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多的福德,那应该怎样的去尊重恭 敬他!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有人为他宣说一四句偈,这个地方,就应 为世间的众生,是天、是人或是阿修罗──译为非天,是有天的福报而没有天 的德性者──所当恭敬尊重的。要用香、花、灯、乐等作供养,像供养佛的塔 庙一样。受持演说一四句偈,尚且如此,何况有人能完全受持读诵的,这当然 要格外的尊敬了!
或许有人会怀疑:佛有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弟子为他建塔,供养舍利 ,表示尊敬与不忘佛恩。般若法门所在的地方,与受持读诵的人,为什么要像 塔庙一样的供养?要知道,佛在世时,三宝以佛为主:「佛为法本」,「法从 佛出」;有佛而后有法,而后有依法修行的僧伽。佛灭后,声闻佛教时代,三 宝以僧伽为中心:有僧即有法,即法身慧命常在,有僧而后有各处塔庙的建立 。但到大乘佛教时代,三宝已转移为正法中心:有法宝存在,即等于过去的有 [P74] 佛有僧。般若为法本论的,所以要像供养佛塔庙一样的恭敬供养他。
佛又接着说:能受持读诵般若经典的,已成就第一殊胜希有的功德了!此 般若经典(不必定作经卷看)所在的地方,就等于佛世有佛,及佛灭不久有尊 重弟子在那里。有此般若,即等于具足三宝,佛法住世。如此希有的般若大法 ,学者应怎样的恭敬尊重他!
丙二 劝发奉持
丁一 示奉持行相
戊一 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菩萨的般若道体,已说毕。此下,约般若功德的尊胜,赞叹以劝人受持。 如来校德完毕,须菩提起来问道:这部经应当叫什么名称?我们应怎样去受持 奉行?全经的内容,广大甚深,而一经的名称,却能含摄全经的大意,或直示 一经的精要。这在大乘经,十九是如此的。所以,学者如能于经名有相当的理 [P75] 解,对于全经的要义,也就容易忆持不忘!此一思想,影响于后代的佛教很大 。如我国即有专门礼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修行的。西藏把各种经名,书在 转动的轮子上。轮子一转,即一切经名从眼前转过一次,即以为转*轮一次了 。日本的日莲宗,专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其实,大乘本义,那里要我们这样的 受持!要从经义的多多理解中,由博返约依经名而忆持全经的心要才是!
戊二 答
己一 正说
庚一 化法离言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 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从法门名义和受持的方法,进而论到说法者与说法处。这些,唯有从如幻 毕竟空中,才能如实悟解,知道应该怎样的受持。 [P76]
佛对须菩提说:这部经,能洗破一切如金刚的戏论妄执;而安住于法法本 净的金刚妙慧,所以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应以此经名而摄持经义,如法的受 持!然而佛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即非有般若波罗蜜可得的。常人听佛说法, 听到什么就执着什么,觉得此言说是能直诠法体的,确有此法如名言所表示的 。不知世俗心行与言说的法,必有名义二者。名是能诠,义是所诠。但名能诠 义,而名并不能亲得义的自性,不过世俗共许的符号。义是随名而转的,似乎 可指可说,而义实不一定由某名诠表的。名不离义而不即是义,义不离名而非 即是名;有名有义的法,法实不在名中,不在义中,不在名义之间,也不离名 义,世俗幻有而没有自性可得。佛说金刚般若,如取相为如何如何,早就不是 了!这是随顺世俗,以名句文身为表示而已!法门名称如此,全经的文句也如 此,应这样去受持奉行!说到这里,佛问须菩提:我说金刚般若法门,到底有 法可说吗?须菩提随顺如来的意思说,依我所理解的,如来是无法可说的;什 么也不是语言可说的,何况离相的金刚般若? [P77]
无法可说,前在举如来为证中说过。但那里讲的,是约佛证离言以明无所 说,这里是约法的离言以说明的。
庚二 化处非实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说法,必有说法的地点,如祗树给孤独园。依声闻佛教说:佛以三千大千 世界为化土,即于此大千世界说法度众生。大乘佛教,一佛所化的区域,就扩 大得多了!本经密化声闻,所以依大小共许的大千世界说。开示化处的性空, 从两方面说:一、世界,二、微尘。我们所住的世界,是由无数的微细物质集 成的,世界为一组合体。集成此世界的微细物质,名为──极微的微尘。一般 取相的声闻学者,以世界为组合的假有──也有说实在的,而能集成世界的极 微,都说是实有的。如现代的科学界,也以为此世界是由微细的物质组成的, [P78] 一层层的分析,不论是分子、原子,或者是电子、量子,总之,都认为有某种 实在物,为此世界组合的原素。世俗的见解,由于自性见的无始迷惑,当然是 这样说的。但佛法,要从自性非有的本性空中,观察这微尘与世界。
