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世了,佛的學生把老師的教導代代相傳下來。在佛門裏面我們又聽到有稱「和尚」、有「阿闍梨」的稱呼,在我們中國人習慣稱「法師」。這些稱號,宗教裏也沒有。和尚、阿闍梨都是印度的梵語,和尚的意思是親教師,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親自教導我們的老師,我們就稱他和尚。在一個學校裏面,親自教導學生的是校長,教育的政策是他定的,課程是他指導的,那些教員是執行他的命令的,是幫助他教學的。教學的成功、失敗是校長負責任,教員不負責任。所以校長就是和尚、親教師。
和尚這個稱呼,非常尊貴,非常親密。在現在大學裏,除了校長之外,有指導教授。指導教授可以說他也是親教師,也可以稱他作和尚。所以和尚是個普通的名詞,它不是佛門裏一個專有的名詞。親自教導我的這個人,我們稱他和尚。像我們在學校念書,我們只稱校長是和尚,其他所有的老師我們稱阿闍梨,現在稱教授。闍梨的意思比教授意思要圓滿,這個老師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我應該向他學習。所以阿闍梨叫軌範師,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模範、做我的典型,這樣的人我們平常稱爲老師。所以在佛門裏面,我們從稱呼上知道,它的的確確是屬於師道,它不是神道;宗教是神道。
再說一個不好聽的話,宗教都是迷信,而佛法的宗旨是破迷開悟。佛說了,你爲什麼生活得這麼苦?爲什麼有六道輪回?是因爲你迷失了你的本性,迷失了你的自心,所以你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你才把事情做錯了。對於宇宙人生,你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統統錯了。做錯了後面一定有結果,結果就是六道輪回,就是現在過這麼苦的日子。佛法教學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的,實際上指導我們的是破迷開悟。
佛說「苦」從哪裏來的?「迷」來的。你對於宇宙(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本人)完全不了解,也就是對於本人、對於你自己的生活環境不了解,這個苦!你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你怎麼不苦?如果你都明了了、都清楚了、徹底明白了,你就「得樂」了。爲什麼?你的看法、想法都正確,完全沒錯誤,你的生活當然快樂。所以「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這是我們自己享受的事情。老師教給我們怎樣破迷、怎樣開悟,老師對我們毫無所求,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
我們作佛的弟子,跟釋迦牟尼佛學,佛對我們有所求嗎?沒有,什麼都沒有。無條件!這些統統都要搞清楚。真正一個好的老師,對學生無所求,看到這個學生覺悟了,很開心!看到這個學生離苦得樂了,很開心!正如同父母看自己的子女一樣,他的教育成就,他在社會上事業成就了,看到很歡喜、很開心,意思完全相同。
「佛」的意思是智,這個智是體,它的作用就是覺悟,所以有體有用。它所覺悟的是什麼?我們通常講「法」,用這個字作爲代名詞。「法」是宇宙萬有心境事理之總代名詞,就是對於心思、境界、宇宙人生的理論事實真相統統都能夠正確的理解,這叫覺,這是覺悟。
佛法爲什麼不屬於哲學?歐陽竟無說得也很有道理,「佛法不是宗教」,想想它確實不是宗教。它爲什麼不是哲學?哲學裏有能覺、有所覺,有能、有所,佛法裏沒有能、所。這一層很不好懂,我們講佛法甚深,深在這個地方。佛法裏面講「能」跟「所」,是一不是二,《金剛經》上說:「如來者,諸法如義。」而世尊又在經典裏面解釋「如」的意思,如是什麼?一如,萬法一如。「一」才如,「二」就不如。能覺跟所覺如果是二,就不是「諸法如義」了。說二,就是哲學,今天我們用哲學的定義可以包含它。但是它不是二,它是一,這個在哲學裏沒有。「能所不二」這個意思很深很深,非常難懂!
