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麼多的福德,那應該怎樣的去尊重恭 敬他!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如有人爲他宣說一四句偈,這個地方,就應 爲世間的衆生,是天、是人或是阿修羅──譯爲非天,是有天的福報而沒有天 的德性者──所當恭敬尊重的。要用香、花、燈、樂等作供養,像供養佛的塔 廟一樣。受持演說一四句偈,尚且如此,何況有人能完全受持讀誦的,這當然 要格外的尊敬了!

  或許有人會懷疑:佛有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弟子爲他建塔,供養舍利 ,表示尊敬與不忘佛恩。般若法門所在的地方,與受持讀誦的人,爲什麼要像 塔廟一樣的供養?要知道,佛在世時,叁寶以佛爲主:「佛爲法本」,「法從 佛出」;有佛而後有法,而後有依法修行的僧伽。佛滅後,聲聞佛教時代,叁 寶以僧伽爲中心:有僧即有法,即法身慧命常在,有僧而後有各處塔廟的建立 。但到大乘佛教時代,叁寶已轉移爲正法中心:有法寶存在,即等于過去的有 [P74] 佛有僧。般若爲法本論的,所以要像供養佛塔廟一樣的恭敬供養他。

  佛又接著說:能受持讀誦般若經典的,已成就第一殊勝希有的功德了!此 般若經典(不必定作經卷看)所在的地方,就等于佛世有佛,及佛滅不久有尊 重弟子在那裏。有此般若,即等于具足叁寶,佛法住世。如此希有的般若大法 ,學者應怎樣的恭敬尊重他!

  丙二 勸發奉持

  丁一 示奉持行相

  戊一 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菩薩的般若道體,已說畢。此下,約般若功德的尊勝,贊歎以勸人受持。 如來校德完畢,須菩提起來問道:這部經應當叫什麼名稱?我們應怎樣去受持 奉行?全經的內容,廣大甚深,而一經的名稱,卻能含攝全經的大意,或直示 一經的精要。這在大乘經,十九是如此的。所以,學者如能于經名有相當的理 [P75] 解,對于全經的要義,也就容易憶持不忘!此一思想,影響于後代的佛教很大 。如我國即有專門禮誦『大方廣佛華嚴經』爲修行的。西藏把各種經名,書在 轉動的輪子上。輪子一轉,即一切經名從眼前轉過一次,即以爲轉*輪一次了 。日本的日蓮宗,專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其實,大乘本義,那裏要我們這樣的 受持!要從經義的多多理解中,由博返約依經名而憶持全經的心要才是!

  

  戊二 答

  己一 正說

  庚一 化法離言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 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從法門名義和受持的方法,進而論到說法者與說法處。這些,唯有從如幻 畢竟空中,才能如實悟解,知道應該怎樣的受持。 [P76]

  佛對須菩提說:這部經,能洗破一切如金剛的戲論妄執;而安住于法法本 淨的金剛妙慧,所以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應以此經名而攝持經義,如法的受 持!然而佛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即非有般若波羅蜜可得的。常人聽佛說法, 聽到什麼就執著什麼,覺得此言說是能直诠法體的,確有此法如名言所表示的 。不知世俗心行與言說的法,必有名義二者。名是能诠,義是所诠。但名能诠 義,而名並不能親得義的自性,不過世俗共許的符號。義是隨名而轉的,似乎 可指可說,而義實不一定由某名诠表的。名不離義而不即是義,義不離名而非 即是名;有名有義的法,法實不在名中,不在義中,不在名義之間,也不離名 義,世俗幻有而沒有自性可得。佛說金剛般若,如取相爲如何如何,早就不是 了!這是隨順世俗,以名句文身爲表示而已!法門名稱如此,全經的文句也如 此,應這樣去受持奉行!說到這裏,佛問須菩提:我說金剛般若法門,到底有 法可說嗎?須菩提隨順如來的意思說,依我所理解的,如來是無法可說的;什 麼也不是語言可說的,何況離相的金剛般若? [P77]

  無法可說,前在舉如來爲證中說過。但那裏講的,是約佛證離言以明無所 說,這裏是約法的離言以說明的。

  

  庚二 化處非實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 ,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說法,必有說法的地點,如祗樹給孤獨園。依聲聞佛教說:佛以叁千大千 世界爲化土,即于此大千世界說法度衆生。大乘佛教,一佛所化的區域,就擴 大得多了!本經密化聲聞,所以依大小共許的大千世界說。開示化處的性空, 從兩方面說:一、世界,二、微塵。我們所住的世界,是由無數的微細物質集 成的,世界爲一組合體。集成此世界的微細物質,名爲──極微的微塵。一般 取相的聲聞學者,以世界爲組合的假有──也有說實在的,而能集成世界的極 微,都說是實有的。如現代的科學界,也以爲此世界是由微細的物質組成的, [P78] 一層層的分析,不論是分子、原子,或者是電子、量子,總之,都認爲有某種 實在物,爲此世界組合的原素。世俗的見解,由于自性見的無始迷惑,當然是 這樣說的。但佛法,要從自性非有的本性空中,觀察這微塵與世界。

