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解,怎能實行?沒有讀誦,又從 何去理解?不聽不見,又怎麼知道去讀誦,由見聞而讀誦、而理解、而實行、 而證入,聽聞、讀誦,豈非爲行證的根本嗎?所以大乘經中,都極力稱歎讀誦 等功德,以引人深入。如神秘的讀誦禮拜,不求解,不起行,以爲功德已大極 了。甚至稱贊誦持功德,成爲變相的符咒,這怕不是功德,而反是無量罪惡呢 ! [P83]
空生,就是須菩提。他深刻的理解到般若法門的義趣──義是義理,趣是 意趣,感到法門的希有!想到過去流轉生死的情景,非常慚愧;想到如來的慈 悲救拔,得以超脫而聽聞菩薩行,又是無限的感激,所以就不自覺的涕淚悲泣 起來。他向佛說:希有!希有!如來所說的甚深微妙法門,我從過去所得慧眼 以來,未曾聽說過這樣甚深的法門;這次竟然聽到了,是多麼的欣幸!慧眼, 即「知實相慧」,此慧能徹見諸法的如實相,所以名慧眼。阿含經中,稱爲法 眼,法即實相的異名,與此所說的慧眼同一;與大乘經中的法眼不同。須菩提 所說慧眼,即指聲聞的證智。他說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經,可作二釋:一、從 大悲爲本,無所得爲方便的菩提心行說,聲聞行者確乎不知的。二、從離相徹 悟的實相說,須菩提久已正覺,而且能與佛共論,于此般若法門,何致驚奇如 此!須知這是代表一般取相的聲聞行者的。大弟子在法會中,不論是問是答, 都有當機的領導作用。現在代表那些取相的衆生,特別是執有諸法實性的增上 慢聲聞,所以說從未得聞。極力稱歎深法的難聞,使他們注意而受持這離相妙 [P84] 悟的般若。
玄奘譯及義淨譯,將須菩提請問法門名字一段,移在本節之下。但流支, 真谛等譯,又都與本譯相同。奘譯與淨譯,似乎同于世親的釋論本。而無著論 的釋本,與本譯相近。
已二 信者難能歎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 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 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 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
空生稱歎深法難逢後,接著說:如有人聽了這深妙法門,能離一切妄相而 清淨信心──生實相,這是極爲難得的!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前文,空生 [P85] 疑未來衆生不能聽此經而生實信,現在是肯定的說有人能生實信。信,以「心 淨爲性」。但此中的淨信,是離戲論而顯的心自清淨,是如實相而知的證信, 即清淨增上意樂或不壞信。聞此經而能生淨信,即能生實相。實相,異譯作實 想。想即智慧的別名,如經說無常想、無我想等。所以,實相即如實相而知的 般若;生實相,即『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但實相如何可說,所以須菩提隨 即說:實相,實即是非相,是離一切名言測度的畢竟空寂;從不爲虛诳妄取相 所惑亂,名之爲實相。諸法實相,即諸法的實相不可得;因爲一切法的實相不 可得,所以名爲實相。這是般若法門的實相說,顯示般若的特色!
須菩提又說:我能聽深妙的經典而信解受持,還不算難。當來世後五百歲 中,如有衆生能聽此經而信解受持的,這才是第一希有哩!因爲,我生逢佛世 ,佛說是那樣的善巧,一言一語都從實悟中來,格外親切有味!所以信解領受 ,不足爲難。佛後五百年,人根轉鈍,時間又經久了,佛法又是彼此展轉傳來 。所以,那時的衆生,如能信解受持般若深法,真是難中之難!經中每勸人發 [P86] 願,見佛聞法,理由也在此。
後五百歲的衆生,信解受持這金剛般若經,爲什麼第一希有?因爲,這人 已沒有我等四相的取執了。這可見不問時代的正法、像法,不問地點的中國、 邊地,能否信解般若,全在衆生自己,是否已多見佛,多聞法,多種善根,是 否能離四相而定。無我等四相,並非實有我等四相,而加以取消或摧毀。要知 道:我等本不可得,由于衆生的顛倒,無中執有;所以無我等四相,只是顯明 他的本相無所有而已。能離我等四相,即能離法相與非法相,所以說:離虛妄 顛倒的諸相,即名爲佛。這與上文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完全同一 。離四相,或者以爲與佛相差還遠。不知約覺悟實相──無分別法性說,與諸 佛一覺一解脫,平等平等,也得名爲佛。所以古人說:「須陀洹名初得法身」 。論說:『佛陀,是覺悟真實之義,此名通于聲聞、獨覺及無上菩提叁者』。
戊二 如來勸行歎勝
己一 略歎勸行 [P87]
庚一 正說
辛一 略歎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 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 蜜。』
