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行者說過的偈 子,再說給大衆聽。意思說:若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相見我──如來,或 從六十美妙梵音中求我,這是走入邪道,不能正見如來的。 [P129]

  不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這決不是如來沒有圓滿的身相;依法身等流所起 的化身,雖不可以相取而相好宛然。所以如來緊接著說:假使這樣想:如來是 不因諸相具足而證得無上遍正覺的,那可錯誤大了!切不可作如此倒想!修一 切善法而得大菩提,而起化身,當然是有殊勝相好的。假使以爲離卻相好的, 那是等于以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是說諸法斷滅了!斷滅,就是破壞 世出世間因果。證無上遍正覺是果,發菩提心而廣大修行是因,因果是必然相 稱的。如成佛而沒有功德的莊嚴身相,那必是發心不正,惡取偏空,破壞世谛 因果而落于斷滅見了。要知道真正發大菩提心的菩薩,是決不會破壞因果的, 不會偏取空相而不修布施、持戒等善法的。反之,菩薩因爲深見緣起因果,這 才發大菩提心,修行而求成佛。所以,不應該說如來不具足相而成佛。

  

  壬二 校德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 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 [P130] 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對須菩提說:假使有發大心的菩薩,以充滿恒河沙世界的七寶作布施, 所得的功德極大;但如另有菩薩,能悟知一切法無我性,得無我忍,那所有功 德即勝前菩薩的功德。此處以菩薩布施及菩薩智慧相校量,即更勝上文的校德 。忍,即智慧的認透確定,即智慧的別名。依經論說:發心信解名信忍;隨順 法空性而修行,名(柔)順忍;通達諸法無生滅性,名無生忍。此處沒有說明 什麼忍,依文義看來,似可通于諸忍的。得忍菩薩的所以殊勝,因他于所作福 德及智慧,能知道是無性的緣起,不會執受──取福德爲實的。不受福德,所 以福德即無限量。這不是說沒有福德,是說不執爲實有,不執爲己有。福德無 性,菩薩無我,能得此法忍的菩薩,是深知福德不應貪著的,所以說不受福德 。

  

  辛二 威儀 [P131]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梵語多陀阿伽度,漢譯如來,也可譯如去。來去是世俗動靜雲爲相。因此 ,外道等即以如來爲流轉還滅──來去者;如來現身人間,一樣的來去出入, 一樣的行住坐臥,佛法中也有誤會而尋求來去出入的是誰,而以此爲人人本來 天真佛;有的,要在來去坐臥的四威儀中,去見能來能去能坐臥的如來。如來 明見末法衆生的佛魔同化,所以特預記而呵斥說:這些人是不解佛法而非佛法 的。如來「即諸法如義」的正覺;來去坐臥都不過性空如幻,那裏有來者去者 可得?法法性空如幻,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不來相而來,無去相而去,徹見 無我法性──如義,這才名爲如來。

  

  庚叁 處大千界

  辛一 微塵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 [P132] 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 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論化處,也分爲微塵與世界。先說微塵:佛告須菩提說:如有善男子善女 人,依佛所說的「散空」,觀大千世界而分分的分析,散爲微塵,這微塵衆─ ─衆即聚──多不多?阿含經中,佛曾以散空法門教弟子,後代的聲聞學者, 如一切有部等,即依此建立實有自性的極微。須菩提依佛所教而修行,知道微 塵衆的確多極了;然而他不像取相聲聞學者的執爲實有。他說:這許多微塵衆 如果是實有的,如來即不會說他是微塵了。要知道:色法──物質界是緣起的 ,是相依相緣的存在,而現有似一似異相的。在緣起色中,有幻現似異的差別 相,分離相,所以不妨以散空法門而分分的分析他。科學者的物理分析,所以 也有可能。然如以爲分析色法到究竟,即爲不可再分析的實體,那即成爲其小 無內的自性,即爲純粹妄想的産物,成爲非緣起的邪見。這種實有性的微塵, 佛法中多有破斥。但或者,以爲有微塵即應該自相有的;觀察到自相有的微塵 [P133] 不成立,即以爲沒有微塵,以爲物質世界僅是自心的産物,這與佛陀的緣起觀 ,還隔著一節呢!佛說微塵,不如凡夫所想象的不可分割的色自性;但緣起如 幻,相依相緣的極微衆,世俗谛中是有的,是可以說的。

  

