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世間的一般語 言,尚不可亂說,何況佛法!所以,隨順世俗而安立佛法,如來師子吼,常作 決定說。
何以證無可證,說無可說?因佛所說的及所證的法,是沒有定性可以取著 的或可說的。取著,約心境的能證所證說;言說,約語言的能诠所诠說。凡是 心有所取,口有所說,一切都是自性空的,所以名爲非法;一切法非法的無爲 空寂,也還是不可取不可說,所以又說非非法。佛的自證化他如此,明心菩提 也如此,爲了顯明這點,所以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大聖佛陀, 二乘聖者,大乘菩薩,或還在修證的進程中,或已達究竟極果,這都因體悟無 爲法而成。無爲,即離一切戲論而都無所取的平等空性。無爲離一切言說,平 等一味,怎麼會有聖賢的差別?這如廣大的虛空──空間,雖可依事物而說身 內的空,屋中的空,方空、圓空,但虛空性那裏有此彼差別!虛空雖沒差別, [P56] 而方圓等空,還是要因虛空而後可說。這樣,無爲法離一切戲論,在證覺中都 無可取可說,而叁乘聖者的差別,卻依無爲法而施設。
辛二 校德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 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 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 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 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校量功德,在般若經中是隨處可見的。信解般若,必然能得大功德。這在 悟解空性的聖賢,本是用不著廣說的;但爲攝引初學,而怕他們誤解空義而撥 無因果,所以特爲層層的校量。功德的殊勝,在比較中最容易表顯出來。所以 ,佛問須菩提說:假使有人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布施貧窮困苦 的衆生,或供養自己的父母,受教的師長,信奉的叁寶,你說這人所得的功德 [P57] 多不多?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車渠、赤珠、瑪瑙,這是形容質的貴 重。叁千大千世界,是一千小千爲中千,一千中千爲大千的一佛所化世界,這 是形容量的衆多。以這樣貴重而又那樣多的七寶作布施,是真有其事嗎?有的 說:這是假設的,世間七寶雖多,但總沒有這麼多;經中所說,只是假設校量 罷了!有的說:可能是真實的。法身菩薩確能以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上供十 方諸佛,下施六道衆生。
須菩提回答說:多極了!因所得福德,勝義谛中是沒有真實的福德性可得 的。然而,因爲法性空無自性,所以如幻緣起,能有一切的衆多福德可起可說 。不然,實有的即不從緣起,也就沒有布施福德可說了。須菩提這樣的解說, 還是爲了聽衆。一面說有緣起,一面又即此緣起而顯空性。恐人聽說大福德, 就以爲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須「隨說隨泯」,攝一切法以趣空。
佛又對須菩提說,你所說固然不錯,但不要以爲那人的福德就算大了!告 訴你:假使另有人對于本經,不要說受持全部所得的功德,就是受持一四句偈 [P58] ,或爲他人說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也是超過那人的布施功德,千倍萬倍而 不可計算的。受是領受,持是憶念明記不忘。四句偈,有人說是我等四相,有 人說是末了一頌。其實,這是形容極少的意思。偈,有名爲首盧迦偈的,是印 度人對于經典文字的計算法。不問是長行,是偈頌,數滿叁十二字,名爲一首 盧迦偈。如般若初會的十萬頌,金剛般若叁百頌,都是指首盧偈而言。受持四 句偈,意思是極少的;而所得的福德極多,即顯示了本經的殊勝。
修學佛法,不外『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依此修學的次第而 細別起來,或說五法行──如法華,或說六法行等,或總爲十法行。十法行是 :一、書寫,二、供養,叁、施他,四、谛聽,互、披讀,六、受持,七、開 演,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此中受持與爲他人說,即略舉其中的二 行。受持是自利,爲他人說是利他,能于此甚深法門自利利他,功德當然不可 思議。七寶等財施,固然能予人們以物質的滿足,但它是暫時的;法施,能啓 發人的正知正見,健全人的品德,引導他向上增進以及解脫、成佛,由此而可 [P59] 得徹底的安樂,所以非財施可及!
