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诤、無诤行、無诤叁昧與「諸法無诤叁昧法門」
——兼論〈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中之「無诤」意涵
昭慧法師
一、前言
2011年8月16日,湖南南嶽佛教會在衡山福嚴寺,舉行「慧思大師與南嶽佛教」學術研討會。受到主辦單位的邀請,准備草擬論文時,原本是想針對一般較爲熟悉,並且緣于作品真僞問題,而受到較多關注的〈大乘止觀法門〉,來討論該書中的禅學理論。然而隨後在拜讀主辦單位所寄贈的《慧思大師文集》時,其中〈諸法無诤叁昧法門〉的內容,引發了筆者的好奇:
既然書名有「無诤叁昧」一詞,爲何全文不見「無诤叁昧」四字?這是版本差異的問題,還是該書原版即已如此?
倘若這只是版本差異,那就另當別論;但倘若該書原版即已如此,那麼,本文標題中的「無诤叁昧」一詞,是其它叁昧之名稱的一時誤植嗎?還是說,文本已有遺阙──「無诤叁昧」相關字句、段落,在傳抄、排印的過程中,業已有所遺阙?抑或是,全文並無遺阙,內文確無「無诤叁昧」一詞,但作者慧思法師在該文的論述過程中,確實是要將「無诤叁昧」作爲「法門」,來建立一套禅觀理論?
倘若是前二者(標題一時誤植、文本有所遺阙),那就另當別論,但有什麼證據支持這兩種推測?這就必須依現存該論之不同版本而作校勘。
倘若確實是作者要以全文論述,來建立以「無诤叁昧」作爲「法門」的禅觀理論,那麼接著必須進行的工作,即是現存文本的诠釋與分析。
經過推估之後,筆者暫先擱置「版本差異」、「標題一時誤植」或「文本有所遺阙」的可能性,而直就〈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一文,依文獻之诠釋與分析,進行以下兩項研究:
1、回顧「無诤叁昧」在經、律、論中的定義與內涵。
2、掌握「無诤叁昧」之經典意義與脈絡意義作爲研究基礎,推敲〈諸法無诤叁昧法門〉的全文意旨與論述脈絡,以資理解:作者慧思心目中的「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到底是什麼樣的內容?而所謂「慧思要將『無诤叁昧』作爲『法門』,用以建立一套禅觀理論」,這樣的推測是否合理?
如果作了如上兩項研究之後,竟然完全無法合理解釋本論「文不對題」的問題,那麼這就真有可能是出自「版本差異」、「標題一時誤植」或「文本有所遺阙」了,屆時再回過頭來就著現存各種藏經版本,作逐字逐句的比對校勘,也還不遲。
二、「無诤叁昧」之定義與內涵
(一)「诤」、「無诤」與「叁昧」
「诤」(adhikaran#a, vigraha, vivāda),是爭執、诤論,也是「煩惱」的異名。依于初期佛教的經、律、論義,可分爲二種、叁種或四種诤。
1、經義——二種诤:
《雜阿含經》第五四六經,摩诃迦旃延于回答梵志時,提到了二種「诤」的原因:
貪欲系著因緣故,王、王共诤,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诤。……以見欲系著故,出家、出家而複共诤。
這就是「欲诤」與「見诤」──爲了貪欲的滿足而生诤,是爲「欲诤」,爲了見地的紛歧而生诤,是爲「見诤」。印順導師于其著作中,多處指出「欲诤」與「見诤」的內涵,以及其所導致的問題。[i]筆者承此而于《佛教倫理學》中將二種「诤」作了進一步的論述。[ii]茲不贅引。
2、論義——叁種诤: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將「诤」分爲叁種︰
一、煩惱诤︰指百八煩惱。煩惱是所有爭執與诤論的源頭,故亦名「诤」。二、蘊诤︰指的是要面對五蘊無常、身心不調乃至四大崩解(死亡)的紛擾。由于這都會帶來生命的紛亂難安,故名爲「诤」。叁、鬥诤︰指諸有情互相淩辱,言語相違。[iii]
3、律義——四種诤:
依于前述叁種诤中的「鬥诤」,律中提到四種诤事,亦即:言诤、覓诤、犯诤、事诤。[iv]一、「言诤」:彼此在言語方面出現的爭執。二、「覓诤」:有關僧人的某項犯行,在查索證據時所産生的紛歧意見。叁、「犯诤」:有關僧人的某項言行究竟是犯或未犯,所犯是輕是重之類,判定犯事與罰責時所産生的爭執。四、「事诤」:開會議事時,在程序法方面的認定不同,所産生的爭執。
由以上「诤」之定義與內涵來看,「诤」是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因爲它必將帶來內心的不安、人我互動的爭執,乃至團體內部的擾動。筆者在研究律典時,發現到「僧诤」確實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其中包括上述四種诤事。爲此,佛陀特別設置了「七滅诤法」,亦即七種滅除诤事的程序法。四種诤事與七滅诤法的相關內容,在拙作〈诤事與滅诤法〉中,論述甚詳,爲節篇幅,不勞叨敘。[v]
「無诤」(aran#a, aran#ā, aran#ya, aran#a-vibhāga, aran#a-vihārin, avivāda),此中aran#a用得最爲頻繁,音譯阿蘭那或阿蘭若,義譯爲寂靜處,原指遠離塵囂而適合于出家人修行與居住之僻靜場所。若依此修行而達于內心的寂靜,使得各種「诤」的紛擾止息不起,即可謂之「無诤行」。經論中的「無诤」與「無诤行」內涵,容待下一節再行闡述。
