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本諸染淨法依之得生,聖道轉令舍染得淨,余雖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說。〔36〕
四、依阿賴耶識起修的現實意義
佛法的精神最終是要落實于修證的,學習賴耶識同樣有其實修的意義。
要知道阿賴耶識能儲藏萬法的生因——種子,這就告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謹慎自身的身口意行爲。《地藏經》雲:“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37〕舉止動念何以成業成罪呢?這就是阿賴耶識能持罪業種子的結果。這種結果不是別人附加給衆生的,而是衆生自造﹑自變﹑自受,阿賴耶識只不過是能攝持自己的行爲影子(種子),待因緣成熟而隨業力往來生死。究其生死還滅的因緣,皆因衆生不明萬法唯識之理,起心動念愛取與自身好惡相應的法,而迷失緣生如幻的諸法,生起堅固的執著,就必然與諸法離相,無諸戲論分別的實相相違背。如果衆生了知一切法無非緣生如幻,不起妄計、執著,便能離諸分別戲論,遠離生死流轉之因,從而截斷未來生命的洪流,獲得與諸法實相相應的清淨解脫道。因此衆生要了生死,證得涅槃之樂首當其沖要擊破妄計的執著。《解深密經》雲:“善男子,若諸菩薩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無相之法,即能斷滅雜染相法,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38〕經文告訴我們要出離生死,成就清淨善法,必須認識心識上所起的萬念都是不真實的。它刹那生滅,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自性,所以不可愛執不舍。不管心中生起什麼,是貪戀色聲香味觸法,還是厭惡色聲香味觸法,都只是妄情執著,是阿賴耶識中色聲等種子的變現。究其實際是不可得的,萬念萬法當體空寂,但從因緣有,顛倒生,由此體悟而離一切言說、心行等相,不斷令身心與圓成實性相應,一念悟得緣生法就能體證聖道。誠如《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阿含經》亦雲:“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所以,要依阿賴耶識起修的人,應該從因上用功,學習菩薩因地發心的大悲願行,善法多種,惡法則以正念正思惟善法來熏習,淡化對惡法的造作。善種種在識中,便是一個解脫的力量,將來遇緣就一定能成就菩薩大道。點點善法都要珍惜而修,不要懶惰而不作,故有德之人常勸人們,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修道之人果能做好人的本質,那麼聖人之位就必然可期了。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大概就是此理。 同時行人果然能從萬法當中見緣生諸法無可愛性就能離我法的執著,乃至淨盡煩惱所知二障,那麼離成正等覺就不會很遠了。
道理明白了,行人應該依理起修,天臺宗主張每一個衆生都具有佛性,每個衆生都能成佛。雖然衆生都能成佛,應知不修則不得;唯識宗則主張識性圓明,每一個衆生都具有圓成實性,只要經過磨煉,洗淨對緣生無性諸法的計著,就能讓識性圓成之智光開發出來,成就自利利他的大宏誓願。所以處于凡夫位的衆生應該安貧樂道,精進而修,斷得一分無明,自然長一分智慧。當量變到一定程度時,必然産生質的飛躍,徹底轉變阿賴耶識中的染分種子爲淨分,達到修行最終的目的。
結 語
阿賴耶識在生命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不管是世間因果還是出世間因果,都跟阿賴耶識緣起有著深密的關系。佛說叁藏十二部經,總括之不出戒定慧叁學,約而言之則因果二字,因果是一切凡聖,世出世間都逃不過的。但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聖人是明因識果,衆生是迷因怕果。之所以迷是由于不知萬法從緣生,唯識所變,沒有實在的自體,由此妄生遍計所執,迷清淨無漏之心,才流落叁界。只有了達緣生無實的幻法,才能遠離遍計所執性,放下對色聲香味等法的執著。從而轉一切染緣種子爲無上清淨種,由此識淨故國土淨,國土淨則能利樂有情,積集無上福慧資糧,爲證得涅槃菩提打下堅固的基礎。因此我們應該從萬法中內觀唯識所變起的一切法,以唯識正見來蕩除一切情見的執著,將理論轉化爲實修實證,由實證而獲得無上正等覺。
