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P3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是來求學的,沒有老師跑到你家裏去教你的。這是什麼道理?老師到你家裏去教你,你對老師不恭敬、不尊重,再好的老師,你跟他也學不到東西。所以老師並不是一定要你對他怎麼恭敬,如果存這個心,那個老師不是好老師。但是這裏面有個道理,「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譬如,十個學生跟著一個老師學,爲什麼有的學生學的多,有的學生沒有學到東西?你再仔細去觀察,學到東西的對老師恭敬。爲什麼對老師恭敬就學到東西?對老師恭敬是聽話,老師怎麼教,他就怎麼做,他當然學會了。對老師不恭敬的,不聽話,不聽話那沒有辦法,他當然學不到東西。所以百分之百的聽話,就是百分之百的恭敬。可見這個裏面真有道理,世出世間教學都不外乎這一個原則。

  我們在佛教傳記裏面,看到許多的祖師大德們,他們在年輕求學的時候,參訪一個善知識,我們今天講有道德、有學問的高人,傳記裏記載這個善知識告訴他:「你在我這裏學不到東西,你到某某人那裏去,你去跟他學,你就會成就。」這個學生果然聽他的指點,到那個人的會下叁年五載,他開悟了、證果了。這又是什麼道理?我們在傳記裏面看到很多很多!中國的文章講求簡潔,不羅嗦,談話談幾個鍾點,記載的時候只有一兩句,記得很簡單。

  這位善知識見這個人,就像我們現在見一個人一樣,一定問你:「你貴姓,你叫什麼名字,你是那裏人,你學了些什麼東西。」這一問就明了了,你喜歡學哪一樣東西?而且問在現代這些大德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一個人?他指點你的時候,是指點你最佩服的這個人,你去跟他學,你會聽他的話。我爲什麼不能教你?你不佩服我,我教你,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原理在此地。並不是他有神通,指到那個地方,果然他到那裏就成就了,其實談話裏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們這一生遇不到一個好老師,這個話也不無道理。好老師可遇不可求,很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你肯不肯跟他學?不肯跟他學,還是枉然。所以一定是自己心目當中最尊敬的這個人,才能發生作用。同樣一句話,同樣一個道理,在我瞧不起的那個人的口裏說出來,根本不能相信、不能接受,而且還要罵他。我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那個人說出來,如奉聖旨,馬上依教奉行,怎麼會一樣?所以你要問,我們自己將來能不能有成就?很簡單,你回家好好想一想,哪一個善知識你最佩服他?死心蹋地跟他學,這樣才沒錯,你才能成功。如果你喜歡的善知識太多了,那你那個恭敬心不是真的,是假的。你的心是很亂,變化無常。不但佛法你沒有法子修學,世間法你也學不好。

  無論世法、佛法要想學好,一定要懂得一個道理,就是「一門深入」。尤其是佛法,要真正能夠學好,一定要跟一個老師學。一個老師,你一生走的是一條路,這一條路好走。兩個老師是兩條路,你怎麼走?叁個老師是叁叉路口,四個老師是十字街頭,你完了!今天年輕人好學的很多,爲什麼不能成就?都在十字街頭,無所適從,毛病發生在這個地方。既是學佛,不但親近一個老師,還要專修一個法門,你才能有成就。什麼成就?得清淨心。諸位要知道,成就是你得清淨心。得清淨心的現象是煩惱輕了、智慧增長了,那就有受用了。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問題,唯有智慧才能解決;除了智慧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能解決問題的。所以佛法講智講覺,就缺這個東西,要正覺。

  我們講到最貼身的,解決我現在本身的問題,解決我現前生活的問題。我要讓我的生活過得自在、過得美滿、過得幸福,再擴大解決我家庭的事情、解決我工作的事情、解決整個社會問題的事情,要智慧,真實的智慧。所以智慧裏摻雜著煩惱,不能解決問題。今天世間聰明人很多,特別是政治家,個個都認爲自己很聰明,把這個社會愈搞愈亂,老百姓愈來愈辛苦。什麼原因?智慧裏摻雜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它這個煩惱沒有斷。所以起心動念,他第一個考慮「我」的利益,你看「我執」在。

  佛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第一個要把「我」破掉,這才是真正智慧。沒有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功夫,讀大乘經也是枉然。大乘經雖然念得很多,意思全錯解了。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些人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你說有什麼法子!他爲什麼解錯?他有私心,起心動念他要講求「我」的利益,這就壞了,反而得不到利益。如果能把私心離開,你會得真實的利益。由此可知,正覺它是有標准的。

  再往上提升一個學位叫「正等正覺」,相當於碩士學位。「等」是等於佛,當然他還沒成佛,等於佛而已,這比阿羅漢高,比正覺高。正覺裏面無我。諸位必須要知道,唯有無我,才能有能力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辨別利害,你才有這個能力。如果「我見」沒破,你決定沒有這個能力。一般人以爲自己做了很多好事,以爲自己修了很多功德,我看不然。很多在那裏很努力修功德、做好事的人,將來都要墮叁途。什麼原因?他那個好事是似是而非,不是好事。不但將來不好,眼前都不好。看到好像是一樁好事,其實做錯了。