佛问须菩提:一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的微尘,算起来多不多?这 是多得几乎不可计算的。但佛说:这一切微尘,我说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如 古代印度的胜论师等,佛教的一分声闻学者,都主张色法──物质有极微细的 尘粒,即是不可再分析的个体;无论如何分析,终究有这最后的质素。大乘佛 教,不但中观师说微尘即非微尘,就是唯识学者也说没有实在微尘可得的。世 间的微尘,依唯识者说:是心识变现的,是由内心的色种子,变现这似乎外在 的色法,而实不是离心有自相的。中观者说:一切法是因缘和合生的,缘生的 诸法中,虽有显现为色法的形态,而且是有粗有细的。不论为粗的细的,都是 无常、无我而自性空寂的。如执有究极实体的极微,或不可分析、不可变异、 不待他缘的极微,那是根本不可得的。自性虽不可得,而缘起假名的色法,不 [P79] 但是有的,有粗的细的,而且还有相对的缘起外在性。所以,不但不是心的产 物,而且心识的现起,还不能离色法而存在!当然,也不会说心是色法产生的 。所以,如听说微尘非微尘,即以为是缘起色法的否定,这才误会了!微尘也 是缘起的「是名微尘」呢!
同样的理由,由于极微的缘起色等,为缘而和合为世界的形态,组成世界 的微尘,还没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当然也不会实有自性了!所以 又说: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宛然,所以又是名世界。如执极 微为实而世界为假,这不但不知极微,也不会明白世界的性空与假名!
庚三 化主无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 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有所说的法,说法的处所,即有能说法者,这即是具诸相好的如来。所以 佛又问:可以三十二相而见说法的如来么?在明心菩提文中,曾论过可否以身 [P80] 相见如来。但那是约见法即见如来说,现在约为众说法者说。须菩提答:不能 。因为如来说的三十二相,没有自相可得,不过如幻如化的庄严身相,名为三 十二相罢了。
所说法,所化处,能化主,一切是无性离相,如幻如化;那末金刚般若波 罗蜜法门,即应当如法的受持奉行了!
己二 校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 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上面校德,第一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第二以充满恒河沙数的 世界七宝布施,现在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比校受持本经及为人说法的功德 。
布施的精义,在牺牲自己所有的去利益他人。自己所有的,最贵重的莫过 生命。舍财还容易,舍身可难了。财物,是生存所必需的;世人贪恋财物,本 [P81] 出于生存的要求。但这毕竟是身外物,施舍了,不一定影响自己的生存。身命 即生命的当体,以此布施,生存立刻有问题,这大非容易。但不是不可能的, 如从前有孝敬父母的,二老病了,割股疗养。又有兄弟间互争,愿意牺牲自己 ,以救全兄弟的性命。这都是以家族为对象的,或进而以国家民族为先,愿为 国家而死的。如儒者所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即是身命布施的一 端。佛法以一切众生,全体人类为悲济的对象,所以本于慈悲的利他行──布 施,不分人我,救济一切,扩大到一切众生界,不惜自己的身命。这在菩萨的 修道过程中,舍身利他的事实,经律中记载得很多。身命布施,除了出于同情 的悲心而外,也有为了真理的追求──求法而不惜舍身的。身命布施的功德, 虽比外财施大得多,但还是暂时的不究竟的救济。受持与讲说般若,是思想的 文化的救济,能拯拔堕落的人格,开发锢蔽者的智慧,使他趋向光明,一直到 究竟的解脱。所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要多到无可计算了!
丁二 叹奉持功德 [P82]
戊一 空生叹法美人
己一 深法难遇叹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 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受持经典的功德,一切大乘经无不极力称叹。受持,含有读诵、书写、思 惟、实行等。经中常说受持一四句偈,得不思议功德,因此有人专以拜经,诵 经为事,以为这功德够大了!佛说是不错的,学者是多少误会的。学佛的目的 ,在乎悟佛所悟,行佛所行。然而,如没有…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