古人不得已用種種比喻。譬如,我們常聽到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是一還是二?從相上看不一,從體上看不二,不一不異,這是事實真相。這要很細心的去體會,才能夠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有一切大乘經,可以說都是說這個道理,都是說這個事實。這個事實很難理解,真正明白了,認識清楚了,就叫作「佛知佛見」。你的見解、你的思想跟諸佛如來就沒有兩樣了。但是我們凡夫是迷,迷在哪裏?總是把一切事都分成對立,不知道一切事,它是一,不是二。
「佛法」這兩個字的意義,我們明了一個大概之後,佛法所求的是什麼?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的。多少人學佛,在佛門裏面求什麼?求發財、求升官、求保平安,都求這些。求這些東西,佛門裏求不到,那就求神去了。實實在在告訴你,神也沒辦法,也無可奈何。這都叫迷信,這叫胡作妄爲,這個做錯了。
佛法所求的,你看一切經論裏,有一個名詞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們也印在這個表上,這就是佛法所求的。這個名詞是可以把它翻出來的而沒翻,還是用梵文音譯,這一種的不翻叫「尊重不翻」。我們對於這個名詞非常尊重,保持它的梵音是尊重它。不像「佛陀」那個字是「含多義不翻」,它裏面含的意思很多。「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提」翻爲覺,「叁」翻作正,這是佛法教學的目的。佛教給我們,希望我們成就什麼?就是希望我們都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名詞也要費一點時間把它講清楚,佛法所求的太重要了,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學什麼?就是學這個。
首先講「正覺」,覺是覺悟。世間也有很聰明、很有智慧的人,現代的科學家相當聰明,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你能說他不覺悟嗎?你能說他不聰明嗎?哲學家、宗教家都很聰明,都比一般人覺的能力高明。但是佛都不承認他們是正覺,他們雖然是有覺,佛說他們不是正覺。我們佛門的招牌是「正」字,這個「正」字招牌不能隨便給人的。爲什麼他的覺不正?他的煩惱沒有斷,他的心不清淨。他還有是非人我,他還有貪瞋癡慢,他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心不清淨!心不清淨,他那個覺的能力再高,也不是正覺。所以佛法這個「正覺」是清淨心,清淨心裏面生智慧、覺悟了,那叫正覺。
因此「正覺」這個標准世間法裏沒有,六道衆生都是邪知邪見,不是正覺。佛要求我們要正覺。得到正覺,在我們佛門裏面也有一個學位,好像現在念書一樣,我們拿到一個學位了,這個學位是最低的;像念大學,大學畢業了拿到學士學位。我們「正覺」是第一個初級的學位,它的名字叫「阿羅漢」。諸位要知道,阿羅漢、菩薩、佛是佛門裏學位的名稱,這個要懂。你得到正覺了,就稱你作阿羅漢。阿羅漢見思煩惱沒有了,這在小乘。
不但阿羅漢沒有「人我是非」這個念頭,沒有「貪瞋癡慢」這些念頭了。在從前我們總以爲要證得阿羅漢果,才能把見思煩惱斷盡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哪裏曉得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小乘初果須陀洹,這跟阿羅漢相去很遠很遠,小乘初果須陀洹已經破了四相。《金剛經》上講「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是《金剛經》上看到的。難怪佛說初果叫「入流」,他入了聖人之流,他證得了位不退,絕對不會退轉作凡夫,原來他再不執著「人我是非」,這個念頭沒有了。
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要能夠體會到,佛陀的教育跟世間教育不相同的地方在哪裏?我們到底要學些什麼東西?我們跟佛學,學真實法,學正覺,唯有正覺才能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離一切苦、得一切樂,真正離苦得樂。苦樂我們講最粗淺的,以我們自己現在本身來講,你有生老病死苦,你有求不得苦,你有愛別離苦,你有怨憎會苦,這些苦都環繞在你的周邊,你沒有辦法離開。學了佛以後,這些苦真的可以離開。
年歲大一點的同修,中年以上的,想想我們人老了。學佛可以不老,學佛可以不生病。縱然你身上有很多疾病,你真正學佛了,不要看醫生,不要吃藥,你的病自然就好了。這是什麼道理?就是因爲你把道理搞清楚了。你不曉得你的病是怎麼來的?你不知道。病是怎麼起來的,你那個病是怎麼樣發展的,病到後來結果怎麼樣,你曉不曉得?統統知道了,人可以不生病。病從哪裏來?妄想來的,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你的妄想不斷,神仙都醫不好你的病。你的妄想統統沒有了,什麼病都沒有了。
生死的根本也是妄想,《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把我們的病根一語道破。你們查遍《大藏經》,哪一尊佛生過病?哪一尊佛顯得很衰老?沒有。哪一尊菩薩生過病?這沒聽說。爲什麼佛、菩薩、阿羅漢不生病?爲什麼佛、菩薩、阿羅漢不老?不但不老,他也不死。這個不死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沒有別的原因,他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隨順自性,他就得這麼好的效果。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自然生態,完全符合自然生態,一點沒有造作的意思在裏面;順其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我們要打個妄想,把自然生態改變,這一改變就改壞了,就出了毛病了,毛病是從這樣生出來的。所以這個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病根。
學佛就是要依照佛的教誨,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恢複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就是正覺。所以,心不清淨,有聰明智慧,佛菩薩不承認他是正覺。一定要心清淨了,那個智慧才叫作正覺,它才管用。得到正覺,佛在經上說,你就有能力超越生死輪回。生死輪回都超越了,還有什麼病!哪來的疾病?沒有了。生死都能解決,我們生活上這點小問題,還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你這一生當中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自在、美滿、快樂。我們學佛是得這個東西,這是接受佛陀的教育。
可是你要是以宗教的心態去學佛,說老實話,這些你完全得不到。什麼原因?迷!宗教講求感情、情操。情是迷,不是理智。宗教是愈迷愈好,爲什麼?你才是虔誠的宗教徒,你跑不掉!把你抓得緊緊的,你不會跑掉,你天天要去拜他,他接受你的恭敬,接受你的供養。
…
《認識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