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養一個僧才,單靠佛學院幾年學習是不夠的,應教會學僧獨立思考、獨立自學,提高獨立行持、獨立學習的能力,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位官員所說的“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的見解不謀而合。
學修並進
佛說教法,應機施設,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合學人根器者就是妙法,不能于法上起分別而輕視任何法門。所以隆蓮法師一向反對以宗派鬧矛盾,主張宗宗相通,各宗在見地上無根本分歧,唯修持方法不同而已,不得厚此薄彼。
首先,學院學僧必須嚴持淨戒。因一切功德之根本是戒律,無論是顯是密,何派何宗,凡是正信佛弟子都應守護佛戒,否則盲目修法皆成魔眷。佛陀製戒有十種利益,“(一)攝取于僧;(二)令僧歡喜;(叁)令僧安樂;(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長;(六)難調者令調伏;(七)慚愧者令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令正法久住。”戒律之重要,關系著個人的修持、僧團的和樂、世人的教化、正法的興衰。所以《佛遺教經》說:“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戒),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戒律雖有大小、顯密之分,但最根本、最主要的,乃是具足戒。因此具足戒是佛法的綱准,由戒而攝受僧,由僧而使佛法永住于世,這是佛陀製戒的根本意趣。正如佛經說:“什麼時候有佛的圓滿比丘戒,那時就有佛法;在戒德沒有的時候,佛法也就沒有了。”故“一切衆律中,戒經爲上最。”所以學僧在校,除必須背誦所學各種戒條以外,還必須參加半月的誦戒儀式,每天誦持能海上師集的《比丘尼日用》;每年行安居、自恣兩次佛事。安居期間,要求學僧著重戒律方面的修持,叁個月不得外出。
對于未受戒的學僧,一律在學院受二部僧戒。辦學至今,隆蓮法師已爲四屆學僧傳授了二部僧戒。對于持戒,隆蓮法師提倡以不雜不冗不過不及、正處中道爲准繩,主張持戒不能過雜,持戒首先是爲了行持,應重實際。力倡僧衆和合,認爲集體行持才能共同策勵,互起加持,以增進僧團凝聚力。
佛法第一講完整(懂全部佛法),第二講次第。現在漢傳佛教,多忽略了人天乘及解脫道的學修。一般人雖有心修學佛法,卻苦無先後次第可循,往往輕視出離心、菩提心之基本修證精神,而妄趣談空說有,雖學大乘經教卻發小乘心,而在行爲上有的連人天乘的道德標准也難做到。對此隆蓮法師提倡修行人應遵循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爲修行次第,爲指導學僧行持,法師還講授《菩提道次第略論》,以及能海上師依菩提道次第集的《菩提道次第科頌》,並強調“親近善知識”爲趣入佛法的基礎,趣入佛法後應常常“思維人身難得”,用以策勵自己起大精進,修學佛法。在學院的學僧,每天早殿要誦能海上師集的《無常頌》以自策。在菩提道次第中,下士道由怖叁惡趣苦、希求人天快樂而止惡修善;中士道由懼怕生死、希求涅槃而修戒定慧叁學;上士道是爲救一切衆生、成就無上佛果而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學習六度成熟自身,修學四攝成熟有情。在修持上隆蓮法師除提倡遵循次第外,還依據《菩提道次第論》以叁要道(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爲綱的原則,強調大乘行人應具備出離心,即厭離叁有、希求涅槃的求解脫心,以及爲度一切衆生苦厄志求佛道的菩提心。沒有出離心爲基礎的菩提心,不算真正菩提心,因沒有厭離現世法故。修菩提心爲成佛之始,且菩提心是不思議解脫最妙最上法門。菩提心是大乘佛教之特點,修習菩提心,有彌勒菩薩所傳由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大悲、增上意樂爲次第修利他心,發起增上意樂,進而是求無上菩提的菩提心。此七重修習,被能海上師集入《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裏,成爲學僧每天的必修功課。菩提心的另一種修法是文殊菩薩傳的“自他相換法”,就是把貪著自利、不顧利他的心,對換過來,自他易地而居,愛他如自,犧牲自利,成就利他。爲傳授具體修持方法,隆蓮法師講授了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學僧每天早殿誦的《上師無上供養觀行法》裏面就是這種菩提心修法。
大乘行人除了必具出離心、菩提心以外,還必須具備遠離空有二邊的清淨見,亦即緣起性空的中道見,此爲佛學思想的究竟指向。依此中道見破除無始以來的無明實執,斷除煩惱,出離生死。故清淨見實爲大小乘一切道的根本,是佛教般若智慧的最高體現。
隆蓮法師還一貫提倡,修行就是用佛法來修正我們的思想和行爲,並指出此爲修行的宗旨。如果我們的行爲違背了這一宗旨,就不叫修行。法師在她的《佛教道德觀》中指出“佛教道德觀,徹始徹終,著重在內心思想上加功。……此是佛學專業,舍此便無佛教特點可言。”法師常常教導學僧將所學佛法理論落實在行住坐臥上,並指出修持不能爲我,不能以我爲出發點,不然會越修我執越重。佛法修持,不論大小乘,對治的就是我執,佛法歸根到底就是斷我、法二執。後世學人,如果能舍末究本,一門深入,從現實生活中直接體認本具的無住心態,去除妄想系縛,定能獲得解脫自在。這種心地上直接下功夫的修持方法,有助于糾正當前修行人普遍存在的務外、著權、求有所得,學教人存在的空談、輕德、學不落實的流弊。
以上僅就隆蓮法師在僧才教育實踐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作一簡略介紹。然以上介紹根本不能全面透徹地反映一位高僧、一位佛教教育家的思想。行文于此,不過想抛磚引玉,希望讓更多的同道共同探討和學習。
注釋:
(1)針對時人學佛的弊病而發,希望學佛人不要依文解義、尋章摘句,而應掌握佛學大綱,了解其精髓。蠅窗蠹粉:喻啃故紙、讀死書而空過了光陰。
(2)這兩句大意是:指未全面領會佛經大義,雖勞而無益;要透過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領會,切不可人雲亦雲。敝:爛也,所謂唇焦舌敝是也。
《略述隆蓮法師的僧團教育實踐(釋果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