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世间的一般语 言,尚不可乱说,何况佛法!所以,随顺世俗而安立佛法,如来师子吼,常作 决定说。
何以证无可证,说无可说?因佛所说的及所证的法,是没有定性可以取着 的或可说的。取着,约心境的能证所证说;言说,约语言的能诠所诠说。凡是 心有所取,口有所说,一切都是自性空的,所以名为非法;一切法非法的无为 空寂,也还是不可取不可说,所以又说非非法。佛的自证化他如此,明心菩提 也如此,为了显明这点,所以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大圣佛陀, 二乘圣者,大乘菩萨,或还在修证的进程中,或已达究竟极果,这都因体悟无 为法而成。无为,即离一切戏论而都无所取的平等空性。无为离一切言说,平 等一味,怎么会有圣贤的差别?这如广大的虚空──空间,虽可依事物而说身 内的空,屋中的空,方空、圆空,但虚空性那里有此彼差别!虚空虽没差别, [P56] 而方圆等空,还是要因虚空而后可说。这样,无为法离一切戏论,在证觉中都 无可取可说,而三乘圣者的差别,却依无为法而施设。
辛二 校德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 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 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 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 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校量功德,在般若经中是随处可见的。信解般若,必然能得大功德。这在 悟解空性的圣贤,本是用不着广说的;但为摄引初学,而怕他们误解空义而拨 无因果,所以特为层层的校量。功德的殊胜,在比较中最容易表显出来。所以 ,佛问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布施贫穷困苦 的众生,或供养自己的父母,受教的师长,信奉的三宝,你说这人所得的功德 [P57] 多不多?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车渠、赤珠、玛瑙,这是形容质的贵 重。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千小千为中千,一千中千为大千的一佛所化世界,这 是形容量的众多。以这样贵重而又那样多的七宝作布施,是真有其事吗?有的 说:这是假设的,世间七宝虽多,但总没有这么多;经中所说,只是假设校量 罢了!有的说:可能是真实的。法身菩萨确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上供十 方诸佛,下施六道众生。
须菩提回答说:多极了!因所得福德,胜义谛中是没有真实的福德性可得 的。然而,因为法性空无自性,所以如幻缘起,能有一切的众多福德可起可说 。不然,实有的即不从缘起,也就没有布施福德可说了。须菩提这样的解说, 还是为了听众。一面说有缘起,一面又即此缘起而显空性。恐人听说大福德, 就以为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须「随说随泯」,摄一切法以趣空。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所说固然不错,但不要以为那人的福德就算大了!告 诉你:假使另有人对于本经,不要说受持全部所得的功德,就是受持一四句偈 [P58] ,或为他人说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也是超过那人的布施功德,千倍万倍而 不可计算的。受是领受,持是忆念明记不忘。四句偈,有人说是我等四相,有 人说是末了一颂。其实,这是形容极少的意思。偈,有名为首卢迦偈的,是印 度人对于经典文字的计算法。不问是长行,是偈颂,数满三十二字,名为一首 卢迦偈。如般若初会的十万颂,金刚般若三百颂,都是指首卢偈而言。受持四 句偈,意思是极少的;而所得的福德极多,即显示了本经的殊胜。
修学佛法,不外『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依此修学的次第而 细别起来,或说五法行──如法华,或说六法行等,或总为十法行。十法行是 :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谛听,互、披读,六、受持,七、开 演,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此中受持与为他人说,即略举其中的二 行。受持是自利,为他人说是利他,能于此甚深法门自利利他,功德当然不可 思议。七宝等财施,固然能予人们以物质的满足,但它是暂时的;法施,能启 发人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向上增进以及解脱、成佛,由此而可 [P59] 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可及!
