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不致 再發而有生命的危險了。受人輕視,也是如此。而且種下了般若種子,將來定 [P101] 可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佛法說業力,通于叁世。如專約現世說:有作惡的人,作事件件如意,多 福多壽。有作善事的人,反而什麼都不行,一切困難。尤其是惡人回心向善, 境遇倒一天不如一天,家産一天天消失,使人懷疑老天的公道!若信佛教的叁 世因果說,知有業現受,有業當來,即能深信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而轉惡行 善了。業是行爲的余勢,行爲的善不善,以心爲要因,所以如有強有力的智慧 和願力,可以使業變質的。業是可能性,不一定要發作,是可能轉變的。因此 ,佛教主張有過去業,而不落于宿命論者。
庚二 校德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 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如來以自己經曆的事實,證明受持本經的功德。如來說:我在過去無量阿 [P102] 僧祇劫前,即未見然燈佛以前,曾遇到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佛。在, 這衆多佛 前,都是一一的承事供養,沒有空過的;所得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了。釋迦 佛在然燈佛前,授記作佛,即明心菩提。以前,即從初發心以來的二大阿僧祇 劫修行。今說無量阿僧祇劫,約小劫說。承事有二:一、侍奉供給,二、遵佛 所說去行。明心菩提以前的功德,還沒有徹悟離相,雖有智慧功德,都是取相 的,有漏有限的。所以,在末法時代,如有人能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經,隨順性 空法門,或者得離相生清淨心。那他所得的功德,當然要比釋尊供養諸佛的功 德,超勝得不可計算了。于本經受持讀誦,順向離相,即能超勝有相修行無數 阿僧祗劫,這可見功德的殊勝!菩薩發心修行,以離相無住爲本,這才是解脫 、成佛的要門,學者應以此爲標極而求得之!
己叁 結歎難思 『須善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 [P103] 思議』!』
上面雖廣贊功德,其實受持般若經所得的功德,是不可盡說的。即使以如 來無方辯才,無限神通,把他完全的說出來,人聽了或許會發狂,或許會疑惑 不信,因爲這太出于常人的境界了。這與爲井底之蛙,說虛空無邊廣大的那樣 難以信受一樣。總之,般若經的般若相應的大悲妙行,甚深廣大,是不可以心 思言議的。所以,聽聞、受持乃至爲人解說等所得的果報,也出于常情的想象 以外,不可思議!
乙二 方便道次第
丙一 開示次第
丁一 請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 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上來講般若道,以下說方便道。方便道即現證般若,進而到達佛果的階段 [P104] 。須菩提的請問,及如來的答複,與前一樣。不同的,即在答發心的末後,多 了『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一句。衆譯相同,惟有玄奘所譯, 前文也有此一句。上來說到明心菩提,約從凡入聖的悟證說,是成果;但望于 究竟佛果,這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即是發勝義菩提心。前文所問發心,以立 願普度衆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此處,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身,從悲智一 如中發心,即諸經所說的「紹隆佛種」,「是真佛子」。前後同樣的是發無上 大菩提心,所以須菩提又重行拈出舊問題,請示佛陀:應怎樣安住?怎樣的降 伏其心?
丁二 答說
戊一 明心菩提
己一 真發菩提心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 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 [P105] 善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與前發菩 提心同。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爲 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本文接著說:實無有法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前說所度的衆生實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于我 等四相,是就所觀的所化境──衆生而說。雖悟得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的 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此處,即不但外觀 所化的衆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即能發心能度衆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 。依修行的次第說: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衆生,都無自性 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 。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 ──若色若心有自性,可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這才薩迦耶見──生 [P106] 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中觀者廣明一切我法皆空,而以離薩 迦耶見的我我所執,爲入法的不二門,即是此義。無所化的衆生相可得,無能 發心的菩薩可得;這樣的降伏其心,即能安住大菩提心,從叁界中出,到一切 智海中住。
多數學者,以爲聲聞能破我執,而大乘才能破法執,這應先破我執而後離 相!本經前後大段,一般也判爲先破法執,後破我執,即爲大矛盾處。又、佛 爲衆生說法,多明空無我,信解者還多。到了聖智親證,反而偏執真常大我。 所以,本經于此智證的方便道中,特重于無我的開示。這即是說:即使是聖智 現覺,也還是空無我的。末法衆生,不聞大乘,如湛愚心燈錄之類,以「我」 爲開示修行的根本,與我見外道同流,可痛!
己二 分證菩提果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 ,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 [P107] 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 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 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 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 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 法皆是佛法。須善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發勝義菩提心,即分證無上遍正覺。上文已明無法爲發心者,這裏說無法 爲證得者。佛以自己經曆的分證菩提果,問須菩提:如來──釋迦自稱──從 前在然燈佛那裏,有什麼實法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深解如來所 說的,所以說:沒有。佛說:是的,確乎沒有什麼爲我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 提的。如有某種真實有自性法,如來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我就有我 我所執了;然燈佛也就不會給我授記,說我在未來世中作佛,號爲釋迦牟尼。 [P108] 因爲當時,現覺我法性空,不見有能得所得,離一切相,然燈佛這才爲我授記 呢!
七地菩薩得無生忍,即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能分得菩提,也即可名 爲如來。如來,外道解說爲「我」,以爲是如如不動而往來叁界生死者,以爲 是離縛得解脫而本來如是常住者。在佛法中,否棄外道的「我」論,如來是諸 法如義。如此如此,無二無別(不是一),一切法的平等空性,名爲如;于此 如義而悟入,即名爲如來。既然是諸法如義,即無彼此,無能所,這是極難信 解的。因爲常人有所思考、體會,是不能離卻能所彼此的。如來既即爲如義的 現覺,即不能說有能得所得。因此,如有人說如來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無疑是錯誤的,不能契會佛意的。
如來所得(菩薩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現覺諸法如義。這是達一 切法相的虛妄無實,離妄相而徹見如實相。但一切法自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 得;以無自性爲自性,這當然不可執實,又焉能執爲虛妄。無實無虛的無上遍 [P109] 正覺,即離一切相,達一切法如相,這本非離一切法而別有什麼如如法性,所 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百華異色,同歸一陰』;『高入須彌,鹹同金色』 。于無邊差別的如幻法相中,深入諸法原底,即無一法而非自性空的,無一法 而非離相寂滅的。在聖智聖見中,即無一法而非本如本淨的佛法。即一切相離 執而入理,即『一切法皆如也』。然而,即畢竟空而依緣成事,即善惡、邪正 、是非宛然。有人執理廢事,以爲一切無非佛法,把邪法滲入正法,而佛法不 免有失純淨的真了!
如來才說了一切法皆是佛法,隨即說:我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要以爲實 有一切法,不要謗佛實有邪惡雜染的一切法。在勝義畢竟空中,是一切法絕無 自性的,即非一切法的。因爲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佛證此一切法,所以假名爲 一切法皆是佛法。這等于說: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即佛證覺的正法。
戊二 出到菩提
己一 成就法身 [P110]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 是名大身』。』
菩薩得法性身,有二類:一、證得無生法忍時,即得法性身,如入涅槃者 回心向大而發勝義菩提心。二、得無生法忍時,還是肉身,舍此分段身,才能 得法性身。智論說八地舍蟲身,即此。所以,這一段…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