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主要的在教人怎樣覺悟自己 ,改造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如我們不求自我身心的合理控製與改造,那末因自 然界而引起的苦痛,我們也沒辦法去控製,反而增多痛苦!依佛法,社會也只能 在人類充分覺悟,提高人格,發展德性,社會才能完成徹底的更高度的和平與自 由。從合理的社會──平等自由中,控製與利用自然界,才能真得其用。否則, 像現代的科學,對于近代人類不能不說厥功甚偉,然因沒有善于運用,利器殺人 的副作用,就隨之生起,甚至引起世界文明被毀滅的危險。所以,人不能從解除 自己身心上的煩惱矛盾下手,任何控製自然、人群的辨法,是不會收到預期效果 的。因此,我們要「度一切苦厄」,應首先對自己予以改造。唯有這樣,纔能合 理的根本的解除人世間的苦痛。 [P148]
佛法解除苦痛的方法是如何呢?原則的說,可分二種:一、充實自己:增加 反抗的力量,使苦痛在自己身心中沖淡,不生劇烈的反應。如力量小的擔不起重 物,感到苦難;而在鍛煉有素精強力壯者,則可把著便行,行所無事。二、消滅 苦痛的根源:知其原因,將致苦的原因對治了,苦果自然不生。
我們知道,佛法所討論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是著重在自我 身心的改善與解放的。因爲度苦、除苦的境界不同,所以産生了大乘與小乘。側 重否定的功夫,希求自己的苦痛解脫而達到自在,這被稱爲小乘。大乘也是希求 度苦除苦的,但他更是肯定的,側重于離苦當下的大解脫自由;又由推己及人了 知一切衆生的苦痛也與我無異,于是企圖解除一切衆生苦痛以完成自己的,這就 是大乘。從人生正覺中去解除苦痛,大小乘並無不同。這本不是絕對對立的,如 釋迦牟尼佛因見到衆生的相殘相害,見到衆生的生、老、病、死苦而推知自己, 又由自己推知他人,知道都是在苦痛裏討生活;于是就確定了解脫自他苦痛的大 志,走上出家、成道、說法的路。後代的大小乘,不過從其偏重于爲己及爲人而 [P149] 加以分別吧了!
佛法以解除苦痛爲目的,除苦必須解除苦痛的根源。致苦的原因,自然是很 複雜,但主要是原于我們內心上的錯誤,及由于內心錯誤而引生行爲的錯誤。人 人的內心與行爲不正確,社會意識與發展的傾向,自然也就不能無誤了!由錯誤 的行爲影響內心,又由內心的錯誤引導行爲;于是互相影響,起諸惡業,招感苦 果,無時或已!因此,釋尊教人從行善止惡的行爲糾正,達到內心的清淨解脫; 同時,必須內心清淨而改正了,行爲才能得到完善。就是生死的苦痛,也就可以 根本地得到解除了!由此,內心與行爲中,內心是更主要的。人之所以動身、發 語,不盡是無意識的,大都從發動的意識──內心上來。內心的錯誤,可分二種 :一、欲,二、見。欲是約情意方面說的,和欲望的欲多少有些差別。欲以追求 爲義,追求不得其正,這才成爲欲望,也可名爲惡欲。欲有多方面的,欲求財富 ,欲求名聞,以及各種物質上的享受都可名欲。深一層的,耽著不舍即名爲愛; 在世間人看起來,愛是很好的,佛法則說愛如膠漆一樣,一經染著,則糾纏不清 [P150] ,不免要受他的牽製,不得自在。經裏常說:因愛欲故,父與子爭,子與父爭, 乃至種族國家與種族國家爭,爭爭不已,于是造成了充滿苦痛的人間。見是思想 方面的,由于對事物的認識不同,于是發生意見沖突。如西洋因宗教的信仰不同 而連年戰爭,哲學家因彼此的見解不同大興爭吵,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此雖屬 于內心方面的,然因此而表現于行動,就發生絕大的問題,造成家庭、社會、國 家、世界的不安定──這種現象,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更屬顯而易見。見是知 識方面的,世間知織不但老是與欲求合在一起,而且這種知識有著根本的錯誤。 這不是說世間知識沒有世間的真實──世谛性,毫無補于人生,是說他有某種根 本錯誤,有某種普遍的成見,所以與私欲相結合。這才知識越廣,欲望越大,欲 望越大,苦痛越多。欲望固可推動知識的發展,知識也能幫助欲望的滿足;但因 爲鬥知機先,人欲橫流,結果世間苦痛,還是有增無已!古人知識雖淺,人民尚 可安居樂業,現在的人知識增長,人民幾乎寢食爲憂。我們不但是欲望的奴隸, 還是思想的奴隸呢! [P151]
