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無生可取可得!如見無生,早就是生了 !所以,如自以爲我是阿羅漢,即有我爲能證,無生法爲所證,我法、能所的 二見不除,就是執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那裏還是真阿羅漢!不過增上慢人而 已!
須菩提是阿羅漢,所以論到這裏,即依自己的體驗說:世尊不是說我在諸 大弟子之中,所得的無诤叁昧最爲第一嗎?不也說我是第一離欲(諸煩惱)的 大阿羅漢嗎?世尊這樣的稱歎,可是我從沒有這樣想:我是離欲的大阿羅漢, 我能得無诤叁昧。假使我這樣隨相計著,那就在我見、法見、非法見的生死界 中,佛也就不會說我是一個好樂修習阿蘭那行的人了。反之,因爲不執著實有 無诤叁昧可得可修,世尊才稱歎我行阿蘭那行呢!梵語阿蘭那,即無诤。叁昧 ,即系心一境的正定。無诤叁昧,從表現于外的行相說,即不與他诤執,處處 隨順衆生。覺得人世間已夠苦了,我怎麼再與他诤論,加深他的苦迫呢?如從 無诤叁昧的證境說,由于通達法法無自性,一切但是相依相緣的假名而來。無 [P65] 我,才能大悲;離去空叁昧,還有什麼無诤行呢!
這一章,四番問答,須菩提多隨順空義說。如隨順世俗,那末,我得須陀 洹……我得阿蘭那行;都是可以分別言說的。不過,決不會執取實我與實法而 作此念的。
庚叁 舉菩薩爲證
辛一 正說
壬一 得無生忍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前依聲聞的證境說,此下約得道的菩薩說。佛告須菩提說:我──如來從 前在修菩薩行時,在然燈佛的法會中,有沒有實在的法可得?須菩提當然回答 沒有的。據說:釋迦在過去修菩薩行時──第二阿僧祇劫滿,曾在雪山修學。 學畢,出山。求得五百金錢,想去報答老師。當時,見城中整飾市容,潔淨街 [P66] 道,問起路人,才知是預備歡迎然燈佛的。他想:佛是一切智者,難逢難遇! 不能錯失這見佛的機會。于是,把所有的錢,買得五朵金色蓮華,至誠而歡喜 的去見佛。見佛及弟子的威儀庠序,動靜安和,從心靈深處生起虔誠的敬信; 以所得的五朵華,散向然燈佛。進城的必經道上,有一窪汙水,他就伏在地上 ,散開自己的頭發,掩蓋汙泥,讓佛踏過。佛知他的信證法性,得無生忍,所 以就替他授記:未來世中當得作佛,名釋迦牟尼。或者以爲釋迦──因地── 當時在然燈佛處,得了什麼大法,像「別傳」,「秘授」之類,所以舉此問須 菩提。須菩提深見法性,所以說實無所得。得無生忍,但是隨世俗說;而實生 滅不可得,不生不滅等也不可得,所謂『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如以 爲有法可傳可得,那便落于魔道,而不是證于聖性了。
壬二 嚴淨佛土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 ,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 [P67] 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事業,有二:一、莊嚴佛土,二、成就衆生。有情的根 性不一,有僅能得人天功德的,菩薩即以人天的世間福利去成就他。有能得二 乘果的,即以出世解脫去成就他。能發菩提心而成佛的,即以大乘的自利利他 去成就他。世間是不平等的,醜惡的,苦痛的,如何化濁惡的世界爲清淨,轉 苦痛的人生爲解脫,這是菩薩的唯一事業。濁惡世界的淨化,即莊嚴佛土,這 以願力爲本。菩薩立大願,集合同行同願的道伴,實踐六度、四攝的善行去莊 嚴他。有以爲一人成佛,世界即成清淨,這多少有點誤解的。菩薩在因中教化 衆生,以佛法攝集同行同願者,同行菩薩行。結果,佛與所化衆生──主伴的 功德,相攝相資,完成國土的圓滿莊嚴。同行同願的菩薩,同住于莊嚴的國土 中。同中有不同,惟佛能究竟清淨、圓滿、自在。沒有衆會莊嚴的佛土,不過 是思辨的戲論!