  辛二 世界 『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 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 ,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一佛所化的區域,是一大千世界。世界與微塵,是不一不異的。緣起爲一 的世界,能分分的分析爲微塵;而緣起別異的微塵,能相互和集爲一世界。能 成的極微──分,是無性緣起的;所成的世界──有分,即全部,也是無自性 的。所以須菩提接著說:如來所說的叁千大千世界,依我的悟解,也是沒有自 性的,僅是假名的世界。因爲,如世界是實有自性的,那就是渾然一體而不可 分析的一合相了!依佛法說:凡是依他而有,因緣合散的,即不是實有,是假 [P134] 有的,是無常、無我、性空與非有的。如來雖也說世界的一合相──全體,那 只是約緣起假名的和合似一,稱爲一合相,而不是有一合相的實體──離部分 或先于部分的全體可得。如來聽了,同意須菩提的解說,所以說:一合相,本 是緣起空,不可說有自性的。但凡夫爲自性的妄見所蔽,妄生貪著,以爲有和 合相的實體!

  

  庚四 說無我教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 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 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 生見,壽者見』。』

  如來教法的特色,即宣說「空無我」。此處即約此義,概括如來一代化法 。佛問須菩提:無我,即令人離我見乃至壽者見。假使有人以爲佛說我見、人 見等,使人離此等見而得解脫,此人能理解如來化法的真義嗎?須菩提答:此 [P135] 人是不夠理解佛法的!衆生,是由過去的業因而和合現起的幻相,本沒有實性 真我,而衆生妄執,于無我中執著有我,所以佛說衆生有我見等爲生死根本。 然而,什麼是我?衆生不知一切法並不如此實性而有,以爲如此而有的,不見 法空性,所以名爲無明。由于無明而起薩迦耶見,執我執我所。但徹底研求起 來,我等自性是本不可得的。假使有我,能見此我的名爲我見;我等自性既了 不可得,那從何而有我見呢?佛說我見,不過隨衆生的倒想而假說,使人知我 本無我,我見即本非我見而契悟無分別性,並非實有自我可見,實有見此自我 的我見,又要加以破除。從所見的自我不可得,即悟能見的我見無性,即依此 而名之爲無我。如執有我見可除的無我,這無我反倒成爲我見了!如智論說: 『癡實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癡』。所以,以爲如來說有我見等,即是 取相執著,根本沒有理解如來「無我」教的深義。

  

  丙二 勸發奉持

  丁一 別明離相 [P136]

  戊一 應如是知見信解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 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下,爲方便道的結勸受行。般若道已有廣說,這裏僅略爲結勸而已。一 切佛法,都是爲學者說的,所以雖或高談佛果,或論菩薩不思議的大行,總是 以初學爲所化的根機。上面雖廣說方便,尤其分別究竟菩提的法身與化身,而 這裏又歸結到發菩提心者,應如何知見,應如何受行。佛說:發菩提心的人, 對于一切法,近即上說無我的教法,遠即方便道中所說的一切菩薩行果,都應 該不取──不生法相而知見,而信解。知與見,偏于智的;信解,是因理解而 成信順與信求,即從思想而成爲信仰。在這知見或信解一切法時,都不應該執 有諸法的自性相而起戲論分別。不但不生法相,連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生, 方是正知正見正信解者。因爲,如來雖分別廣說諸法相,而一切法相無自性, 即是非法相的,不過隨俗施設爲法相而已。這是總結對于一切佛法的根本認識 [P137] 。

  

  戊二 應如是受持誦說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 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 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如來再校德顯勝,結勸自受化他,並略示說法的軌範。佛告須菩提說:假 使有人以充滿無量無數──阿僧祇即無數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這在常人看 來,功德已不可思議。但是,如另有發菩提心的人,對于本經的全部乃至少到 一四句偈,能依十法行而行,那他所得的福德,比七寶布施者要多得多。在受 行般若中,或理觀,或事行,都要一一見于實際。大乘爲利他的法門,所以尤 需要將此般若大法,爲他人演說,展轉教化,才能弘廣正法,不違如來出世啓 教的本願。續佛慧命,這是最極要緊的。但應該怎樣演說呢?佛陀啓示說法的 軌則說:這需要不取著一切法的自相,要能安住于一切法性空──如如的正見 [P138] 中,能不爲法相分別所傾動。凡取相分別而憶念的…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今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