「叁昧」,又譯「叁摩地」(samādhi)。叁摩地既通定位也通散位,既通雜染也通清淨。原來叁昧未必來自禅定的修學(即「奢摩他」,śamatha),如果修學「毘缽舍那」,乃至從事書數射藝等工巧事業,對所緣境非常專注,也往往能獲致相似定境的身心輕安,觀慧成就,或是于該工巧事業的純熟創新,達致出神入化之境,這都可以名之爲「叁昧」。[vi]
(二)「無诤」、「無诤行」與「無诤叁昧」
漢傳佛教的佛弟子對「無诤叁昧」,一向耳熟能詳,因爲漢地流傳甚廣且傳誦者衆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中的當機衆須菩提(Subhuti),就曾在佛陀跟前自述雲: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vii]
須菩提蒙佛授記,佛說他因爲具足「無诤叁昧」的緣故,成爲得無诤叁昧第一的離欲阿羅漢。這樣的阿蘭那行(無诤行),顯然是建立在空性慧的基礎之上,所以說他「實無所行」──其所行亦如幻性空,無有「所行」之自性可得。
阿羅漢「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其最大特征即是「離欲」,亦即離于欲貪。因此「離欲阿羅漢」在經文脈絡中,或許可不作特殊意義的解讀,因爲這是所有阿羅漢的特征。又若要作特殊解讀,那麼「無诤叁昧」也可以是讓人「離欲」而證得阿羅漢的其中一種法門。
佛世有衆多比丘與比丘尼證得阿羅漢果,然而在這些阿羅漢中,部分是在某個領域中拔得頭籌的阿羅漢,例如:舍利弗比丘是「智慧第一」,目犍連比丘是「神足第一」,阿難比丘是「多聞第一」,摩诃迦旃延比丘是「論議第一」,摩诃俱絺羅比丘是「四辯才第一」,阿那律比丘是「天眼第一」;差摩比丘尼是「智慧第一」,優缽華色比丘尼是「神足第一」,機梨舍瞿昙彌比丘尼是「頭陀第一」……。而須菩提比丘被盛贊爲「解空第一」或「得無诤叁昧」第一,如上所述,「實無所行」的「解空第一」,顯然與他之所以「得無诤叁昧第一」,息息相關。
于此,吾人不妨溯及原始佛教的「無诤」原義,部派佛教的「無诤」論義,依此以對照理解初期大乘經論所述「無诤叁昧」。
1、《雜阿含經》之「無诤」義:
檢視現存漢譯四部《阿含經》,一般較爲熟悉的是空、無相、無所有(或無願)的「叁叁昧」,以及無量心叁昧,《雜阿含經》中,並未提出「無诤叁昧」一詞。
倒是「無诤」──「不與世間诤」,這是佛法在世間傳播時,所展現的重要特質。在第叁十七經中,有如下佛陀的一段表述:
我不與世間诤,世間與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诤,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雲何爲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謂色是常、恒、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有世間、世間法,我亦自知自覺,爲人分別演說顯示,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世間、世間法……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我于彼盲無目不知不見者,其如之何![viii]
「不與世間诤」,這並非隨波逐流,一味討好世間,應和世間的錯誤知見;倘若只是這樣,那麼隨俗浮沈即可,佛陀又何必修道、證悟乃至說法呢?原來這是佛陀爲世間衆生說法時,契機入理的善巧方便。所謂「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這是依于一般人能體驗也可理解的常識經驗來說法,那就是「蘊相應教」。原來,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無常變化,正是「蘊相應教」的認知起點。倘若連這樣的常識經驗都加以否決,這反倒是不知不見世間的「盲無目者」。
「蘊相應教」如此,「處相應教」亦然,在第二一叁、二一四、叁○六經中,[ix]佛陀講述眼、色乃至意、法的十二處時,同樣指出,他所說法,都是依世間經驗而說,不離六根、六境,否則只會增加聞者的疑惑,因爲「非其境界故」。如第二一四經雲:
若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是非二者,沙門瞿昙所說二法,此非爲二。」彼自以意說二法者,但有言說,聞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x]
另外在第叁二一經中,佛陀更是這麼告訴生聞婆羅門:
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複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昙所說一切,我今舍,別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xi]
第二七叁經中,有比丘爲「雲何爲我?我何所爲?何等是我?我何所住?」等問題所困,將此疑團拿來問佛,佛陀同樣是依六根、六境的…
《無诤、無诤行、無诤叁昧與「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兼論〈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中之「無诤」意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