  譬如,我們佛教的道場做慈善事業,你說好不好?社會獎勵,國家還送個大匾給你挂起來,你們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這是不是好事?看到是好事,實際上是錯事。錯在哪裏?佛教道場辦的是什麼事情?是佛陀教育,這是你本分的事情。就好像你們辦一個學校,學校應該辦什麼事?老師跟學生天天要上課,這是正事。現在老師也不教書,學生也不上課,天天去搞慈善事業,這是好事嗎?錯了!這樣作法,校長會被撤職查辦,學生會被開除。所以一定要明辨真妄、正邪,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勸我們的同修,道場之可貴就是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宗旨、有一個目標。我們這個道場是淨宗道場。中國十個大宗派,我們這是淨土宗道場,這個裏面只弘揚淨土宗的東西。大家來這邊,我有一個門、一個路走。如果我這個道場裏面,還有法相宗的東西,還有法華宗的東西,還有其他宗派的東西,人家到這裏來的時候,我到底學哪一門好?表面上看起來,這個道場不得了,法師心量都很大,你看他都是一切包容。其實錯了,你令大衆到你這個地方來的時候,無所適從,這是罪過。

  念佛修淨土的到我這裏來;喜歡學參禅的,聽說佛光山那裏辦禅坐,到他那邊去,這就對了。喜歡做慈善事業的,這個地方有慈濟功德會,到他那邊去。每一個道場,他有他的宗旨、有他的方向、有他的目標,不能混合在一起,搞亂了。不可以用這個方式來拉信徒,「我這裏樣樣都有,你們到我這兒來多好,樣樣都學得到」,結果是樣樣都學不出來。這怎麼能對得起人?這個你要沒有深遠的眼光、沒有真實的智慧,你看不出來。

  絕對不是心量狹小,是接引初機要指導他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我們流通經書、卡帶都是如此。如果與淨宗相違背的,擺到我這個地方,人家看到時候,以爲我們肯定他,以爲我們在那裏推薦他。如果他走錯了路子,我要不要負責任?這個因果責任就背大了。你自己走錯路,活該!你把別人的路子帶錯了,你背的因果責任就重了。這是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小心謹慎的。

  所以我在臺北的時候,把「基金會」的職務辭掉。我們「華藏圖書館」是一個道場,是個修學的道場,而「佛陀教育基金會」不是道場,它是一個佛教後援的事業,支援的事業。所以那個地方印的經典,各宗各派東西我們都印,我們幫助每一個道場,這個宗旨、目標不一樣,我們幫助別人,幫助別的道場。不是這一個道場裏搞大雜燴,那就錯了。這些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善事,你仔細一觀察、一分析,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一個道場要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哪有那麼容易!你真的是正法,真正在修行,真正是利益一切衆生,才得諸佛護念,才得龍天保佑。

  「正等正覺」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他對於宇宙人生的見解,也就是我們講的看法、想法跟諸佛如來非常接近,所以稱之爲「正等正覺」。正等正覺在《華嚴經》上講,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位次都叫作正等正覺。破最後一品無明,智覺圓滿了,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了,再加上「無上」兩個字,「無上」好像佛門裏面的博士班畢業。如果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稱你作佛陀。假如你證得「正等正覺」,就稱你作菩薩。你要是證得了「正覺」,就稱你作阿羅漢。所以這叁個名詞是普通名詞,不是專門對某一個人,好像博士、碩士、學士是普通名詞。

  如果再冠上「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專門對一個人?不是的,還是一個普通的名詞。釋迦牟尼佛太多了,到底你找哪一個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太多了,你找哪一位觀音菩薩?這就好像我們講的博士,博士有理科的博士、有工科的博士、有醫學博士、有哲學博士,每一種類的博士人數也多得不得了,你找哪一位?你要認爲觀世音菩薩就是某一個人,那你錯了。觀世音是菩薩,好比是碩士,它裏面科別分得很多。你要曉得觀音代表慈悲,大慈大悲叫觀世音。大慈大悲的菩薩很多,你找哪一個?現在大家在佛門裏把佛菩薩搞亂了,都以爲是一個人,不曉得這裏面有無量無邊的人。

  我聽說你們大家《無量壽經》念得很熟,很多人都在念。念《無量壽經》應該會覺悟,《無量壽經》裏面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就是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統統都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無量無邊,沒法子計算。你要找普賢菩薩,要找哪一位普賢菩薩?西方極樂世界全都是的。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加上名號,就等於這一個學位加上他的學科、科系,是這個意思。這個到後面還要跟諸位細說,不能不搞清楚。不搞清楚,我們學佛,人家說我們迷信。這個話說得沒…

《認識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宗科學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