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也是 一樣的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這可見修菩薩行的,是怎樣的重 視般若相應的忍辱波羅蜜了!

  說到這裏,佛總結而勸告衆人說:菩薩發心,應離一切相而發無上遍正覺 [P92] 心!離相發心,即發勝義菩提心,也就是明心菩提。一切相,雖無量無邊,但 不出六塵境相。所以離相發心,即不應該住色塵相而發心,不應住聲、香、味 、觸、法相而發心,應一切無所住而生大菩提心。假使發心的人,心有所住, 即取相著相,就不能安住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以佛在前面,曾經說過 :發無上遍正覺心的菩薩,不應住色等相而布施。要利益衆生,應這樣的無住 布施。布施是法,衆生是人。若執法相、人相,即不過人天施善,不能成爲利 益衆生的大行。所以接著說:如來說的一切相,即是非相。說的一切衆生,即 非衆生。通達非相非衆生,所以能布施,所以能忍辱。

  

  壬二 佛說無虛勸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 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 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世人說話,常不免與事理不符,所以不能過分的信任。如來說法,一切是 [P93] 如實的,所以一切可信。法門的甚深,本生的修行,無不是可信的。真語等五 句,別譯少不诳語一句。此五句,都是真實可信的意思。如從差別的字義說: 真是不妄的,實是不虛的,如是一樣的;不诳即是實的,不異即是如的,如來 的梵語,本有如法相而說的意思,所以佛說是一切可信的。

  如來以佛說的真實,勸人信受奉行。但接著說:可不要誤會,以爲如來說 什麼宇宙的實體了!如來所證覺的,是無所謂實、無所謂虛的。凡夫爲無明所 覆,于無所有中執爲如是實有,不契法性,所以稱爲虛诳妄取。爲遣此虛妄執 相,所以又稱不虛诳相現的空性爲實相。衆生執著實有,佛責斥爲虛妄的。雖 本無虛妄相可得,勸衆生離此取著,所以說離妄相而見實相。以真去妄,爲不 得已的方便。如真的虛妄淨盡,真實也不可得,如以雹擊草,草死雹消。所以 說: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

  菩薩修菩薩行,應契會此無實無虛。若心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這如走入 無光的暗室,一切都不能見;反之,菩薩心不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那就如明 [P94] 目人,在日光朗照的地方,能見種種的形色。這說明布施要與般若相應,不著 一切,即能利益衆生,趨入佛道,莊嚴無上的佛果。修學般若,略有二行:一 、入理,即于定中正觀法相,達自性空而離相生清淨心。二、成行,即本著般 若的妙悟,在種種利他行中,離妄執而隨順實相。大乘般若的特色,更重于成 行。在成行中,本經特重于利他爲先的布施。這些,受持金剛般若經者,應有 深刻的認識!

  

  庚二 校德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 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 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此第四番校德。先總括的說:將來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讀誦這般 [P95] 若妙典,那即爲如來的大智慧眼,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中,完全明確的 知道、見到,能常爲如來所護持,他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爲了顯示功德的無 量,舉喻校量。中國分一天爲十二時,印度分爲六時,日叁時,夜叁時。白天 的叁時:約十點鍾以前爲初日分,十點到下午二點爲中日分,二點鍾以後是後 日分。假使有人,在每日叁時中,叁度以洹河沙數這麼多的身命,爲有情而犧 牲──布施;而且不是一天兩天,又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這麼久;這比上文所 說的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功德更殊勝了!喻有實喻假喻,這是假設的比較,總 之形容功德的不可勝算吧了!然而,如另有人,聽聞這般若經典,能生信心, 隨順般若而不違逆,那功德即勝過前人多多了!單是「信順」的功德即如此, 何況更進一步的書寫、受持、讀誦、爲他人演說呢!功德當然更大了!這樣的 稱歎受持等功德,實因本經的功德殊勝,如下文所說。

  己二 廣歎顯勝

  庚一 正說 [P96]

  辛一 獨被大乘勝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 ,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爲荷擔如來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 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

  般若的功德,那裏說得盡?若要略的說:本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的無 邊功德。思是內心的計算,議是口頭的說明,稱量是衡度他的多少。凡是可思 可議可稱可量,無論如何多,總是有限的有邊的。般若與空相應,所以是不可 以思議稱量其邊際的。這樣大功德的妙法,如來不爲小乘行者說,爲發大乘心 者說,爲發最上乘心者說。大是廣大義,最上是究竟無上無容義;形容法門的 廣大無邊──含容大,至高無上──殊勝大。雖說爲二名,並無差別,同是形 容菩薩乘──行果的殊勝。 [P97]