佛所以说这人的功德超过七宝布施,是因为一切佛及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法,都从此般若性空法门──经典所出生的。般若经说:般若为诸佛母。 如进一层说:佛说的十二部经,修学的三乘贤圣,也没有不是从般若法门出生 的。没有般若,即没有佛及菩萨、二乘,就是世间的人天善法,也不可得。般 若为一切善法的根源!得无上遍正觉,所以名为佛;而无上遍正觉,即是老般 若。没有般若因行,那里会有无上遍正觉,那里会有佛?此经赞叹般若,及般 若契会实相,所以不限于金刚经,凡与此般若无相法门相契的,都同样的可尊 。
诸佛,是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得法。佛与佛所得的法,合名 佛法。佛说:所说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毕竟空中,确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 使就此执为实有佛法,那就错了! [P60]
庚二 举声闻为证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 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 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 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 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 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 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明心菩提所证的诸相非相,是三乘所共入的。上文说:『一切贤圣皆以无 [P61] 为法而有差别』;十地经也说二乘能得此无分别法性,所以再引声闻的自证来 证成。般若经是教化菩萨的,但也密化声闻,不要妄执法相非法相,自称阿罗 汉!要知道:般若空为不二门,要是亲证圣果的,一定会信解佛说的无我相、 无法相、无非法相。法华经以此平等大慧为一乘的根柢,所以也说:除去增上 慢人,真阿罗汉是决会信受的。所以般若经说:二乘的智与断,都是菩萨无生 法忍。这是以声闻例证菩萨圣境,也即密化声闻回心大乘。
佛问须菩提说:证须陀洹果的圣者,他会起这样的想念:我能得须陀洹果 吗?须菩提曾经历须陀洹果,所以即回答说:这是不会的。须陀洹的意义,即 是入流──或译预流。有的说;预是参预、参加、加入;得法眼净,见寂灭性 ,即预入圣者的流类,所以名为须陀洹。但依本经,应这样说,契入「法流」 ,即悟入平等法性,所以名为须陀洹──入流。然而契入法性流,是约世俗说 ;在现觉法流──胜义自证中,实是无所入的。法法空寂,不见有能证所证, 也不见有可证可入。色声等六尘,即一切境界相,不入此一切境相,才称他为 [P62] 须陀洹呢!须陀洹是声闻乘的初果,断除三结即一切见所断惑,初得法眼净而 得法身;经七番生死,必入涅槃。
佛又问:那末,证得二果的斯陀含,他会自念我能得斯陀含果罢?须菩提 也说不会的。因为,斯陀含的意义是一往来──简称一来。证得二果的圣者, 断欲界修所断惑六品,还有下三品,还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方得究竟 。但在圣者的现觉中,没有数量可说,没有动相可说。那里会想到此来彼去? 圣者通达我法毕竟空,所以不但不会起实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己的来去活动 ,也是了不可得。
佛接着又问:证了三果的阿那含,或许会自以为能证阿那含果吧?阿那含 ,是不来的意思。断五下分结,即欲界的修惑断净,不再来欲界受生,所以名 为阿那含──不来。须菩提回答说:也不会的。因为,没有真实的不来者,是 我空;没有真实的不来法,是法空。阿那含深入法性,不但不着来相,也不着 不来相。一般以为来去是动的,没有来去,那即是不来(不去)的静止了。其 [P63] 实,不来(不去)即是住;如没有来去的动相,那里还有不来不去的静止相! 缘起法中,静不能离动,离动的静止不可得;动也不离于静,离静的动相也不 可得。来与不来,无非是依缘假合,在通达性空离相的圣者,是不会自以为是 不来的。
佛又问:已证极果的阿罗汉,会自以为我得阿罗汉道吗?须菩提答:不会 这么想。阿罗汉,有三义:一、应供,二、杀贼,三、无生。从阿那含而进断 五上分结,即上界的修所断惑,得究竟解脱,名为阿罗汉。约他的恩德说:应 受人天供养,为世间作大福田,名为应供。约他的断德说:杀尽一切烦恼贼, 名为杀贼。约他的智德说:彻证无生寂灭性,名为无生(得无生智)。凡夫为 惑业所拘缚,流转于生死中。初二三果的圣者,还不免随惑润业,而说他还有 几番生死。到阿罗汉,这才惑业干枯,入于无生而不再感受生死,完成究竟的 解脱。这样的圣者,于五众的相续和合中,不见一毫的自性法可得,而可以依 之称为阿罗汉的。彻悟一切法的生灭不可得,菩萨名为得无生法忍,声闻即证 [P64] 无生阿罗汉。生灭都不可得,更有什…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