各人的愛見,互相影響,互相推動,造成了家庭、社會、國家的行爲錯誤; 招感著個人的苦痛,乃至家庭、社會、國家的苦痛。依佛法的觀點,不僅此人類 共同的苦痛,根源于內心──愛見與行爲的錯誤;衆生流轉于生、老、病、死的 苦痛中,也還是根源于此。世間的一切,什麼都不是突然而有的,有了也不會無 影響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因緣和合與消散的過程中流轉。近代的科學家,只 知道物質不滅,而不知道精神也是相續不滅的。我們這一生的生命現象,並不是 由于父母的結合而突然新生的,他是由于過去某種行爲的錯誤而招感來的。從過 去而招感流轉到現在,那麼由現在的行爲也還要招感到未來。這叁世流轉的生死 ,可說是生命之流,都是因心的錯誤指導行爲而引生的。如果我們不想老是這樣 生死苦逼來去流轉,那就得先從發動行爲的內心錯誤上改造起。所以叁世流轉的 生死苦也好,現實人間的苦痛也好,需要解決的苦痛雖有淺深不同,原則並無不 同。我們要消除苦痛,非先從內心上的愛欲和知見改造起不可。自然,這就是行 爲的改善,也即是人我關系的改善。 [P152]
二、般若波羅蜜多:佛法中談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關于改造錯誤欲見的方 法,六波羅蜜多實爲主要。六波羅蜜多是:一、布施,就是犧牲自己的精神和物 質甚至生命,去作有益于他人的事。二、持戒,不應該做的決定不做,應該做的 努力去做,這就是佛說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例如在消極方面,製止殘殺 生命的惡行,積極方面,更去做救濟保護生命的善行。叁、忍辱,正名爲忍,徹 底解除人生的苦痛,須要極大的堅忍才能成功。有此堅忍,不怕困難,忍受逼害 ,沖破險阻,才能勇往直前地去做自他俱利的事。上面所說的施、戒、忍,著重 在我們行爲的改善。四、精進,對于善的事情,不怕任何困難,抱定決心去作, 纔能有所成就;懶惰懈怠是什麼事也不會成功的。嚴肅的、堅強的、向上的、百 折不回的勇氣與決心,即是精進。五、禅定,禅華語靜慮,即精神的安定與集中 的境界。世間欲愛與知見的擴張,是多少與此內心的散亂有關。古人說:「製心 一處,無事不辦」,這就是說:由于禅定的力量,可以控製自己的內心。這確是 體驗真理,發生智慧必須的特殊訓練。但這不過把我們的精神集中起來便于管理 [P153] 而已,一旦出了禅定的心境,依舊要紛散混亂起來。所以上面的五種波羅蜜多, 對于苦痛根源的愛見,還是不能徹底解決的。六、般若,譯爲智慧,有了智慧, 錯誤的見解可得到糾正,五種波羅蜜多也可以得到正當的指導。佛法裏特別尊重 智慧,因爲祇有智慧才能徹底度一切苦。
經上說:『五度如盲,般若爲導』;並以種種功德稱揚贊歎。有些人不知佛 經贊歎智慧的用意,于是以爲只要有般若,其余的五度就可以不要了,這是錯誤 的。智慧是領導者,它需要與布施等行爲配合起來,使所修所行的不致發生錯誤 ,這才是佛法重智慧的真義。
般若慧和世間的知識不同:般若慧是從深刻地體驗真理所得到的,如釋迦佛 在菩提樹下因獲得了體驗真理的智慧而成佛。這樣,般若的智慧,我們不是就沒 有分了嗎?這也不然,我們雖還沒有體驗真理的智慧,可是佛法即是依體悟真理 的智慧而流出來的,我們依止佛的經教指示漸漸思惟觀察,起深信解;這雖不是 自己體驗真理的智慧,然也是類似的智慧。生得智慧雖人人都有,然解脫苦痛根 [P154] 源的智慧,不經過修習,確是不容易得的。所以佛法教人多聞熏習,聽聞日久, 解法智生,這在佛法名聞所成慧。聞解以後,再于自己心中詳審觀察,如是對于 前所了解的問題可以更得到有系統有條理的深一層認識。同時,將此深刻的悟解 ,指導行爲而體驗于尋常日用間,佛法名此爲思所成慧。思後更修禅定,于定境 中審細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理,此名修所成慧。再不斷的深入,常時修習,般若智 慧即可發生。
智慧,可以分爲兩種:一、世俗智,如世之哲學家、科學家等,他們都有對 于宇宙人生的一套看法,有他種種的智慧,與相對的真理。雖然這是不究竟的, 若就廣義的智慧說,他們解說宇宙人生的世俗智,也可以包含在般若裏(方便智 )。二、勝義智,這是就特殊的智慧說。佛法體驗真理的智慧,是徹底的、究竟 的,這與世間智慧不同而是特殊的。體驗真理的智慧得到了,生死流轉中的一切 苦痛,都可以因之而解決。苦痛的大樹,有本有幹有枝有葉,我們要除掉它,不 能光在枝葉上下功夫,必須從根本上去掘除,佛法就是以般若智從根本上解除人 [P155] 們苦痛的。所以佛法中所講的般若,主要是特殊的。佛、菩薩、羅漢都有此智慧 ,不過佛菩薩的心量大,智慧也大些。因此菩薩應遍學一切法,菩薩雖學一切法 ,以有特殊的智慧,世間智慧的錯誤可以爲之揀除,融攝貫串使世俗慧亦成爲圓 滿而合理的,從般若而引出方便智,即能正見世間的一切,這就是上面所說廣義 的智慧了。常人對此,多不了解,于是生起種種誤解:有些人以爲佛法所指的智 慧是特殊的,有了這特殊的智慧,其它的世俗智慧就可以不要了,這種人忽略了 遍學一切法門的經訓。另一些人以爲世俗的知識,不可厚非,應當去學,可是學 而不返,忘記了佛法特重的智慧是什麼了。所以修學佛法的人,應該對佛法所崇 重的特…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