  這是但爲菩薩說的妙法,所以如有人聽了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這就 是菩薩。就爲如來知見,而得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樣的人,即能荷擔如來的阿 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擔是擔在肩上,荷是負在背上。意思說:能領受信解的人 ,對于無上正等菩提,就能擔當得起。如來證得無上菩提,爲了救度衆生;爲 衆生種種教化,即是如來的廣大家財──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能信受轉 化,即是能負起這度生重任,紹隆佛種!無上正等菩提,爲佛的大智慧,大功 德,大事業,大責任,如無人擔當起來,就是斷佛種姓。如來所以爲發大乘者 說,即希望他們能信解受持這般若大法,立大志願,起大悲心,以無所得爲方 便,負起度生的責任來!本來,無上正等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衆 生皆有此法寶藏分。但問題不但是願承當或肯承當,而是能夠承當。所以,發 大乘心者,要能信解此甚深教授,從無我大悲中去承當,從利他無盡中去圓成 !

  繼承如來家業,這是第一等大事,所以如來不願爲學小乘者說的。因爲好 [P98] 樂小法的人,住著在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不能于此般若深法,聽受 乃至爲人解說的。小乘人爲己心重,急急于『逮得已利』。他們但求解脫而已 ,何必修學廣大甚深的教法?何必經叁大阿僧祇劫?何必廣行布施、忍辱,廣 度衆生?只顧自己,所以說他們住于我見。他們既不求大乘,如來當然也不爲 他們說了!

  聲聞者能得無我,這是佛教所共許的,這裏爲什麼說樂小乘者住著我見呢 ?本經上文說:不得法空,即著我見,這是約叁乘同入一法性說,是如實說; 引導聲聞行者不著于法相,回心大乘。此處說樂小法者住于我見,約他們不能 大悲利他說,是方便說;是折抑小乘,使他們慚愧回心。前約證理平等說,此 約事行抑揚說。

  

  辛二 世間所尊勝 『須善堤!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 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P99]

  佛對須菩提說:不論什麼地方──在在處處,只要有此般若經在,世間衆 生即應當尊敬供養。因爲,此經所在的地方,即等于佛塔的所在。佛塔,本是 供養佛身的:僧伽藍──寺院,是住出家衆的。中國的佛寺,混合了這二者。 反之,有些塔變成什麼鎮山鎖水、憑人遊眺了。佛塔,主要是供養佛的舍利、 像設,舍利是如來色身的遺留。但佛說的教法,是如來法身的等流。證法性者 名爲佛;佛說的教典,是佛證覺法性而開示的,所以也稱爲法身。印度佛徒, 每以緣起偈安塔中供養,名法身塔。所以,有經的地方,就等于有佛塔了。爲 了尊敬法身,所以應尊重恭敬供養。供養佛塔,四分律等都有說明。佛在世時 ,弟子來見佛,大都繞佛一匝或叁匝,然後至誠頂禮。在家佛弟子,每帶香花 來供佛。香有燒香、塗香、末香。燒香即我國常用以焚供的。塗香,也是末香 ,但以油調和後,塗在佛足上等。末香是細香末,是散在佛身或佛住的地方。 供佛如此,供養塔──色身塔、法身塔也如此。中國佛徒,對于佛經,也一向 很尊重的。如叢林裏的藏經,總說是請來供養的,這本來是不錯的。不過,供 [P100] 養教法,除了敬禮,焚香、獻華而外,還要讀誦、思惟,廣爲人說,這也是供 養,而且是最勝的供養!

  

  辛叁 轉滅罪業勝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 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依前所說,受持本經的,應該爲人尊敬了!然而,有人從未爲別人輕視, 等到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經,不但不因此而受人尊敬,反而遇到別人的輕視,這 是常使人退悔的。然而不應爲此而疑惑、退心!這即是前生惡業轉輕或消滅了 的象征。我們現生人中,無論境遇如何,過去所造的惡業,潛在而未發的極多 。一遇因緣,就會感受應得的果報,或墮地獄、畜生等。謮誦般若經者,所有 過去應墮惡道的罪業,因受持此經的功德力,而現世輕受了;受人輕視的微報 ,即不會再感惡道等報。如人有痘毒,若先種痘,讓他輕微的發一下…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今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