  佛問須菩提:一佛所化的叁千大千世界內所有的微塵,算起來多不多?這 是多得幾乎不可計算的。但佛說:這一切微塵,我說即非微塵,是名微塵。如 古代印度的勝論師等,佛教的一分聲聞學者,都主張色法──物質有極微細的 塵粒,即是不可再分析的個體;無論如何分析,終究有這最後的質素。大乘佛 教,不但中觀師說微塵即非微塵,就是唯識學者也說沒有實在微塵可得的。世 間的微塵,依唯識者說:是心識變現的,是由內心的色種子,變現這似乎外在 的色法,而實不是離心有自相的。中觀者說:一切法是因緣和合生的,緣生的 諸法中,雖有顯現爲色法的形態,而且是有粗有細的。不論爲粗的細的,都是 無常、無我而自性空寂的。如執有究極實體的極微,或不可分析、不可變異、 不待他緣的極微,那是根本不可得的。自性雖不可得,而緣起假名的色法,不 [P79] 但是有的,有粗的細的,而且還有相對的緣起外在性。所以,不但不是心的産 物,而且心識的現起,還不能離色法而存在!當然,也不會說心是色法産生的 。所以,如聽說微塵非微塵,即以爲是緣起色法的否定,這才誤會了!微塵也 是緣起的「是名微塵」呢!

  同樣的理由,由于極微的緣起色等,爲緣而和合爲世界的形態,組成世界 的微塵,還沒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當然也不會實有自性了!所以 又說: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宛然,所以又是名世界。如執極 微爲實而世界爲假,這不但不知極微,也不會明白世界的性空與假名!

  

  庚叁 化主無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 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有所說的法,說法的處所,即有能說法者,這即是具諸相好的如來。所以 佛又問:可以叁十二相而見說法的如來麼?在明心菩提文中,曾論過可否以身 [P80] 相見如來。但那是約見法即見如來說,現在約爲衆說法者說。須菩提答:不能 。因爲如來說的叁十二相,沒有自相可得,不過如幻如化的莊嚴身相,名爲叁 十二相罷了。

  所說法,所化處,能化主,一切是無性離相,如幻如化;那末金剛般若波 羅蜜法門,即應當如法的受持奉行了!

  

  己二 校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 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上面校德,第一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第二以充滿恒河沙數的 世界七寶布施,現在以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比校受持本經及爲人說法的功德 。

  布施的精義,在犧牲自己所有的去利益他人。自己所有的,最貴重的莫過 生命。舍財還容易,舍身可難了。財物,是生存所必需的;世人貪戀財物,本 [P81] 出于生存的要求。但這畢竟是身外物,施舍了,不一定影響自己的生存。身命 即生命的當體,以此布施,生存立刻有問題,這大非容易。但不是不可能的, 如從前有孝敬父母的,二老病了,割股療養。又有兄弟間互爭,願意犧牲自己 ,以救全兄弟的性命。這都是以家族爲對象的,或進而以國家民族爲先,願爲 國家而死的。如儒者所說「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也即是身命布施的一 端。佛法以一切衆生,全體人類爲悲濟的對象,所以本于慈悲的利他行──布 施,不分人我,救濟一切,擴大到一切衆生界,不惜自己的身命。這在菩薩的 修道過程中,舍身利他的事實,經律中記載得很多。身命布施,除了出于同情 的悲心而外,也有爲了真理的追求──求法而不惜舍身的。身命布施的功德, 雖比外財施大得多,但還是暫時的不究竟的救濟。受持與講說般若,是思想的 文化的救濟,能拯拔墮落的人格,開發锢蔽者的智慧,使他趨向光明,一直到 究竟的解脫。所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要多到無可計算了!

  

  丁二 歎奉持功德 [P82]

  戊一 空生歎法美人

  己一 深法難遇歎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 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受持經典的功德,一切大乘經無不極力稱歎。受持,含有讀誦、書寫、思 惟、實行等。經中常說受持一四句偈,得不思議功德,因此有人專以拜經,誦 經爲事,以爲這功德夠大了!佛說是不錯的,學者是多少誤會的。學佛的目的 ,在乎悟佛所悟,行佛所行。然而,如沒有…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今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