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主要的在教人怎样觉悟自己 ,改造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如我们不求自我身心的合理控制与改造,那末因自 然界而引起的苦痛,我们也没办法去控制,反而增多痛苦!依佛法,社会也只能 在人类充分觉悟,提高人格,发展德性,社会才能完成彻底的更高度的和平与自 由。从合理的社会──平等自由中,控制与利用自然界,才能真得其用。否则, 像现代的科学,对于近代人类不能不说厥功甚伟,然因没有善于运用,利器杀人 的副作用,就随之生起,甚至引起世界文明被毁灭的危险。所以,人不能从解除 自己身心上的烦恼矛盾下手,任何控制自然、人群的辨法,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 的。因此,我们要「度一切苦厄」,应首先对自己予以改造。唯有这样,纔能合 理的根本的解除人世间的苦痛。 [P148]
佛法解除苦痛的方法是如何呢?原则的说,可分二种:一、充实自己:增加 反抗的力量,使苦痛在自己身心中冲淡,不生剧烈的反应。如力量小的担不起重 物,感到苦难;而在锻炼有素精强力壮者,则可把着便行,行所无事。二、消灭 苦痛的根源:知其原因,将致苦的原因对治了,苦果自然不生。
我们知道,佛法所讨论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是着重在自我 身心的改善与解放的。因为度苦、除苦的境界不同,所以产生了大乘与小乘。侧 重否定的功夫,希求自己的苦痛解脱而达到自在,这被称为小乘。大乘也是希求 度苦除苦的,但他更是肯定的,侧重于离苦当下的大解脱自由;又由推己及人了 知一切众生的苦痛也与我无异,于是企图解除一切众生苦痛以完成自己的,这就 是大乘。从人生正觉中去解除苦痛,大小乘并无不同。这本不是绝对对立的,如 释迦牟尼佛因见到众生的相残相害,见到众生的生、老、病、死苦而推知自己, 又由自己推知他人,知道都是在苦痛里讨生活;于是就确定了解脱自他苦痛的大 志,走上出家、成道、说法的路。后代的大小乘,不过从其偏重于为己及为人而 [P149] 加以分别吧了!
佛法以解除苦痛为目的,除苦必须解除苦痛的根源。致苦的原因,自然是很 复杂,但主要是原于我们内心上的错误,及由于内心错误而引生行为的错误。人 人的内心与行为不正确,社会意识与发展的倾向,自然也就不能无误了!由错误 的行为影响内心,又由内心的错误引导行为;于是互相影响,起诸恶业,招感苦 果,无时或已!因此,释尊教人从行善止恶的行为纠正,达到内心的清净解脱; 同时,必须内心清净而改正了,行为才能得到完善。就是生死的苦痛,也就可以 根本地得到解除了!由此,内心与行为中,内心是更主要的。人之所以动身、发 语,不尽是无意识的,大都从发动的意识──内心上来。内心的错误,可分二种 :一、欲,二、见。欲是约情意方面说的,和欲望的欲多少有些差别。欲以追求 为义,追求不得其正,这才成为欲望,也可名为恶欲。欲有多方面的,欲求财富 ,欲求名闻,以及各种物质上的享受都可名欲。深一层的,耽着不舍即名为爱; 在世间人看起来,爱是很好的,佛法则说爱如胶漆一样,一经染着,则纠缠不清 [P150] ,不免要受他的牵制,不得自在。经里常说:因爱欲故,父与子争,子与父争, 乃至种族国家与种族国家争,争争不已,于是造成了充满苦痛的人间。见是思想 方面的,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同,于是发生意见冲突。如西洋因宗教的信仰不同 而连年战争,哲学家因彼此的见解不同大兴争吵,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此虽属 于内心方面的,然因此而表现于行动,就发生绝大的问题,造成家庭、社会、国 家、世界的不安定──这种现象,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更属显而易见。见是知 识方面的,世间知织不但老是与欲求合在一起,而且这种知识有着根本的错误。 这不是说世间知识没有世间的真实──世谛性,毫无补于人生,是说他有某种根 本错误,有某种普遍的成见,所以与私欲相结合。这才知识越广,欲望越大,欲 望越大,苦痛越多。欲望固可推动知识的发展,知识也能帮助欲望的满足;但因 为斗知机先,人欲横流,结果世间苦痛,还是有增无已!古人知识虽浅,人民尚 可安居乐业,现在的人知识增长,人民几乎寝食为忧。我们不但是欲望的奴隶, 还是思想的奴隶呢! [P151]
各人的爱见,互相影响,互相推动,造成了家庭、社会、国家的行为错误; 招感着个人的苦痛,乃至家庭、社会、国家的苦痛。依佛法的观点,不仅此人类 共同的苦痛,根源于内心──爱见与行为的错误;众生流转于生、老、病、死的 苦痛中,也还是根源于此。世间的一切,什么都不是突然而有的,有了也不会无 影响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因缘和合与消散的过程中流转。近代的科学家,只 知道物质不灭,而不知道精神也是相续不灭的。我们这一生的生命现象,并不是 由于父母的结合而突然新生的,他是由于过去某种行为的错误而招感来的。从过 去而招感流转到现在,那么由现在的行为也还要招感到未来。这三世流转的生死 ,可说是生命之流,都是因心的错误指导行为而引生的。如果我们不想老是这样 生死苦逼来去流转,那就得先从发动行为的内心错误上改造起。所以三世流转的 生死苦也好,现实人间的苦痛也好,需要解决的苦痛虽有浅深不同,原则并无不 同。我们要消除苦痛,非先从内心上的爱欲和知见改造起不可。自然,这就是行 为的改善,也即是人我关系的改善。 [P152]
