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四分辨唯識(寂肇法師)

  依四分辨唯識

  寂肇

  內容提要:唯識言一切所知境界唯識而有,皆不離心而獨存:進而將宇宙萬有統攝于心法之列,歸于心識所變。至于心識對其所變之色心諸法的了別作用則異說紛呈,小乘半教計心之所緣境相離識而獨存。大乘滿教計心之所緣境相皆不離識,並且有安,唯,陳,護四家于此,以不即不離之一、二、叁、四分,說明諸識能緣所緣相上的業用,使其境識關系昭昭可見,本文以心用分限有四種差別的護法之說爲最完備之代表,窺其一斑。

  關鍵詞:唯識 見分 相分 自證分 征自證分

  作者寂肇法師,中國佛學院2007級研究生。

  

  前 言

  

  于諸佛聖教中多說一分,未見相分,至後900余年的無著,世親開爲二分,然此二分猶未盡理,于世親之後的十大論師中,安慧認爲相見俱無,唯立自證一分;難陀認爲相見俱有,唯立二分;陳那造《集量論》等立叁分;護法依《厚嚴經》造《成假論》立四分。在此四分中安慧論師偏存佛意,故立自證分;難陀論師偏存無著義,故立相見二分存體存用其意各別;陳那略述世親意,唯立叁分,而護法廣述世親義立四分。後世皆朋護法心用分限有四種差別最完備之說而廣加弘傳。

  

  一、安難陳護之四分義

  

  (一)、安慧一分義

  安慧論師依據《華嚴》,《楞伽》諸經中叁界唯一心之文而獨存佛意故立一分,然此尚非不立相見二分,此二分乃是于依他自體分上的遍計所執而有,只因凡夫無始有我法執,由此熏習力故,當後識體生時,似能緣所緣而現,然此能緣所緣是遍計所執,是依他自體分而有似遍計所執的相見二分,雖是有法如同無法,情有理無,唯有自證分是依他,從種子所生,理有情無。相見二分沒有實在體性,都是遍計而有。如《大乘入道次第》援引《入楞伽經》雲:“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1]《述記》釋雲:

  

  外境無故,唯有一心執著故,似外境轉,定無外境,許有自心,不離心故總名一識,心所與心相應色法,心之所變,真如識之實性,四分識義用,分此上四類。各一別義,又皆不離識,故並名唯識。無漏種子但俱一義,謂不離識,故說名唯,舊頌雲慮妄取自心,是故心現在,外法無可見,是故說唯心。[2]

  

  《了義燈》雲:

  

  就依他中,唯立一分,……相見無體,能所取故,經雲,有爲無爲名爲有我及我所,說爲我,此說有爲及以無爲二種爲有,更無馀法。佛能證知,離慮妄故,以自證分緣真如時,更無見相分:無能所取,故緣自證時爲後得智,無二取故。亦無見相。由此相見即是慮妄,即遍計收。依他之中唯有自證分,即有二分皆是妄心。[3]

  

  由此引文得知遍計所執之物,爲慮妄非實體的假法,故以此證明相見二分,依自證分,起遍計執,離自證分,無實相見。情有理無爲假法,終立唯一心體之實。譬如見繩視爲蛇,而繩是依他起之法是有爲的。而蛇是于繩上的遍計所執是無的。安慧認爲見相二分則爲無始以來的妄執之熏習,相似妄現能緣所緣之錯覺,正如見繩相妄似見蛇之錯覺,由此來否認見分有實體之存,由此尚可明晰安慧之見地。否認見相之實在體,而成立唯識之旨要,立一分之義代表唯識真義,破除心境之對立。

  

  (二)、 難陀二分義

  以能緣所緣二法而立二分,若無相分牽心,心法無由得起,故心不孤起,托緣方生,有境有心唯識義成,故《成唯識論》雲:“然有漏識自體生時,皆似所緣能緣相現,彼相應法亦尒,似所緣相說名相分,似能緣相說各見分。”[4]對此《述記》釋爲:

  

  依他二分,似遍計所執,情計二分現也。似能緣相者,大乘見分收,當小乘事攝,似彼行相取所緣故。名似能緣 似所緣相者。大乘相分收。當小乘行相。似彼所緣心外相分。爲見分所緣故。名似所緣相 是心外法此中無故。[5]

  

  但此二分,均屬依他而立。相見雖是依他,可不共有體,見分是依他而有體,相分乃依他而無體,故《成唯識論》援引《厚嚴經》雲:“一切唯有覺,所覺義皆無,能覺所覺分,各自然而轉。”[6]對此《述見》釋雲:

  

  此之二句明自內心有,外境是無;下之二句明自內心,見相二分有,謂即似能緣所緣相,是各自然而轉者,谡見相分各各自然從其固緣和合而起,不必須侍心外之境,或計大自在天之所住故,方乃得轉。今異于彼說自然言。故緣龜毛,心影相起,此證有二分耶。[7]

  

  難陀由此主張心上起二分自然而轉,唯有能緣之見分與所 之相分作用而已。其余一切法爲假。均由心幻而生。由此推知無離心之境,亦無離境之心,這樣講非但不與“一切唯有覺,所覺義皆無”不相矛盾,而且也不是于心上言所緣境即可,更不是于于之外言所緣即不可,須從兩種張力中理解所緣境之存在。