參考書目:
1.演培法師:《解深密經講記》,廣化寺佛經流通處。
2.護法等菩薩造:《成唯識論》,《大正藏》第31冊。
3.演培法師:《成唯識論講記》,廣化寺佛經流通處。
4.明·通潤大師: 《成唯識論集解》,《續藏經》第50冊。
5.印順大師:《攝大乘論講記》,閩南佛學院教科書。
6.無著菩薩造,唐玄奘譯:《攝大乘論》,《大正藏》第31冊。
7.明·智旭大師:《八識規矩頌直解》,《續藏經》第55冊。
8.于淩波:《八識規矩頌講記》,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2年11月版。
9.濟群法師:《認識與存在·唯識叁十論解析》,南普陀寺佛經贈送處。
10.〔日本〕井上玄真著,其峰法師譯:《唯識叁十頌講話》,廣化寺佛經流通處。
11.傳法法師:《阿賴耶識思想探究》,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2002年12月版。
12.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從刊》第25冊,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成唯識論》卷叁,《大正藏》第31冊,第12頁。
〔2〕無著:《攝大乘論本》,《大正藏》第31冊,第133頁。
〔3〕太虛大師:《唯識學上的賴耶論》,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5冊。
〔4〕《成唯識論》卷一,《大正藏》第31冊,第2頁。
〔5〕無著:《攝大乘論本》,《大正藏》第31冊,第134頁。
〔6〕同上,第133頁。
〔7〕同上。
〔8〕《 解深密經》卷一,《大正藏》第16冊,第692頁。
〔9〕《成唯識論》卷叁,《大正藏》第31冊,第13頁。
〔10〕《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第31冊,第7頁。
〔11〕濟群法師:《認識與存在·唯識叁十論解析》,第16頁。
〔12〕《解深密經》卷一,《大正藏》第16冊,第692頁。
〔13〕《成唯識論》卷一,《大正藏》第31冊,第13頁。
〔14〕無著:《攝大乘論本》,《大正藏》第31冊,第133頁。
〔15〕同上,第134頁。
〔16〕《解深密經》卷一,《大正藏》第16冊,第692頁。
〔17〕《成唯識論》卷叁,《大正藏》第31冊,第13頁。
〔18〕無著:《攝大乘論本》,《大正藏》第31冊,第133頁。
〔19〕《成唯識論》卷叁,《大正藏》第31冊,第13頁。
〔20〕無著:《攝大乘論本》卷一,《大正藏》第31冊,第134頁。
〔21〕明·智旭解:《八識規矩頌直解》卷一,《續藏經》第55冊,第438頁。
〔22〕《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第31冊,第7頁。
〔23〕《解深密經》卷一,《大正藏》第16冊,第692頁。
〔24〕無著:《攝大乘論本》卷一,《大正藏》第31冊,第133頁。
〔25〕《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冊,第581頁。
〔26〕《成唯識論》卷四,《大正藏》第31冊, 第20頁。
〔27〕世親:《唯識叁十論頌》,《大正藏》第31冊,第60頁。
〔28〕《解深密經》卷一,《大正藏》第16冊,第692頁。
〔29〕明·廣益:《八識規矩頌簒釋》卷一,《續藏經》第55冊,第434頁。
〔30〕唐·菩提流支譯:《大寶積經》卷五十六,《大正藏》第11冊,第328頁。
〔31〕無著:《大乘阿毗達摩集論》卷叁,《大正藏》第31冊,第675頁。
〔32〕無著:《大乘阿毗達摩集論》卷五,《大正藏》第31冊,第714頁。
〔33〕無著:《攝大乘論本》,《大正藏》第31冊,第133頁。
〔34〕明·智旭解:《八識規矩頌直解》卷一,《續藏經》第55冊,第438頁。
〔35〕明·通潤:《成唯識論集解》卷十,《續藏經》第50冊,第820頁。
〔36〕《成唯識論》卷十,《大正藏》第31冊,第54頁。
〔37〕《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一,《大正藏》第13冊,第782頁。
〔38〕《解深密經》卷二,《大正藏》第16冊,第693頁。
《淺談唯識學中賴耶思想及其修學意義(釋靈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