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院,提高僧众自身素质的教育制度。〔6〕
大师把培养僧才作为佛教改革的长期战略方针,强调建立统一系统的学制,为佛教的教育事业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如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和普陀山佛学院等的创办,拟定一套系统的学制教制方案,培养青年僧才,为佛教的发展输送了一批批人才。
教产革命是大师根据教制革命的原则,革除了佛门圣地私人占有寺产的封建主义,确定寺产为僧众共有,并借助寺产兴办学堂和社会事业。例如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等都是教产革命的具体实践和成果。总之,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虽然当时没有取得圆满的成功,但在适应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等方面,这无疑也是一种创见;同时对佛教的入世转向确实起到了空前的推动作用,更对现在提倡的“人间佛教”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复兴丛林,整顿道风
虚云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门泰斗,他对各大丛林(如福州鼓山、云南鸡足山、广东云门寺)的整顿和中兴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为丛林的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后人获益良多。今以其对鼓山的整顿措施大致引以阐述说明。
首先,对腐败的陈规陋习、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其一禁止任何人私收徒众;其二禁止私设膳食,实行过堂制度;其三改革人事制度,取消了原先的不规范制度,减少许多无所谓的首座、当家,对执事们也是量才而用,取消空名闲职。
其次,重视寺院格局建设,注重充分发挥各殿堂的实用功能。遍能老和尚曾说过:寺院即便建得再好再多,但若没有合格的僧才住持,那么寺院也不过成为摆设或者供人参观的博物馆。所以虚云老和尚在鼓山原有的建筑上进行了重修改建如佛学院、念佛堂等,使得全寺的面貌焕然一新,更显得庄严和清净。因此说有庄严如法的道场也必须要有合格僧人来住持,共同促进寺院的辉煌。
其三,引导僧众注重修学,整顿道风。道风是一个寺院的灵魂,道风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寺院的整体形象;道风亦是僧人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虚云老和尚住持鼓山之初,门庭冷落,禅堂已有名无实。因此,虚云老和尚着手修建禅堂,恢复参禅制度,并礼请诸方老参主持禅堂。自己日常也亲自在禅堂坐香,凡事都是以身作则,常以高深的修法为大众开示。虚云老和尚一生继承五宗法脉,令“一花开五叶”再现于世,创造了禅宗史的奇迹。由于虚云老和尚的德行,其本身就是一面高扬的旗帜,因而感召诸方老参云集,使得鼓山门庭重兴禅风再起。
虚云老和尚对鼓山的成功整顿和复兴,为后来各丛林的振兴有着极大的贡献和深刻的启示。道场的振兴都必须以人为本,应从僧人的自身素质和引导僧人的学修处着手,特别是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僧青年们的教育,要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修的良好氛围,道场的振兴在学修方面都应有自己的优势。如虚云老和尚在其所振兴的道场中都是突出禅堂在整个寺院的核心地位,主张禅修。不论是主修佛法中的何宗、何派,只要有真修实学蔚然成风,都可以成为佛教的一面旗帜。所以说对于任何一座正法道场来说,一位弘范型的住持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替代和无法估计的。
四、现代寺院管理建设
(一)加强道风建设
道风是佛法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而道风建设的基础就是戒律。《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7〕戒律是正法久住、僧团和合的依托与保障。时任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上也提出:“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然而目前僧团内重视戒律的风气不是很浓,除少数戒律道场持戒比较严谨外,很多出家人害怕持戒,不愿持戒。因为持戒在他们看来如同是被禁锢的小鸟,会失去自由、失去乐趣,这正是道风日下的直接原因。所以说道风建设既关系到僧众的个人学修,也关系到佛教呈现于世间的外在形象,是佛法住世的命脉所在。有良好的道风,佛教才能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造福民众,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力量。
寺院的管理必须在党的宗教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按照中国佛教协会对汉传佛教管理制定的“独身、素食、僧装”六字方针来加强常住僧团队伍的信仰,即坚持“以戒为师”,以此为根本原则的道风建设。同时遵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宗教问题“三句话”的指示精神,依法加强对寺院工作的管理,自觉坚持四个维护。既重视党的宗教政策法规的学习,也要注重佛教教理知识的学习,做到爱国爱教,齐抓并举。若光爱国,对佛教信仰淡薄,这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同样的道理,只有满腔热忱的信仰,不讲政治,不关心国家的命运前途,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对此,寺院尽可能多的组织开展诸如演讲、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旨在要求全寺僧众能领会上级部门所传达的精神,使之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修持中。同时通过对时政以及党的宗教政策和法规的学习,寺院主动承担起维护佛教声誉,同歪门邪道作斗争的不二责任,坚决遏制各种利用佛教进行诈骗的行为,维护广大信教群众的利益。
