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述隆莲法师的僧团教育实践(释果平)

  略述隆莲法师的僧团教育实践

  释果平

  四川尼众佛学院是隆莲法师创办的国内第一所高级比丘尼学院。早在1980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隆莲法师鉴于当时中国没有一所培养比丘尼的正规学校,郑重提出创办尼众佛学院的构想。隆莲法师的提议得到中国佛教协会和佛教界许多老法师的支持,特别是赵朴老更是积极呼吁。由于各方面的重视,1983年中国佛协批准了创办尼众佛学院的申请,并将院址设在由赵朴初会长实地考察过的、由能海上师在汉地创办的唯一女众金刚道场四川成都铁像寺内。1984年秋,尼众佛学院正式招收了第一批学僧。下面略述隆莲法师僧才教育的一些重要思想。

  办学宗旨

  佛法之弘扬,历来以人间三宝,尤其是僧宝为主体、核心、骨干。佛教自身建设,佛教徒素质的提高,确为弘扬佛法的关键。为此,隆莲法师从佛教事业的实际出发,提出三个层次的办学宗旨:一是培养寺庙管理人才,二是培养佛教教学人才,三是培养佛教研究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最起码也要成为寺庙的管理人才。

  关于寺庙管理人才,隆莲法师认为,最重要的是应有佛教道德观。佛在世时,僧团执事起码是证果圣人。现在虽然没有证果罗汉,但最起码也应是明因识果的持戒僧人。如果不重视强调这一点,僧团执事难免以权谋私,甚至违法乱纪。

  管理寺庙,还应将僧团当成一个神圣不可犯的组织。尊重僧团,维护僧团的一切有机部分,“爱护常住如护眼珠”。统众应有悲心和智慧,让僧团每位成员都成为合格僧人,成为真正佛弟子,这样才能保证一个纯净的僧团。如果执事“自执所知,不与众合”,难免引起破僧,落入五无间罪。破僧罪大是“因为它破坏了释迦牟尼为了实施和传播他所发现的真理而缔造起来的组织(僧团)。”(见隆莲法师《佛教道德观》)

  有了如法如律的僧团,还应有人传法布道。一方面要将佛法的火炬传与后学,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讲经说法摄化社会。佛陀教法皆应机施设,后世诸宗随之应运而兴。所以不论大小乘、显密宗,在根本教理上是相通的,只是具体修持方法有所不同。为此隆莲法师提倡广学多闻,在各宗各派上不可存有偏见。立志于佛教教学的僧人,更应遍览三藏,对各派思想有所了解。倘若执此废彼,难免因自己的错误见解而随便歪曲佛经原意,或断章取义盲修瞎炼。佛教讲教、理、行、果,若理不通则事不立。理本无碍,学人如果凭己好恶赞己毁他,难免有谤法之罪。对于教学人才,明白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释迦一代时教,历代的列宗诸祖对它进行阐扬演衍,以适应当时众生根机。如何让佛教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跟世界文化接轨,更好地发扬它摄持教化的能力,让它既能保持了生脱死的专业化特点,又能发挥改造社会、净化人心的实用性特长,如何将二者很好地统一结合起来,是佛教能向前发展的保证。为此,进一步明达佛陀本怀,了解各宗派思想,从中发展出适应今天的修学指南事在必行。隆莲法师因而提出要培养佛教研究人才。佛教研究人才不能停留于经、律、论的文字表面,作无谓的名言戏论,而应抓住根本、把握宗旨以开发出适应于今天的、有用的修学理论指导,制定能够完善佛教自身建设、保证佛教正常运行的可行方案。

  对于以上三个层次人才的培养,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的一条是为了更好地利益僧团,为了更好地发扬佛教。如果脱离这个总的思想,则培养人才的实际意义和收获是不会很大的。僧人只有依众修持、传法,才能增加自身的凝聚力。续佛慧命,应是一个团体、一个组织,而不只是一个人。

  教学体系

  今日之修学风气,有的舍弃多闻妄执专修,有的停于教理落入名言。如何指导当今修行人走上正常修行正路

  《大乘庄严经论》云:“要先求多闻,方能如理作意,依如理作意乃生修所成慧,断除烦恼,证解脱果。”对此隆莲法师主张修学佛法的人要多闻深思,树立正见,对于大小乘、显密教法提倡从闻思入手,长期修习以达究竟。

  如来正法以戒、定、慧为总纲,大小显密教法皆未越此纲要。所以佛学院之教程内明设戒、定、慧三学,三学并进不可偏废。三学教法三藏十二部何其之多,或小或大,或有或空,如何依其次第、明了理路便是考虑具体教材的宗旨。为此隆莲法师依据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教法重教理、重次第、总摄一切佛法之特点,略开五大体系,即戒学、俱舍、唯识、中观、如来藏。其中戒为众学之基,要断烦恼、了生脱死乃至成佛,全凭清净戒行。所以世尊教诫末法比丘要以戒为师,“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在佛学院,从入学开始便次第要学沙弥戒、沙弥尼戒、正学女戒、比丘尼戒、瑜伽菩萨戒、梵网菩萨戒,这中间还要间以羯摩法、布萨法、剃度仪规、受戒仪规,特别是受二部僧戒仪规。使学僧明了止持、作持,为以后统众管理打下基础,为自身修持提供准则。

