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可判屬明心菩提。但出 到菩提的聖者,是決定成就的。

  佛在上文,曾說人身如須彌山王;這裏又同樣的向須菩提說。畢竟須菩提 是解空第一的聖者,聽到「譬如人身長大」,即契會佛心而回答說:如來說的 長大人身,爲通達法性畢竟空而從緣幻成的,實沒有大身的真實性。悟法性空 ,以清淨的功德願力爲緣,成此莊嚴的尊特身,假名如幻,所以說是名大身。

  

  己二 成熟衆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 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P111]

  明心菩提以前,重在從假入空;到出到菩提,又從空出假,成熟衆生,莊 嚴佛土,以趨入佛果。現在,佛約出到菩提的成熟衆生,對須菩提說:不特長 大的法性身,是緣起如幻的;就是菩薩的成熟衆生,也還是如此。成熟衆生, 以衆生成就解脫善根而得入于無余涅槃爲究竟。但在菩薩度衆生時,假使說: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那就執有能度的菩薩,所度的衆生,我相不斷,就不配叫 做菩薩了。什麼是菩薩,從最初發心到現證法性,到一生補處,無不是緣成如 幻;即一切法觀察,即一切法真如,離一切法,離一切法真如,都是不見不得 有可以名爲菩薩的,如般若經叁假品所說。所以,佛說一切法──有漏的,無 漏的,有爲的,無爲的,世間的,出世間的無我,都沒有菩薩實性可說,切勿 執什麼真我才是!

  

  己叁 莊嚴佛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 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P112] 。』

  嚴淨佛土,就是化穢土而成淨土,這是得無生法忍菩薩的大事。菩薩以法 攝取同行同願者,以共業莊嚴佛土。但如菩薩在莊嚴佛土時,這樣說:我當莊 嚴佛土,這就有能莊嚴的人及所莊嚴的法,取我相、法相,即不成其爲菩薩。 要知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本無實性的莊嚴佛土可得,只是緣起假名的莊嚴吧 了!

  前明心菩提,約分證菩提而結說如來的真義。這裏,約菩薩的嚴土、熟生 ,結明菩薩的真義。雖沒有少許法可名菩薩,但由因緣和合,能以般若通達我 法的無性空,即名之爲菩薩。這是說:能體達菩提離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 提的薩埵,才是菩薩。所以智論說:『具智慧分,說名菩薩』。這樣,可見菩 薩以悲願爲發起,得般若而後能成就,這約實義菩薩說。

  

  戊叁 究竟菩提

  己一 圓證法身功德 [P113]

  庚一 正說

  辛一 知見圓明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 !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 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 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 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 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 『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 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究竟菩提,即菩薩因圓,得一切種智,究竟成佛。佛有法身與化身二者。 [P114] 聲聞乘也有立二身的,如大衆部等說:『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 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念念遍知一切法』。這即是法身說,這是色心圓淨的 ,不單是空性的法身,即如來的真身,惟大機衆生──法身菩薩能見他的少分 。化身,如八相成道的釋迦,適應未入法性的初心菩薩、小乘、凡夫而現的。 二身本非二佛,約本身、迹身,大機及小機所見,說爲二身。此處先明法身。

  有人疑惑:佛說諸法皆空,怕成佛即空無所知。爲顯示如來的知見圓明, 超勝一切,所以約五眼一一的诘問須菩提,須菩提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圓明, 所以一一的答複說:有。

  眼,是能見的;有種種的見,所以名種種的眼。現分兩番解說:一、五種 人有五種眼:世間人類的眼根,叫肉眼;天人的眼叫天眼。這二者,都是色法 ,都是由清淨的四大極微所構造成的。天眼的品質極其精微,所以能見人類肉 眼所不能見的。如肉眼見表不見裏,見粗不見細,見前不見後,見近不見遠, 見明不見暗;而天眼卻表裏、粗細、前後、遠近、明暗,沒有不了了明見的。 [P115] 此外,慧眼、法眼、佛眼,都約智慧的能見而說,屬于心法。聲聞有慧眼,能 通達諸法無我空性。法眼,是菩薩所有的,他不但能通達空性,還能從空出假 ,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化度衆生。佛眼,即『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即空假不二而圓見中道。二、一人有五眼: 這如本經所說的如來有五眼。佛能見凡人所見,是肉眼;見諸天所見的境界, 表裏遠近等,都能透徹明見,是天眼;通達空無我性,是慧眼;了知俗谛萬有 ,是法眼;見佛所見的不共境,即佛眼。又、佛有肉眼、天眼、實非人天的眼 根可比。後叁者,又約自證說,無所見而無所不見,是慧眼;約化他說,即法 眼;權實無礙爲佛眼。如約叁智說:一切智即慧眼,道種智即法眼,一切種智 即佛眼。

