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近現代佛教寺院管理特點(釋悟蓮)▪P2

  ..續本文上一頁學院,提高僧衆自身素質的教育製度。〔6〕

  大師把培養僧才作爲佛教改革的長期戰略方針,強調建立統一系統的學製,爲佛教的教育事業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如閩南佛學院、武昌佛學院和普陀山佛學院等的創辦,擬定一套系統的學製教製方案,培養青年僧才,爲佛教的發展輸送了一批批人才。

  教産革命是大師根據教製革命的原則,革除了佛門聖地私人占有寺産的封建主義,確定寺産爲僧衆共有,並借助寺産興辦學堂和社會事業。例如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等都是教産革命的具體實踐和成果。總之,太虛大師對佛教的改革,雖然當時沒有取得圓滿的成功,但在適應時代精神和社會思潮等方面,這無疑也是一種創見;同時對佛教的入世轉向確實起到了空前的推動作用,更對現在提倡的“人間佛教”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複興叢林,整頓道風

  虛雲老和尚是中國近代禅門泰鬥,他對各大叢林(如福州鼓山、雲南雞足山、廣東雲門寺)的整頓和中興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爲叢林的振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讓後人獲益良多。今以其對鼓山的整頓措施大致引以闡述說明。

  首先,對腐敗的陳規陋習、管理體製進行改革:其一禁止任何人私收徒衆;其二禁止私設膳食,實行過堂製度;其叁改革人事製度,取消了原先的不規範製度,減少許多無所謂的首座、當家,對執事們也是量才而用,取消空名閑職。

  其次,重視寺院格局建設,注重充分發揮各殿堂的實用功能。遍能老和尚曾說過:寺院即便建得再好再多,但若沒有合格的僧才住持,那麼寺院也不過成爲擺設或者供人參觀的博物館。所以虛雲老和尚在鼓山原有的建築上進行了重修改建如佛學院、念佛堂等,使得全寺的面貌煥然一新,更顯得莊嚴和清淨。因此說有莊嚴如法的道場也必須要有合格僧人來住持,共同促進寺院的輝煌。

  其叁,引導僧衆注重修學,整頓道風。道風是一個寺院的靈魂,道風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寺院的整體形象;道風亦是僧人共同生活及其行爲的准則規範。虛雲老和尚住持鼓山之初,門庭冷落,禅堂已有名無實。因此,虛雲老和尚著手修建禅堂,恢複參禅製度,並禮請諸方老參主持禅堂。自己日常也親自在禅堂坐香,凡事都是以身作則,常以高深的修法爲大衆開示。虛雲老和尚一生繼承五宗法脈,令“一花開五葉”再現于世,創造了禅宗史的奇迹。由于虛雲老和尚的德行,其本身就是一面高揚的旗幟,因而感召諸方老參雲集,使得鼓山門庭重興禅風再起。

  虛雲老和尚對鼓山的成功整頓和複興,爲後來各叢林的振興有著極大的貢獻和深刻的啓示。道場的振興都必須以人爲本,應從僧人的自身素質和引導僧人的學修處著手,特別是對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僧青年們的教育,要盡最大的努力爲他們提供一個有利于學修的良好氛圍,道場的振興在學修方面都應有自己的優勢。如虛雲老和尚在其所振興的道場中都是突出禅堂在整個寺院的核心地位,主張禅修。不論是主修佛法中的何宗、何派,只要有真修實學蔚然成風,都可以成爲佛教的一面旗幟。所以說對于任何一座正法道場來說,一位弘範型的住持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可替代和無法估計的。

  四、現代寺院管理建設

  (一)加強道風建設

  道風是佛法得以健康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而道風建設的基礎就是戒律。《華嚴經》雲:“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7〕戒律是正法久住、僧團和合的依托與保障。時任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四次常務理事會議上也提出:“重新舉起“以戒爲師”的旗幟”。然而目前僧團內重視戒律的風氣不是很濃,除少數戒律道場持戒比較嚴謹外,很多出家人害怕持戒,不願持戒。因爲持戒在他們看來如同是被禁锢的小鳥,會失去自由、失去樂趣,這正是道風日下的直接原因。所以說道風建設既關系到僧衆的個人學修,也關系到佛教呈現于世間的外在形象,是佛法住世的命脈所在。有良好的道風,佛教才能健康發展,才能進一步造福民衆,成爲建設和諧社會的力量。

  寺院的管理必須在黨的宗教政策方針的指引下,按照中國佛教協會對漢傳佛教管理製定的“獨身、素食、僧裝”六字方針來加強常住僧團隊伍的信仰,即堅持“以戒爲師”,以此爲根本原則的道風建設。同時遵照江澤民總書記關于宗教問題“叁句話”的指示精神,依法加強對寺院工作的管理,自覺堅持四個維護。既重視黨的宗教政策法規的學習,也要注重佛教教理知識的學習,做到愛國愛教,齊抓並舉。若光愛國,對佛教信仰淡薄,這不是一個合格的佛教徒;同樣的道理,只有滿腔熱忱的信仰,不講政治,不關心國家的命運前途,也不是一個合格的佛教徒。對此,寺院盡可能多的組織開展諸如演講、知識問答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旨在要求全寺僧衆能領會上級部門所傳達的精神,使之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修持中。同時通過對時政以及黨的宗教政策和法規的學習,寺院主動承擔起維護佛教聲譽,同歪門邪道作鬥爭的不二責任,堅決遏製各種利用佛教進行詐騙的行爲,維護廣大信教群衆的利益。