如來以莊嚴國土問須菩提:菩薩發心莊嚴佛土,究竟有佛土可莊嚴,有佛 [P68] 土的莊嚴嗎?須菩提本般若性空的正見,回答說:沒有真實的國土可莊嚴,也 沒有真實的能莊嚴法。因爲,佛土與佛土莊嚴,如幻如化,勝義谛中是非莊嚴 的,不過隨順世俗,稱之爲莊嚴而已。般若經說無莊嚴爲莊嚴;華嚴經說普莊 嚴,都是由于性空慧的徹悟法性,淨願善行所成。國土──世界是緣起假名, 所以能廣大莊嚴。沒有自性的世界,即沒有不變性,如遇穢惡的因緣,即成穢 惡的世界;如造集清淨的因緣,即自然會有清淨的世界出現。假使,穢惡世界 是實有定性而不可改易的,那就是塗抹一些清淨的上去,也不會清淨,反而更 醜惡了!所以,世界無定,穢惡與清淨,全依衆生知見行爲的邪正善惡而轉。 必須知道如此,才會發心轉穢惡的國土爲清淨。必須善悟國土莊嚴的非莊嚴, 才能隨行願而集成國土的莊嚴。
衆生的叁毒熏心,迷執此穢惡苦迫的世間,以爲是安樂、清淨。佛以呵責 的法門,說國土無常、苦迫、不淨。佛又以誘導的法門,令衆生不以此現實的 世間爲樂淨。而從無我大悲的利他行願中,創建嚴淨的世間。但衆生的迷執, [P69] 是深固的。聽說莊嚴淨土,又在取著莊嚴,爲尊貴的七寶,如意的衣食,美妙 的香華音樂,不老不死的永生所迷惑了。所以,佛告須菩提:如上所說的莊嚴 ,凡是修大乘行的菩薩,都應生清淨心,離去取相貪著穢惡根源,不要爲淨土 的莊嚴相──美麗的色相,宛轉的音聲,芬馥的香氣,可口的滋味,適意的樂 觸,滿意的想象等而迷惑!要知色、聲、香、味、觸、法,都如幻如化,沒有 真實的自性可得。如取執色等有相可得,這即是叁毒的根源,從此起貪、起瞋 、起癡,即會幻起種種的苦痛和罪惡。所以,應不住(著相)一切法,不住而 住的住于空性,于無可住的法性而生淨心,前說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 能生一念清淨信心,即是這裏的生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此的離相而得 淨心,這才能「心淨則國土淨」。如取著淨土而不能淨心,即縱然進入莊嚴的 淨土,那也還是苦痛的,還是穢惡的。如上海,在物質方面,比較優美得多。 但他並不配稱爲清淨,反而被人咒詛爲罪惡的淵薮。這可見莊嚴國土,要從清 淨心中去開拓出來! [P70]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像這一類型的叁句論法,本經是頂多 的。或作叁谛說;或約叁性釋;或約大乘揀別小乘說。今依中觀者說:如莊嚴 佛土,是討論觀察的對象。這是緣起的,空無自性的,所以說即非莊嚴。然而 無自性空,並不破壞緣起施設,世出世法一切是宛然而有的,所以隨俗說是名 莊嚴。緣起,所以無性,無性所以待緣起,因此「即非」的必然「是名」,「 是名」的必然「即非」,即二谛無礙的中道。所以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 說法」。
壬叁 成法性身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 ,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一問題,在說明菩薩的法性身。未證諸法如實相的菩薩,他的身體,不 過較我們強健、莊嚴,還是同樣的肉身。體悟空相的菩薩身,從證得法性所引 生,從大悲願力與功德善業所集成,名爲法性生身,非常的殊勝莊嚴。這不是 [P71] 凡夫能見的,凡夫所見的,是大菩薩的化身。佛問:如菩薩的法性生身,如須 彌山王──即妙高山,在小世界的中央,出海四萬二千由旬,七寶所成,那樣 的高大又莊嚴,你以爲大不大呢?須菩提說:這當然大得很!身,梵語伽耶, 即和合積聚的意義。和合積聚,即緣起無自性的,所以即是非身。非身,所以 名爲大身。衆生取相執著,不達法性空,如棄大海而偏執一漚,拘礙局限而不 能廣大。菩薩以清淨因緣,達諸法無性而依緣相成,所以能得此清淨的大身。
上面的得無生忍,莊嚴佛土,成法性身,都以明心菩提的通達諸相非相爲 本,所以引此以證明心菩提的離相聖境。
辛二 校德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 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 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 [P72] 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複次,須菩提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 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本經校德,一層深一層。如上用一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來校量,這裏 就用恒河沙數的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來比較。
佛爲顯示本經的殊勝,引人尊敬受持,特再問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的 數目,每一粒沙就是一條恒河,有這麼多的恒河中的沙數,算不算多呢?須菩 提答道:恒河已經多得不可計數了,何況是那些恒河中的沙?這當然多極了! 佛又對須菩提說:你不要以爲希奇!我老實告訴你: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以 七寶充滿爾所──這麼多──恒河沙數的大千世界,拿來布施,你說他的功德 多不多?須菩提說:多極了!佛說:我再告訴你:有人對于這般若經,能全部 ,甚至受持一四句偈,或爲人宣說一四句偈,這人所得的福德,勝過前七寶布 [P73] 施者的福德,何止百千萬萬倍?受持宣說本經的功德,是怎樣的殊勝!
自己受持,或爲人說一四句偈,有這…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