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理解,怎能实行?没有读诵,又从 何去理解?不听不见,又怎么知道去读诵,由见闻而读诵、而理解、而实行、 而证入,听闻、读诵,岂非为行证的根本吗?所以大乘经中,都极力称叹读诵 等功德,以引人深入。如神秘的读诵礼拜,不求解,不起行,以为功德已大极 了。甚至称赞诵持功德,成为变相的符咒,这怕不是功德,而反是无量罪恶呢 ! [P83]

  空生,就是须菩提。他深刻的理解到般若法门的义趣──义是义理,趣是 意趣,感到法门的希有!想到过去流转生死的情景,非常惭愧;想到如来的慈 悲救拔,得以超脱而听闻菩萨行,又是无限的感激,所以就不自觉的涕泪悲泣 起来。他向佛说:希有!希有!如来所说的甚深微妙法门,我从过去所得慧眼 以来,未曾听说过这样甚深的法门;这次竟然听到了,是多么的欣幸!慧眼, 即「知实相慧」,此慧能彻见诸法的如实相,所以名慧眼。阿含经中,称为法 眼,法即实相的异名,与此所说的慧眼同一;与大乘经中的法眼不同。须菩提 所说慧眼,即指声闻的证智。他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经,可作二释:一、从 大悲为本,无所得为方便的菩提心行说,声闻行者确乎不知的。二、从离相彻 悟的实相说,须菩提久已正觉,而且能与佛共论,于此般若法门,何致惊奇如 此!须知这是代表一般取相的声闻行者的。大弟子在法会中,不论是问是答, 都有当机的领导作用。现在代表那些取相的众生,特别是执有诸法实性的增上 慢声闻,所以说从未得闻。极力称叹深法的难闻,使他们注意而受持这离相妙 [P84] 悟的般若。

  玄奘译及义净译,将须菩提请问法门名字一段,移在本节之下。但流支, 真谛等译,又都与本译相同。奘译与净译,似乎同于世亲的释论本。而无着论 的释本,与本译相近。

  

  已二 信者难能叹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 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 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 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

  空生称叹深法难逢后,接着说:如有人听了这深妙法门,能离一切妄相而 清净信心──生实相,这是极为难得的!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前文,空生 [P85] 疑未来众生不能听此经而生实信,现在是肯定的说有人能生实信。信,以「心 净为性」。但此中的净信,是离戏论而显的心自清净,是如实相而知的证信, 即清净增上意乐或不坏信。闻此经而能生净信,即能生实相。实相,异译作实 想。想即智慧的别名,如经说无常想、无我想等。所以,实相即如实相而知的 般若;生实相,即『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但实相如何可说,所以须菩提随 即说:实相,实即是非相,是离一切名言测度的毕竟空寂;从不为虚诳妄取相 所惑乱,名之为实相。诸法实相,即诸法的实相不可得;因为一切法的实相不 可得,所以名为实相。这是般若法门的实相说,显示般若的特色!

  须菩提又说:我能听深妙的经典而信解受持,还不算难。当来世后五百岁 中,如有众生能听此经而信解受持的,这才是第一希有哩!因为,我生逢佛世 ,佛说是那样的善巧,一言一语都从实悟中来,格外亲切有味!所以信解领受 ,不足为难。佛后五百年,人根转钝,时间又经久了,佛法又是彼此展转传来 。所以,那时的众生,如能信解受持般若深法,真是难中之难!经中每劝人发 [P86] 愿,见佛闻法,理由也在此。

  后五百岁的众生,信解受持这金刚般若经,为什么第一希有?因为,这人 已没有我等四相的取执了。这可见不问时代的正法、像法,不问地点的中国、 边地,能否信解般若,全在众生自己,是否已多见佛,多闻法,多种善根,是 否能离四相而定。无我等四相,并非实有我等四相,而加以取消或摧毁。要知 道:我等本不可得,由于众生的颠倒,无中执有;所以无我等四相,只是显明 他的本相无所有而已。能离我等四相,即能离法相与非法相,所以说:离虚妄 颠倒的诸相,即名为佛。这与上文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完全同一 。离四相,或者以为与佛相差还远。不知约觉悟实相──无分别法性说,与诸 佛一觉一解脱,平等平等,也得名为佛。所以古人说:「须陀洹名初得法身」 。论说:『佛陀,是觉悟真实之义,此名通于声闻、独觉及无上菩提三者』。

  

  戊二 如来劝行叹胜

  己一 略叹劝行 [P87]

