清淨道論》。它是綜述上座部佛教思想最詳細、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該論依照戒、定、慧叁大主題次第敘述,既有理論,又有修持方法。所以斯裏蘭卡《大史》稱它爲“叁藏和義疏的精要”是毫不過譽的。
爲了指導修定,學院還講授《定道資糧頌》、《叁皈依觀初修略法》。《定道資糧頌》是能海上師集的修定前必須的准備工作,以此作基礎才能趣入正定以達正慧,爲修定之津梁。《叁皈依觀》是能海上師受學于康定跑馬山降巴仁波卿,有自釋迦如來不斷之傳承。其內容包含禅法基本不淨、數息等觀,乃至生圓次第甚深禅法基礎,是融上、中、下叁士修習,法、報、化叁身修法于一體的密宗修持法本。僅此一法門則具有大小顯密一切法門也。
另外,每屆新生隆蓮法師還傳授《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該儀規屬密宗瑜伽部,是能海上師在五臺山廣濟茅蓬坐靜時親見文殊而集的一部修行儀規。它不但是一個儀規,還是一本兼容顯教教法的佛法概論。該法門從加行開始進入正修,內容從皈依、發心、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菩提道次第以至十地、二十空等,是一個具足戒、定、慧叁學修習次第的法本。
以上是佛教專科內明的學習,在學院整個學時中占70%。另外30%的時間是學習能幫助自學佛典的語文,如古代漢語、英語、藏語、佛教文學、佛教史以及提高學僧愛國熱情的中國革命史、時事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還開有提高個人素質的書法等課程。在教學上,隆蓮法師提倡大小乘、顯密教依次第學習,以聞思斷除疑惑,對佛說經教不作取舍二分,並主張學習佛法之根本精神。正如法師詩中所寫:
解義依文結佛冤,蠅窗蠹粉送窮年 (1)。
目無全豹勞何益,舌轉隨人敝可憐 (2)。
在實踐中,隆蓮法師著重培養學僧的自學能力,認爲要培…
《略述隆蓮法師的僧團教育實踐(釋果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