佛所以說這人的功德超過七寶布施,是因爲一切佛及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 菩提法,都從此般若性空法門──經典所出生的。般若經說:般若爲諸佛母。 如進一層說:佛說的十二部經,修學的叁乘賢聖,也沒有不是從般若法門出生 的。沒有般若,即沒有佛及菩薩、二乘,就是世間的人天善法,也不可得。般 若爲一切善法的根源!得無上遍正覺,所以名爲佛;而無上遍正覺,即是老般 若。沒有般若因行,那裏會有無上遍正覺,那裏會有佛?此經贊歎般若,及般 若契會實相,所以不限于金剛經,凡與此般若無相法門相契的,都同樣的可尊 。
諸佛,是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佛所得法。佛與佛所得的法,合名 佛法。佛說:所說的佛法,即是非佛法。畢竟空中,確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 使就此執爲實有佛法,那就錯了! [P60]
庚二 舉聲聞爲證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 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 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 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 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 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 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明心菩提所證的諸相非相,是叁乘所共入的。上文說:『一切賢聖皆以無 [P61] 爲法而有差別』;十地經也說二乘能得此無分別法性,所以再引聲聞的自證來 證成。般若經是教化菩薩的,但也密化聲聞,不要妄執法相非法相,自稱阿羅 漢!要知道:般若空爲不二門,要是親證聖果的,一定會信解佛說的無我相、 無法相、無非法相。法華經以此平等大慧爲一乘的根柢,所以也說:除去增上 慢人,真阿羅漢是決會信受的。所以般若經說:二乘的智與斷,都是菩薩無生 法忍。這是以聲聞例證菩薩聖境,也即密化聲聞回心大乘。
佛問須菩提說:證須陀洹果的聖者,他會起這樣的想念:我能得須陀洹果 嗎?須菩提曾經曆須陀洹果,所以即回答說:這是不會的。須陀洹的意義,即 是入流──或譯預流。有的說;預是參預、參加、加入;得法眼淨,見寂滅性 ,即預入聖者的流類,所以名爲須陀洹。但依本經,應這樣說,契入「法流」 ,即悟入平等法性,所以名爲須陀洹──入流。然而契入法性流,是約世俗說 ;在現覺法流──勝義自證中,實是無所入的。法法空寂,不見有能證所證, 也不見有可證可入。色聲等六塵,即一切境界相,不入此一切境相,才稱他爲 [P62] 須陀洹呢!須陀洹是聲聞乘的初果,斷除叁結即一切見所斷惑,初得法眼淨而 得法身;經七番生死,必入涅槃。
佛又問:那末,證得二果的斯陀含,他會自念我能得斯陀含果罷?須菩提 也說不會的。因爲,斯陀含的意義是一往來──簡稱一來。證得二果的聖者, 斷欲界修所斷惑六品,還有下叁品,還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方得究竟 。但在聖者的現覺中,沒有數量可說,沒有動相可說。那裏會想到此來彼去? 聖者通達我法畢竟空,所以不但不會起實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己的來去活動 ,也是了不可得。
佛接著又問:證了叁果的阿那含,或許會自以爲能證阿那含果吧?阿那含 ,是不來的意思。斷五下分結,即欲界的修惑斷淨,不再來欲界受生,所以名 爲阿那含──不來。須菩提回答說:也不會的。因爲,沒有真實的不來者,是 我空;沒有真實的不來法,是法空。阿那含深入法性,不但不著來相,也不著 不來相。一般以爲來去是動的,沒有來去,那即是不來(不去)的靜止了。其 [P63] 實,不來(不去)即是住;如沒有來去的動相,那裏還有不來不去的靜止相! 緣起法中,靜不能離動,離動的靜止不可得;動也不離于靜,離靜的動相也不 可得。來與不來,無非是依緣假合,在通達性空離相的聖者,是不會自以爲是 不來的。
佛又問:已證極果的阿羅漢,會自以爲我得阿羅漢道嗎?須菩提答:不會 這麼想。阿羅漢,有叁義:一、應供,二、殺賊,叁、無生。從阿那含而進斷 五上分結,即上界的修所斷惑,得究竟解脫,名爲阿羅漢。約他的恩德說:應 受人天供養,爲世間作大福田,名爲應供。約他的斷德說:殺盡一切煩惱賊, 名爲殺賊。約他的智德說:徹證無生寂滅性,名爲無生(得無生智)。凡夫爲 惑業所拘縛,流轉于生死中。初二叁果的聖者,還不免隨惑潤業,而說他還有 幾番生死。到阿羅漢,這才惑業幹枯,入于無生而不再感受生死,完成究竟的 解脫。這樣的聖者,于五衆的相續和合中,不見一毫的自性法可得,而可以依 之稱爲阿羅漢的。徹悟一切法的生滅不可得,菩薩名爲得無生法忍,聲聞即證 [P64] 無生阿羅漢。生滅都不可得,更有什…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