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近現代佛教寺院管理特點(釋悟蓮)▪P3

  ..續本文上一頁予以免職;免除全國重點寺院住持職務,須報中國佛教協會審批。任免寺院住持,均須報相應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住持退位後,寺院應按傳統辦法,妥善安置照料。

  僧團序職如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等班首;列職如監院、知客、維那、僧值等執事由住持按照叢林請職製度和協商原則,定期任命、晉升序職人員,任免列職人員。

  住持、班首、執事人選的條件是:愛國守法,具足正信,勤修叁學,戒行清淨,作風正派,有一定的佛學水平和組織辦事能力。擔任住持、班首,戒臘須十夏以上,擔任主要執事,戒臘須叁夏以上。〔9〕

  住持對外代表本寺,對內綜理寺務。班首、執事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發揚六和精神,實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問題(包括撤免錯誤嚴重或極不稱職的班首、執事職務),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執事及有關負責人員舉行寺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

  2.提高青年僧人的自身素質

  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是當今時代對僧人的要求。僧人的素質取決于發心出家前是否具備相應的條件,以及出家後是否得到良好的教育 。要有佛教弘法人才輩出,佛教徒們必須養成向學的風氣,這又不外乎以戒、定、慧爲修學訓導之中心,決不能離此修學而有所成就。關于僧格及素質的養成,太虛大師在《僧製》中有一套循序漸進的方法,包括以下幾方面:

  (1)未出家前,先具中學畢業以上程度,及大體了解佛教,由叁歸五戒具足正信而發心出家(2)出家後,于律宗受持沙彌律儀一年,及受持比丘律儀一年,令盡離俗染乃給予受戒證書(3)入佛教中一宗之專門大學修學五年,及于各國各宗遊學五年(4)入山結茅或閉關叁年至十年,戒定加行以期親證(5)行解相應,已有內心證驗;乃入世爲人,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以盡菩薩僧職。〔10〕

  太虛大師說:“仰止爲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要想成就佛道,也是離不開人格僧格的養成,而人格的養成又賴自身素質來體現,所以加強僧人自身的素質,于己與他都是至關緊要的。所謂“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僧人的形象代表著佛教的公衆形象,其一言一行都是僧團的表率,是人天的導師,是度生的善巧。例如佛陀時代馬勝比丘威儀具足,而感化攝受舍利弗、目犍連及其弟子歸信佛陀,成爲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威儀是透過其內在的修學而呈現出來的安詳舉止,正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興亡,責在僧人”。所以作爲青年一代的僧人,應該具足正知正見,廣學博聞,以佛法來淨化內心,用智慧來提升僧格,依戒律而行持,通過對理論的學習,學修並重,定慧等持。進而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隨份隨緣做利益度化衆生的事情。有高素質的僧人住持寺院,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需要,使佛教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3.做好弘法慈善事業

  印光大師說:

  人生在世先須以利人爲心,汝之寡姨孀娣孤侄等可憐可憫。正是汝培植福田處,不得意存煩怨,則正是行菩薩道,倘心存煩怨,則不但與菩薩不合,且與自己天職性分不合矣。〔11〕

  印光大師用短短的幾句話揭示大乘菩薩道的根本精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當今佛教宣揚的是太虛大師一生提倡的“人生佛教”思想,以“人生佛教”思想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向善發展。讓世人通過“人生佛教”思想來了解佛教、信仰佛教,去實行救世救人,規範人類的道德、秩序,從而使國家安樂、民族富強。

  慈善事業是弘法利生的一種善巧方便,若出家人能多做慈善事業、服務衆生、布施衆生。那麼衆生在得利益的同時就會慢慢對出家人産生信心,對佛教産生信仰,進而皈依佛教。所以說做好佛教慈善事業,才能深入人群、走上人間佛教,做到取之于社會而用之于社會。

  (1)爲弘揚佛教文化作貢獻

  弘法利生是每位僧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神聖使命。寺院的中心工作是弘揚佛法,加大弘法的力度是佛教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說出家人應從弘法的深度、廣度、力度上去思考和發展。例如可以出版一些佛教刊物(雜志等),向廣大信衆解讀佛教要義;還可以創辦佛教圖書館(創建圖書館視聽室),建立寺院網站、舉辦講座、僧俗交流會;也可適當的舉辦一些佛教梵呗音樂晚會等,將佛法滲透到民衆的生活中去,讓他們正面的了解和接受佛法,都得到法雨的滋潤,遨遊于佛法的大海裏。

  (2)爲社會安定團結作貢獻

  培育慈悲精神是道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慈善事業是佛教慈悲濟世理念在當代弘揚的平臺,它讓社會上更多特困人員和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佛法慈悲之光的溫暖。

  趙樸老號召佛教徒“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他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的真谛,就是“利樂有情”、“愛護衆生”。爲了實現這一真谛,各佛教團體應當在社會慈善公益事業上多作貢獻。現在有很多貧困邊遠地區的人還在爲子女的讀書、看病求醫等困難而發愁。因此作爲佛教團體、佛教徒就可以興辦希望小學、建設愛心醫院等。這一些慈善事業,在國外的許多宗教團體都做得很成功,我們也可以借鑒這些經驗,再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來多做一些慈善的公益事業。關于這一點,臺灣慈濟功德會、廈門南普陀慈善基金會、江蘇寒山寺慈善中心等。這些團體機構就做得非常不錯,得到教內外人士的認可和肯定。佛教的慈善事業在履行佛陀慈悲濟世精神的同時也是在爲社會的安定團結作貢獻。

  由此可見,在繼承傳統、適應當代的基礎上製定的現代寺院管理辦法,對提升現代寺院管理水平,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寺院管理理論有其切實可行的積極意義。

  結 語

  綜上所述,可以了解不同時代的佛教領袖都會結合當代衆生的條件,社會狀況來建立適合于當時的管理體系。雖然在行式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一定是以戒律爲基本的原則。所以我們在探討當代佛教的管理亦要以此爲原則。佛教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二寶賴僧弘傳”。縱觀古今佛教的發揚都離不開祖師大德的辛勞,所以要想發揚佛教就一定要培養人才,我們不僅要不斷地健全佛教的管理體製使佛教能夠適應社會造福人類,更要能夠使大衆認同參與佛教,如此佛教才能法脈不斷,燈傳無盡。

  參考資料:

  1.印順導師:《妙雲集·教製教典與教學》,正聞出版社。

  2.釋惟聖:《虛雲老和尚中興叢林的舉措及其現代意義——以振興福建鼓山爲考量兼及其它》,《正覺》2008第1期。

  3.岑學呂編著:《虛雲法師年譜》。

  4.《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

  5.清遠法師:《淺談佛教清規戒律的管理特點》。

  〔1〕《閩南佛學》(第五輯),若寬:《百丈懷海的禅法思想及其叢林清規》。

  〔2〕《百丈清規原序》,金陵刻經處藏版。

  〔3〕同上。

  〔4〕清遠法師:《淺談佛教清規戒律的管理特點》。

  〔5〕印順導師:《妙雲集下篇之八·教製教典與教學》,正聞出版社。

  〔6〕同上。

  〔7〕《卍續藏》第 60 冊,第9頁。

  〔8〕《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財務製度與物資管理》,1993年10月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綱領性文件。

  〔9〕《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管理體製與寺院組織》第叁條。

  〔10〕明法:《樹立僧格—佛教公衆形象之關鍵》,第142頁。

  〔11〕《印光大師文鈔》叁篇,卷二。

  

《淺談近現代佛教寺院管理特點(釋悟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