須菩提贊歎深法及信解者,非常合理,因此佛爲之印證,更進一步的廣說 。佛說:是的!後五百歲中,假使有人得聞此經,能不驚、不怖、不畏,這的 確是難得的!不但平常人,或是世間學者,或是神教的信徒,就是佛弟子,聽 了諸法畢竟空的甚深法門,能不驚、不怖、不畏,也是極爲希有的!衆生爲普 遍的成見──自性妄執所诳惑,聽見畢竟空,不能不驚慌而恐怖起來!神教徒 怕動搖了他們的上帝,哲學家怕失去了他們所唯的物或心,學佛者怕流轉還滅 無從安立,所以智論說:『五百部聞畢竟空,如刀傷心』。中論青目釋:『若 都畢竟空,雲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成唯識論說:『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菩 [P88] 薩不應爲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資糧』!這唯有能于畢竟空中,成立無自性的 如幻因果,心無所著,才能不落懷疑,不生邪見,不驚、不怖、不畏,這真可 說是火裏青蓮!信解如此不易,可見般若的究竟第一,所以說:如來說第一波 羅蜜。然而,第一波羅蜜,即是無可取、無可說,也即是第一不可得,波羅蜜 不可得。惟其離相不可得,所以爲諸法的究極本性,爲萬行的宗導,而被十方 諸佛贊歎爲第一波羅蜜。
辛二 勸行
壬一 忍辱離相勸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 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 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 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 菩提!善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 [P89] 、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 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爲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 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則非衆生。』
法門那樣深,淨信者的功德那樣大!所以佛告須菩提:學佛法者,應依此 經所說而發心修行。大乘般若波羅蜜,不偏于理證,而是與施、戒、忍等相應 ,表現般若大用的。本經以大悲利他的菩提心爲本,所以上文偏說布施,而此 處又特別贊歎忍辱。
梵語羼提,即是忍。忍不但忍辱,還忍苦耐勞,忍可(即認透確定)事理 。所以論說忍有叁:忍受人事間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勞苦病苦,以及 風雨寒熱等苦,叫法忍;忍可諸法無生性,叫無生忍,無生忍即般若慧。常人 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經中多舉忍辱爲例。不論世間事或出世大 事,在實行的過程中,身心的、自然的、人事的,都有種種的糾纏、困難。尤 其是菩薩發大心,行廣大難行,度無邊衆生,學無量佛法,艱苦是必然不免的 [P90] 。爲衆生而實行利濟,衆生或不知領受,或反而以怨報德,在這情形下,如不 能安忍,那如何能度衆生?所以爲了度生,成佛大事,必需修大忍才能完成。 忍是強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薩修此忍力,即能不爲一切外來或內在的惡環境, 惡勢力所屈伏。受得苦難,看得徹底,站得穩當,以無限的悲願熏心,般若相 應,能不因種種而引起自己的煩惱,退失自己的本心。所以,忍是內剛而外柔 ,能無限的忍耐,而內心能不變初衷,爲了達成理想的目標而忍。佛法勸人忍 辱,是勸人學菩薩,是無我大悲的實踐,非奴隸式的忍辱!
佛告須菩提:般若是第一波羅蜜,即具足六波羅蜜。例如忍辱波羅蜜,在 與般若相應而能深忍時,即能忍的我,所忍的境與忍法,都不可得,所以即非 忍辱波羅蜜。能如此,才能名爲忍波羅蜜。關于忍辱,如來舉過去的本生來證 明:如在過去生中,歌利王支解割截我的身體。那時,我沒有我等四相。假使 執有我等四相,就要起極大的瞋恨心;即使無力反抗,也必怨恨在心,這即不 能忍辱了。由此,可證明當時沒有我等四相;無我,所以能大悲,能大忍! [P91]
歌利,譯爲惡生。傳說:歌利爲北印的烏苌國王,殘暴得很!一次,王帶 了宮女們,入山去遊獵。宮女們趁國王休息入夢時,就自由去遊玩。在深林中 ,見一修行忍辱的仙人──即印度過著隱遁生活的宗教徒。仙人見他們來,就 爲他們說法。國王一覺醒來,不見一人,到各處去尋找。見他們圍著仙人在談 話,不覺氣沖沖的責問仙人。仙人說:我是在此修行忍辱的,宮女們自動的到 這裏來問法。國王聽說是忍辱仙人,就用刀砍下他的手腳,看他是否能忍。當 時,仙人毫沒有怨恨,神色不變。這仙人,即釋迦佛的前生。又如傳說:禅宗 二祖慧可,被賊砍去臂膀,能以法印心,不覺痛苦,這也可說是忍辱波羅蜜了 。
如來又說:我不但在歌利王時如此,在過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