  戒律是出家人行爲規範的准繩,我們若能時刻以戒律來約束自己的叁業行爲,則道風建設能不斷的完善;同時也能促進社會和諧的發展,所以說戒律是道風建設的基礎和保障,亦是佛法的根本。

  (二)建立健全人事、財務製度

  完備的人事和財務製度,無論是企業單位還是寺院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應該根據中國佛教協會製訂的有關漢傳佛教的規約通則,參考《百丈清規》,認真做好各個部門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人事和財務製度,認識到人事管理和財務管理是寺院管理的主要環節。

  首先,人事管理:寺院應該實行嚴格的叢林管理體製,提倡務實的工作作風,貫徹“唯才是舉、唯德是尊”的用人方針。寺院裏的各個堂口的主要負責人,都不應是本堂剃度的出家僧人,避免子孫廟之嫌。

  出家僧人是佛陀的弟子,寺院是僧人修道的場所。每位出家人都有爲寺院發心服務的責任,寺院非屬某個人所專有,各部門則是誰有能力就由誰來負責管理,沒有親疏之別,也不像世俗上的所謂各部門的主管用人唯親。所以寺院在人事管理上要采取惟賢德之人爲尊,有才必重用,杜絕一切不良的風氣,例如重用法眷屬或者襲用子孫傳承等陋習;同時在人事管理也可運用高科技,對僧人進行電子人事檔案化管理(其內容包括個人簡曆等方面),系統地對寺院人事資訊進行統一管理。

  其次,財務製度:寺院財務管理是寺院管理的重要基礎。寺院財務管理得如何,直接影響佛教事業的開展,影響宗教政策的貫徹落實和教徒的生活。根據《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第八章 財務製度與物資管理》的規定:

  第叁十叁條 寺院應根據國家有關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結合自身的特點,建立和健全現代財務管理製度,設置會計、出納人員,各司其職,一切收支,均須憑證記賬,嚴格手續。政府撥助經費,必須專款專用。

  第叁十四條 寺院實行民主理財,凡大宗開支,必須經由寺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定期向常住大衆公布賬目,接受大衆監督。

  第叁十五條 寺院物資,必須指定僧團有關執事專責保管,造冊登記,嚴格采購、發放手續,並定期檢查清點。

  第叁十六條 寺院應清理、建立、健全所屬房屋、土地、山林等財産契證。契證遺失的,報請頒證部門查檔複製或補發契證;手續不全的,抓緊補辦並完善法律手續。寺院可聘請律師擔任法律顧問,維護本寺權益。〔8〕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絡的普及,僧人也應與時俱進,對于寺院的財務管理可以通過電子系統來操作,對寺院的一切財務統一進行入庫出庫的管理,製定一套系統的製度。寺院的一切收支不但要憑證記賬,還要將這些賬目存入電子系統中,並且定期向常住人員公布,接受大衆的監督和審核,力求把錯誤降低到零。因爲寺院的財務會直接影響到佛教的事業發展,也是僧人資養色身的“保障”。所以對于財務方面要嚴加把關,使寺院的一切運轉都正常穩定進行,僧人能在道場安心悟道。

  (叁)加強僧伽教育建設

  早在1992年1月,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樸初居士主持在上海召開的第二屆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當前和會後相當時期內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叁還是培養人才。”樸老高瞻遠矚,善于審時度勢,把握時代脈搏,運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對各級佛學院的創辦、複辦作了巨大的貢獻,使我國佛教事業在近些年來得到迅速恢複和迅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生存和發展機遇。2004年底,時任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作了《決定中國佛教前途的大問題》的講話,認爲佛教教育是決定中國佛教前途命運的大問題。佛教能否抓住機遇,培養出合格的僧才,這將決定未來中國佛教事業的興衰存亡,決定中國佛教的走向、命運、前途。另外,新時期、新形勢下,要求出家的人思想也要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提高和進步,高學曆、高素質的人才參與到寺院的管理層面,這對寺院的發展和進步是積極有力的。

  1.對執事的培訓和職能的選舉

  執事們的素質,是決定僧團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對于執事們的培訓和職能的選舉都有嚴格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寺院的發展。根據《管理體製與寺院組織》第叁條:

  寺院住持,須根據選賢任能原則,由當地或上級佛教協會主持,經本寺兩序大衆民主協商推舉禮請之;凡全國重點寺院,同時報中國佛教協會備案。住持每屆任期叁年,連選可連任,但連任不可超過叁屆;年老體弱不能主持寺務、領衆熏修者,亦可創造條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況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限內如道風嚴重不正或重大失職,經上一級佛教協會核實後…

《淺談近現代佛教寺院管理特點(釋悟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