  再舉比喻來形容如來的知見圓明。佛問:恒河中的沙,我說他是沙嗎?須 菩提答:如來是名之爲沙的。再問: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等于一恒 河;有這麼多的恒河,恒河中所有的沙數,當然是多極了!如來所化的世界, [P116] 就有那麼多的恒河沙數那樣多。在這麼多的國土中所有的一切衆生,他們的每 一心行,如來以佛知見,悉能知見。一世界中,單就人類說,已經很多,何況 一切衆生?更何況那麼多世界的衆生?而且每一衆生的心念,剎那生滅,念念 不住,每一衆生即起不可數量的心呢!然而佛能徹底明見,佛何以有此慧力? 因爲所說的諸心,即是緣起無自性的非心,假名爲心而無實體可得的。無自性 的衆生心,于平等空中無二無別;佛能究竟徹證緣起的無性心,所以『以無所 得,得無所礙』,無所見而無所不見,剎那剎那,無不遍知。

  爲什麼說緣起假名的心即非心呢?因于叁世中求心,了不可得。如說心在 過去,過去已過去了,過去即滅無,那裏還有心可得!若心在現在,現在念念 不住,那裏有實心可得!而且,現在不離于過去未來,過去未來都不可得,又 從那裏安立現在!倘使說心在未來,未來即未生,未生即還沒有,這怎麼有未 來心可得。于叁世中求心自性不可得,惟是如幻的假名,所以說諸心非心。也 就因此,佛能圓見一切而無礙。世人有種種的妄執:有以爲我們的心,前一念 [P117] 不是後一念,後一念不是前一念,前心後心各有實體,相續而不一,這名爲叁 世實有論,即落于常見。有主張現在實有而過去未來非有的,如推究起來,也 不免落于斷見。有以爲我們的心是常恒不滅的,我們認識的有變異的,那不是 真心,不過是心的假相,這又與外道的常我論一致。佛說:這種人最愚癡!念 念不住,息息流變的心,還取相妄執爲常!心,不很容易明白,惟有通達叁世 心的極無自性,才識緣起心的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有不無。從 前,德山經不起老婆子一問──叁心不可得,上座點的那個心?就不知所措, 轉入禅宗,這可見畢竟空而無常無我的幻心,是怎樣的甚深了!這惟有如來才 能究竟無礙的明見他。

  

  辛二 福德衆多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 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P118]

  上面說智慧圓滿,這裏說福德衆多。佛稱兩足尊,即以此福慧圓滿爲體。 今舉比喻形容福德的廣大,與校德不同。佛問:若有人以充滿大千世界的七寶 ,拿來布施,這個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答:此人因布施所得的 福德,多極了!佛隨即說;不過,假使福德有實在自性的,那末,大千七寶的 布施,也不過大千七寶的福德吧了,佛就不會說他得福德多。因爲福德無性, 稱法界爲量,布施者能與般若相應,不取相施而布施一切,所以能豎窮叁際, 橫遍十方,圓成無量清淨的佛果功德,這才說是多呢?

  

  辛叁 身相具足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 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 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色身,是諸法和合的一合相;諸相──如叁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 [P119] 特殊形態。如來法身,有相?還是無相?這在佛教界是有诤論的,有的說有相 ,有的說無相。其實,這诤論是多余的。如以佛有法身和化身,這法身是有相 的。假使說佛有叁身(也可以有相)或四身,專以法身爲平等空性,那即可說 法身無相。有相的法身,色身無邊,音聲遍滿十方。在大乘(大衆部等同)學 初立二身說,法身即本身、真身,悲智圓滿,如智不二,心色無礙。遍法界的 毗盧遮那佛,爲大機衆生現身說法。但此法身是無爲所顯的,相即無相,不可 思議!…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今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