  庚一 正说

  辛一 略叹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 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 蜜。』

  须菩提赞叹深法及信解者,非常合理,因此佛为之印证,更进一步的广说 。佛说:是的!后五百岁中,假使有人得闻此经,能不惊、不怖、不畏,这的 确是难得的!不但平常人,或是世间学者,或是神教的信徒,就是佛弟子,听 了诸法毕竟空的甚深法门,能不惊、不怖、不畏,也是极为希有的!众生为普 遍的成见──自性妄执所诳惑,听见毕竟空,不能不惊慌而恐怖起来!神教徒 怕动摇了他们的上帝,哲学家怕失去了他们所唯的物或心,学佛者怕流转还灭 无从安立,所以智论说:『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中论青目释:『若 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成唯识论说:『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 [P88] 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这唯有能于毕竟空中,成立无自性的 如幻因果,心无所着,才能不落怀疑,不生邪见,不惊、不怖、不畏,这真可 说是火里青莲!信解如此不易,可见般若的究竟第一,所以说:如来说第一波 罗蜜。然而,第一波罗蜜,即是无可取、无可说,也即是第一不可得,波罗蜜 不可得。惟其离相不可得,所以为诸法的究极本性,为万行的宗导,而被十方 诸佛赞叹为第一波罗蜜。

  

  辛二 劝行

  壬一 忍辱离相劝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 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 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 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 菩提!善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 [P89] 、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 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为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 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法门那样深,净信者的功德那样大!所以佛告须菩提:学佛法者,应依此 经所说而发心修行。大乘般若波罗蜜,不偏于理证,而是与施、戒、忍等相应 ,表现般若大用的。本经以大悲利他的菩提心为本,所以上文偏说布施,而此 处又特别赞叹忍辱。

  梵语羼提,即是忍。忍不但忍辱,还忍苦耐劳,忍可(即认透确定)事理 。所以论说忍有三:忍受人事间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 风雨寒热等苦,叫法忍;忍可诸法无生性,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慧。常人 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经中多举忍辱为例。不论世间事或出世大 事,在实行的过程中,身心的、自然的、人事的,都有种种的纠缠、困难。尤 其是菩萨发大心,行广大难行,度无边众生,学无量佛法,艰苦是必然不免的 [P90] 。为众生而实行利济,众生或不知领受,或反而以怨报德,在这情形下,如不 能安忍,那如何能度众生?所以为了度生,成佛大事,必需修大忍才能完成。 忍是强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萨修此忍力,即能不为一切外来或内在的恶环境, 恶势力所屈伏。受得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以无限的悲愿熏心,般若相 应,能不因种种而引起自己的烦恼,退失自己的本心。所以,忍是内刚而外柔 ,能无限的忍耐,而内心能不变初衷,为了达成理想的目标而忍。佛法劝人忍 辱,是劝人学菩萨,是无我大悲的实践,非奴隶式的忍辱!

  佛告须菩提:般若是第一波罗蜜,即具足六波罗蜜。例如忍辱波罗蜜,在 与般若相应而能深忍时,即能忍的我,所忍的境与忍法,都不可得,所以即非 忍辱波罗蜜。能如此,才能名为忍波罗蜜。关于忍辱,如来举过去的本生来证 明:如在过去生中,歌利王支解割截我的身体。那时,我没有我等四相。假使 执有我等四相,就要起极大的瞋恨心;即使无力反抗,也必怨恨在心,这即不 能忍辱了。由此,可证明当时没有我等四相;无我,所以能大悲,能大忍! [P91]

  歌利,译为恶生。传说:歌利为北印的乌苌国王,残暴得很!一次,王带 了宫女们,入山去游猎。宫女们趁国王休息入梦时,就自由去游玩。在深林中 ,见一修行忍辱的仙人──即印度过着隐遁生活的宗教徒。仙人见他们来,就 为他们说法。国王一觉醒来,不见一人,到各处去寻找。见他们围着仙人在谈 话,不觉气冲冲的责问仙人。仙人说:我是在此修行忍辱的,宫女们自动的到 这里来问法。国王听说是忍辱仙人,就用刀砍下他的手脚,看他是否能忍。当 时,仙人毫没有怨恨,神色不变。这仙人,即释迦佛的前生。又如传说:禅宗 二祖慧可,被贼砍去臂膀,能以法印心,不觉痛苦,这也可说是忍辱波罗蜜了 。

  如来又说:我不但在歌利王时如此,在过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今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