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述隆莲法师的僧团教育实践(释果平)▪P2

  ..续本文上一页养一个僧才,单靠佛学院几年学习是不够的,应教会学僧独立思考、独立自学,提高独立行持、独立学习的能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官员所说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的见解不谋而合。

  学修并进

  佛说教法,应机施设,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合学人根器者就是妙法,不能于法上起分别而轻视任何法门。所以隆莲法师一向反对以宗派闹矛盾,主张宗宗相通,各宗在见地上无根本分歧,唯修持方法不同而已,不得厚此薄彼。

  首先,学院学僧必须严持净戒。因一切功德之根本是戒律,无论是显是密,何派何宗,凡是正信佛弟子都应守护佛戒,否则盲目修法皆成魔眷。佛陀制戒有十种利益,“(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伏;(七)惭愧者令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令正法久住。”戒律之重要,关系着个人的修持、僧团的和乐、世人的教化、正法的兴衰。所以《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戒律虽有大小、显密之分,但最根本、最主要的,乃是具足戒。因此具足戒是佛法的纲准,由戒而摄受僧,由僧而使佛法永住于世,这是佛陀制戒的根本意趣。正如佛经说:“什么时候有佛的圆满比丘戒,那时就有佛法;在戒德没有的时候,佛法也就没有了。”故“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所以学僧在校,除必须背诵所学各种戒条以外,还必须参加半月的诵戒仪式,每天诵持能海上师集的《比丘尼日用》;每年行安居、自恣两次佛事。安居期间,要求学僧着重戒律方面的修持,三个月不得外出。

  对于未受戒的学僧,一律在学院受二部僧戒。办学至今,隆莲法师已为四届学僧传授了二部僧戒。对于持戒,隆莲法师提倡以不杂不冗不过不及、正处中道为准绳,主张持戒不能过杂,持戒首先是为了行持,应重实际。力倡僧众和合,认为集体行持才能共同策励,互起加持,以增进僧团凝聚力。

  佛法第一讲完整(懂全部佛法),第二讲次第。现在汉传佛教,多忽略了人天乘及解脱道的学修。一般人虽有心修学佛法,却苦无先后次第可循,往往轻视出离心、菩提心之基本修证精神,而妄趣谈空说有,虽学大乘经教却发小乘心,而在行为上有的连人天乘的道德标准也难做到。对此隆莲法师提倡修行人应遵循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为修行次第,为指导学僧行持,法师还讲授《菩提道次第略论》,以及能海上师依菩提道次第集的《菩提道次第科颂》,并强调“亲近善知识”为趣入佛法的基础,趣入佛法后应常常“思维人身难得”,用以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在学院的学僧,每天早殿要诵能海上师集的《无常颂》以自策。在菩提道次第中,下士道由怖三恶趣苦、希求人天快乐而止恶修善;中士道由惧怕生死、希求涅槃而修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是为救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果而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学习六度成熟自身,修学四摄成熟有情。在修持上隆莲法师除提倡遵循次第外,还依据《菩提道次第论》以三要道(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为纲的原则,强调大乘行人应具备出离心,即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求解脱心,以及为度一切众生苦厄志求佛道的菩提心。没有出离心为基础的菩提心,不算真正菩提心,因没有厌离现世法故。修菩提心为成佛之始,且菩提心是不思议解脱最妙最上法门。菩提心是大乘佛教之特点,修习菩提心,有弥勒菩萨所传由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增上意乐为次第修利他心,发起增上意乐,进而是求无上菩提的菩提心。此七重修习,被能海上师集入《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里,成为学僧每天的必修功课。菩提心的另一种修法是文殊菩萨传的“自他相换法”,就是把贪着自利、不顾利他的心,对换过来,自他易地而居,爱他如自,牺牲自利,成就利他。为传授具体修持方法,隆莲法师讲授了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学僧每天早殿诵的《上师无上供养观行法》里面就是这种菩提心修法。

  大乘行人除了必具出离心、菩提心以外,还必须具备远离空有二边的清净见,亦即缘起性空的中道见,此为佛学思想的究竟指向。依此中道见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实执,断除烦恼,出离生死。故清净见实为大小乘一切道的根本,是佛教般若智慧的最高体现。

  隆莲法师还一贯提倡,修行就是用佛法来修正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并指出此为修行的宗旨。如果我们的行为违背了这一宗旨,就不叫修行。法师在她的《佛教道德观》中指出“佛教道德观,彻始彻终,着重在内心思想上加功。……此是佛学专业,舍此便无佛教特点可言。”法师常常教导学僧将所学佛法理论落实在行住坐卧上,并指出修持不能为我,不能以我为出发点,不然会越修我执越重。佛法修持,不论大小乘,对治的就是我执,佛法归根到底就是断我、法二执。后世学人,如果能舍末究本,一门深入,从现实生活中直接体认本具的无住心态,去除妄想系缚,定能获得解脱自在。这种心地上直接下功夫的修持方法,有助于纠正当前修行人普遍存在的务外、著权、求有所得,学教人存在的空谈、轻德、学不落实的流弊。

  以上仅就隆莲法师在僧才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作一简略介绍。然以上介绍根本不能全面透彻地反映一位高僧、一位佛教教育家的思想。行文于此,不过想抛砖引玉,希望让更多的同道共同探讨和学习。

  注释:

  (1)针对时人学佛的弊病而发,希望学佛人不要依文解义、寻章摘句,而应掌握佛学大纲,了解其精髓。蝇窗蠹粉:喻啃故纸、读死书而空过了光阴。

  (2)这两句大意是:指未全面领会佛经大义,虽劳而无益;要透过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领会,切不可人云亦云。敝:烂也,所谓唇焦舌敝是也。

  

《略述隆莲法师的僧团教育实践(释果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