戒律是出家人行为规范的准绳,我们若能时刻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三业行为,则道风建设能不断的完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所以说戒律是道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亦是佛法的根本。
(二)建立健全人事、财务制度
完备的人事和财务制度,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寺院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根据中国佛教协会制订的有关汉传佛教的规约通则,参考《百丈清规》,认真做好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人事和财务制度,认识到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是寺院管理的主要环节。
首先,人事管理:寺院应该实行严格的丛林管理体制,提倡务实的工作作风,贯彻“唯才是举、唯德是尊”的用人方针。寺院里的各个堂口的主要负责人,都不应是本堂剃度的出家僧人,避免子孙庙之嫌。
出家僧人是佛陀的弟子,寺院是僧人修道的场所。每位出家人都有为寺院发心服务的责任,寺院非属某个人所专有,各部门则是谁有能力就由谁来负责管理,没有亲疏之别,也不像世俗上的所谓各部门的主管用人唯亲。所以寺院在人事管理上要采取惟贤德之人为尊,有才必重用,杜绝一切不良的风气,例如重用法眷属或者袭用子孙传承等陋习;同时在人事管理也可运用高科技,对僧人进行电子人事档案化管理(其内容包括个人简历等方面),系统地对寺院人事资讯进行统一管理。
其次,财务制度:寺院财务管理是寺院管理的重要基础。寺院财务管理得如何,直接影响佛教事业的开展,影响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教徒的生活。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第八章 财务制度与物资管理》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 寺院应根据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健全现代财务管理制度,设置会计、出纳人员,各司其职,一切收支,均须凭证记账,严格手续。政府拨助经费,必须专款专用。
第三十四条 寺院实行民主理财,凡大宗开支,必须经由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向常住大众公布账目,接受大众监督。
第三十五条 寺院物资,必须指定僧团有关执事专责保管,造册登记,严格采购、发放手续,并定期检查清点。
第三十六条 寺院应清理、建立、健全所属房屋、土地、山林等财产契证。契证遗失的,报请颁证部门查档复制或补发契证;手续不全的,抓紧补办并完善法律手续。寺院可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维护本寺权益。〔8〕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普及,僧人也应与时俱进,对于寺院的财务管理可以通过电子系统来操作,对寺院的一切财务统一进行入库出库的管理,制定一套系统的制度。寺院的一切收支不但要凭证记账,还要将这些账目存入电子系统中,并且定期向常住人员公布,接受大众的监督和审核,力求把错误降低到零。因为寺院的财务会直接影响到佛教的事业发展,也是僧人资养色身的“保障”。所以对于财务方面要严加把关,使寺院的一切运转都正常稳定进行,僧人能在道场安心悟道。
(三)加强僧伽教育建设
早在1992年1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居士主持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会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朴老高瞻远瞩,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运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对各级佛学院的创办、复办作了巨大的贡献,使我国佛教事业在近些年来得到迅速恢复和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机遇。2004年底,时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作了《决定中国佛教前途的大问题》的讲话,认为佛教教育是决定中国佛教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佛教能否抓住机遇,培养出合格的僧才,这将决定未来中国佛教事业的兴衰存亡,决定中国佛教的走向、命运、前途。另外,新时期、新形势下,要求出家的人思想也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和进步,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到寺院的管理层面,这对寺院的发展和进步是积极有力的。
1.对执事的培训和职能的选举
执事们的素质,是决定僧团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对于执事们的培训和职能的选举都有严格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寺院的发展。根据《管理体制与寺院组织》第三条:
寺院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凡全国重点寺院,同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但连任不可超过三届;年老体弱不能主持寺务、领众熏修者,亦可创造条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况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限内如道风严重不正或重大失职,经上一级佛教协会核实后…
《浅谈近现代佛教寺院管理特点(释悟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