  也就是說此正意不同安慧及小乘正量部等,無所緣相,得名爲緣。不同薩婆多等計有行相,但取心外所緣,無心心所自能緣故。因此《成唯識論》雲:“ 心心所無能緣相,應不能緣如虛空等,或虛空等亦是能緣,故心心所必有二相。”[8]也就是說此文正破安慧及正量部等,分爲兩點來講,第一,心心所無所緣相,應不能緣自所緣境則會有如緣青時,有緣青等心,亦應有緣青之色。于心,心所上無所緣相,就不能緣自心所緣之境,否則會犯一因多果之過失。《演秘》雲:

  

  初量破破正量,安慧不破馀部。今解不然,十九部義雖心心所緣境之時,有行境相,其行境相爲能緣相,非是所緣。如何實量唯破正量,是故應說,實量通破二十部也。[9]

  

  或破除所緣色外之諸馀法,亦應爲此緣色之心所緣。或者自緣色他人亦緣;或自境如馀境亦不緣,馀境如自境亦能緣之過。因此立相分,當心緣此自境之時,心上必有帶境之相現起,如鏡面上顯現,否則有此過,在此唯除正量等所有馀部和大乘共許真如無似境之相。第二,若心心所無能緣相,應不能緣如虛空等。當心無能緣之用時,亦如虛空一般。對此《演秘》雲:“破安慧師有辨意,今解通破正量部義,彼說心等緣境之時,更不別說于能緣心,有行相故。”[10]

  大乘師及安慧等,明虛空等既是能緣,如是立二分俱無。清辨認爲若約勝義諸法皆空,唯有慮僞,似如幻化;若約世俗見相俱有,許有外境,而非唯識,便成境有,無與聖教相違。所以能緣相決定是無。小乘諸師料有能緣之相,不然則有如前說過。《演秘》雲:

  

  由勝義谛非但沒有能緣之相,心體亦無,論文即說有心心所,但緣境時無能緣相,故知唯就世俗以破,諸師皆言。清辨有相而無見者,此不依宗。彼依世俗說唯識故,于世俗中雖有心境,隱劣顯勝,名唯識故。……若約世俗見相俱有,今旦唯汝。一切唯境,此豈不許破有見耶。[11]

  

  由此明知,以上第一明破正量部等,第二別破清辨,兩者合其而破安慧之說,于彼同時亦可破順世外道,《法苑義林章》雲:“或順世外道及清辨等,成立境唯,爲簡于彼言識之唯。”[12]

  

  (叁)、陳那的叁分義

  陳那造《集量論》等,于前二分加自證分。唯立叁分。諸大乘師立相分是所緣,見分名行相,相分是能緣識上的所緣之相。不同小乘把行相作爲所緣。于彼叁分,從叁點闡述。

  相見二分必有其依體,二分爲其體的業用。

  《成唯識論》雲:“相見所依自體名事,即自證分。”[13]相見二分無所依體,相離而有,則心與心所別體而存之過。故《述記》釋雲:

  

  此二若無,一種所依者,相離見應有,是二法故,如心與所,然無別體,但二功能,故應別有一所依體,起二用時,由有此體,故言相見自體名事,即自證分。[14]

  

  譬如牛頭與兩角不相離,若無牛頭兩角可相離,亦即以有所依自體分而相見不離,小乘認爲心外有境,以境爲所緣;大乘立心外無境,並以小乘之行相爲相分,大乘心得自緣,別立自體分,小乘立體見分,不立自證分,不許心自緣意。小乘以此難大乘,如刀不能自割,指不能自指,如何心能作自別立證?那麼《佛地論》答雲:“不見燈等能照自耶。”[15]對此《了義燈》釋雲:

  

  若不自照,應有暗障,應不現見。問:燈等非暗,何須自照耶?答:如瓶衣等體雖非暗,無燈等照邊,有暗障不得現見,照令暗除,衣等現見名爲燈照,燈等亦爾,自體生時,邊暗障除,令得現見,……燈能照自,令得現見,證心能自緣,衣不能自照,由他照見。……心性是照,本極成,若例同衣不能照,彼有違自,世問等過。[16]

  

  歸納而言,原因有叁:

  1、爲知見分之用,而立自證分。

  見分雖知相分,而見分不能知見分,爲別知見分之用,而安立自證分,又能緣與所緣對立不能成空唯識,尚需建立自證分來統一能所,因爲見相乃是心上的兩種能所作用,不能分開,若強分開則會有心有境之過,因而二分乃是自證分上的兩種作用,將二者終歸于唯識上,雖有見相故不妨害唯識之理。

  2、有自證,方能憶心心法,否者不能憶心心所法。

  若未更曆,現在決不能得憶,必已曾緣方能得憶。《述記》雲:

  

  謂無自體分,應不自憶心心所法,所以者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憶故。謂若曾未得之境,必不能憶,心昔現在,曾不自緣,既過去已,如何能憶。此已滅心,以不曾爲相分緣故。我今難不今爲相分緣,然自證分緣故,如曾相分所理境故,今能憶之。量雲,我今思念,過去,不曾更心等,除宿命他心智竺,馀心一切,皆應不能憶,不曾更故。如不曾更色等,卻證故知,曾現在緣,佛地第叁雲,集量論說,乃至不爾者,如不曾見,不應憶念。[17]

  

  也就是說,有自證分,心心所所緣之境,無論經過多久尚能記憶猶深,曆曆在目,否則這些作用都不能成立。因此說,眼識緣色之時,形成之識剎那生滅不息,必有自證分來保存,記憶他。

  3、能量所量…

《依四分辨唯識(寂肇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