二、般若波罗蜜多:佛法中谈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关于改造错误欲见的方 法,六波罗蜜多实为主要。六波罗蜜多是:一、布施,就是牺牲自己的精神和物 质甚至生命,去作有益于他人的事。二、持戒,不应该做的决定不做,应该做的 努力去做,这就是佛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例如在消极方面,制止残杀 生命的恶行,积极方面,更去做救济保护生命的善行。三、忍辱,正名为忍,彻 底解除人生的苦痛,须要极大的坚忍才能成功。有此坚忍,不怕困难,忍受逼害 ,冲破险阻,才能勇往直前地去做自他俱利的事。上面所说的施、戒、忍,着重 在我们行为的改善。四、精进,对于善的事情,不怕任何困难,抱定决心去作, 纔能有所成就;懒惰懈怠是什么事也不会成功的。严肃的、坚强的、向上的、百 折不回的勇气与决心,即是精进。五、禅定,禅华语静虑,即精神的安定与集中 的境界。世间欲爱与知见的扩张,是多少与此内心的散乱有关。古人说:「制心 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说:由于禅定的力量,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这确是 体验真理,发生智慧必须的特殊训练。但这不过把我们的精神集中起来便于管理 [P153] 而已,一旦出了禅定的心境,依旧要纷散混乱起来。所以上面的五种波罗蜜多, 对于苦痛根源的爱见,还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六、般若,译为智慧,有了智慧, 错误的见解可得到纠正,五种波罗蜜多也可以得到正当的指导。佛法里特别尊重 智慧,因为祇有智慧才能彻底度一切苦。
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有些人不知佛 经赞叹智慧的用意,于是以为只要有般若,其余的五度就可以不要了,这是错误 的。智慧是领导者,它需要与布施等行为配合起来,使所修所行的不致发生错误 ,这才是佛法重智慧的真义。
般若慧和世间的知识不同:般若慧是从深刻地体验真理所得到的,如释迦佛 在菩提树下因获得了体验真理的智慧而成佛。这样,般若的智慧,我们不是就没 有分了吗?这也不然,我们虽还没有体验真理的智慧,可是佛法即是依体悟真理 的智慧而流出来的,我们依止佛的经教指示渐渐思惟观察,起深信解;这虽不是 自己体验真理的智慧,然也是类似的智慧。生得智慧虽人人都有,然解脱苦痛根 [P154] 源的智慧,不经过修习,确是不容易得的。所以佛法教人多闻熏习,听闻日久, 解法智生,这在佛法名闻所成慧。闻解以后,再于自己心中详审观察,如是对于 前所了解的问题可以更得到有系统有条理的深一层认识。同时,将此深刻的悟解 ,指导行为而体验于寻常日用间,佛法名此为思所成慧。思后更修禅定,于定境 中审细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此名修所成慧。再不断的深入,常时修习,般若智 慧即可发生。
智慧,可以分为两种:一、世俗智,如世之哲学家、科学家等,他们都有对 于宇宙人生的一套看法,有他种种的智慧,与相对的真理。虽然这是不究竟的, 若就广义的智慧说,他们解说宇宙人生的世俗智,也可以包含在般若里(方便智 )。二、胜义智,这是就特殊的智慧说。佛法体验真理的智慧,是彻底的、究竟 的,这与世间智慧不同而是特殊的。体验真理的智慧得到了,生死流转中的一切 苦痛,都可以因之而解决。苦痛的大树,有本有干有枝有叶,我们要除掉它,不 能光在枝叶上下功夫,必须从根本上去掘除,佛法就是以般若智从根本上解除人 [P155] 们苦痛的。所以佛法中所讲的般若,主要是特殊的。佛、菩萨、罗汉都有此智慧 ,不过佛菩萨的心量大,智慧也大些。因此菩萨应遍学一切法,菩萨虽学一切法 ,以有特殊的智慧,世间智慧的错误可以为之拣除,融摄贯串使世俗慧亦成为圆 满而合理的,从般若而引出方便智,即能正见世间的一切,这就是上面所说广义 的智慧了。常人对此,多不了解,于是生起种种误解:有些人以为佛法所指的智 慧是特殊的,有了这特殊的智慧,其它的世俗智慧就可以不要了,这种人忽略了 遍学一切法门的经训。另一些人以为世俗的知识,不可厚非,应当去学,可是学 而不返,忘记了佛法特重的智慧是什么了。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对佛法所崇 重的特…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