  俱舍论在印度称为“聪明论”(意为读了此论可以聪明)。它是由世亲菩萨造的一部组织严密,彻观迷悟因果真理,而达涅槃的佛学思想要典。该论将小乘说有的有部和说空的经部两派思想融于一处,从此入手研究大乘,容易理出全部教理的头绪,把握住信解行证的程序和入门方法。

  唯识属大乘有宗,是无著、世亲等论师根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经论宗旨造的《摄大乘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等唯识体系。主张外无内有,所谓“识有非空,境无非有”,成立唯识无境,即一切现象不离众生心识,以八识尽摄一切法,用以破除离心识有独立实体的法执。该派学说分析心理现象透彻,论析认识形成精微,它的完善、系统和彻底,比之现代心理学有过之而无不及,近世多为知识界重视。在佛学院学习唯识不但要学《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摄大乘论》、《百法明门论》,还要学唯识学派用以推理辩论的因明。因明包括量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在西藏,格鲁派将其列为僧人必学的重要课程。学习因明,能让学僧明了正确的推理规则和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中观属大乘空宗,开创于龙树、提婆师徒。主要分两派,有清辨一系的“自续派”和月称一系的“应成派”。在西藏,“应成派”见解被称作最彻底的中观正见。主张有为、无为一切法由缘起故,无自性而空。性空为真谛,缘起为假谛,两者结合为中谛。由缘起而建立因果关系以离断见,由性空而显般若智慧以离常见。性空与缘起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又是统一的、相承的,故宗喀巴大师《缘起赞》有云:“缘起故空,空故缘起。”在行持上唯有具备中观正见才能通达究竟佛位,即“欲成无上菩提者,须学中观正见论。”佛学院以教授《中论》和应成派的《入中论》来树立学僧中观正见。正见是最重要的,破见比破戒更严重。在西藏学显教学到最后就是以得到中观正见为究竟,即所谓的清净见。

  以上的中观、唯识、因明还代表了大乘佛教的三个重要阶段,能真正通达这三系思想,则对大乘各派思想就有全面的了解了。

  如来藏,是在空性基础上建立的众生身心中所潜藏的佛性。《佛性论》云:“一切凡圣众生,皆以空为其体,所以凡圣众生,皆以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则大涅槃。”《涅槃经》也有“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即是涅槃。”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成佛证涅槃。佛说如来藏是为了教化众生了知自身究竟定当成佛为要旨,使学人树立修行信心和目的,以成佛为自身追求的究竟归趣。为引导学僧了达自心,认识自己本来面目,学院开设《大乘起信论》。学人若能如理作意、思维修习则定证无上佛果。正如《大乘起信论》云:“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

  以上已经将由小入大、先有后空的教学体系基本搭起,在此框架上,还辅以研究佛教南传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清净道论》。它是综述上座部佛教思想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该论依照戒、定、慧三大主题次第叙述,既有理论,又有修持方法。所以斯里兰卡《大史》称它为“三藏和义疏的精要”是毫不过誉的。

  为了指导修定,学院还讲授《定道资粮颂》、《三皈依观初修略法》。《定道资粮颂》是能海上师集的修定前必须的准备工作,以此作基础才能趣入正定以达正慧,为修定之津梁。《三皈依观》是能海上师受学于康定跑马山降巴仁波卿,有自释迦如来不断之传承。其内容包含禅法基本不净、数息等观,乃至生圆次第甚深禅法基础,是融上、中、下三士修习,法、报、化三身修法于一体的密宗修持法本。仅此一法门则具有大小显密一切法门也。

  另外,每届新生隆莲法师还传授《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该仪规属密宗瑜伽部,是能海上师在五台山广济茅蓬坐静时亲见文殊而集的一部修行仪规。它不但是一个仪规,还是一本兼容显教教法的佛法概论。该法门从加行开始进入正修,内容从皈依、发心、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菩提道次第以至十地、二十空等,是一个具足戒、定、慧三学修习次第的法本。

  以上是佛教专科内明的学习,在学院整个学时中占70%。另外30%的时间是学习能帮助自学佛典的语文,如古代汉语、英语、藏语、佛教文学、佛教史以及提高学僧爱国热情的中国革命史、时事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还开有提高个人素质的书法等课程。在教学上,隆莲法师提倡大小乘、显密教依次第学习,以闻思断除疑惑,对佛说经教不作取舍二分,并主张学习佛法之根本精神。正如法师诗中所写:

  解义依文结佛冤,蝇窗蠹粉送穷年 (1)。

  目无全豹劳何益,舌转随人敝可怜 (2)。

  在实践中,隆莲法师着重培养学僧的自学能力,认为要培…

《略述隆莲法师的僧团教育实践(释果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