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無漏位,相分爲外,後叁分是內,換句話說,果位上叁分雖緣內外,而有漏位前二是外,後二是內。
(叁)以四分分別叁量
叁量即是現量、比量、非量。所謂現量即是無分別。也就是無迷亂之智,于色等義離所有分別。比量謂籍衆相而觀義,于所比義正智生,見煙比知其下有火生。非量于自共相境堅著,非黃執黃。于四分之中、相分以非能性,皆是所緣爲叁量所不攝,見分緣外而通叁量,後二分親證自體而爲現量。《成唯識論》雲:“謂第二分但緣第一,或量非量,或現或比,第叁第四皆現量攝。”[26]雖然說見分可通叁量,而八識之見分則不然,五八見分一向理量,第七見分一向非量,唯第六意識見分可通叁量,于一見分一時通叁量之行相則互相違,事確立一見分心不能一時通叁量而是異時叁量。《瑜伽師地論》雲:“又非一法有別異相二種作用。”[27]不可言見分一時之中有現量與非量,而可說一時之中有現量與比量,原因爲見分與自體分是一體所趣事異而已,見分趣外用,自證趣體用,當趣用異有相違作用。那麼僅講趣外之用,使不相違。雖然講後釋爲非,那麼西明仍認爲有不隨心的性境,講獨影唯從見,也就是在說第六識與五俱緣五塵境之時,緣五塵是現量,緣兔角爲非量,現量之心可通緣假實,如定心緣十八界,定心爲現量,當緣根塵之時爲因緣變,爲實境。緣七心界乃爲分別變,爲假境。而比量心與非執之非量心俱起,與執心之非量心不得俱起,比量心非執。其主要原因如緣瓶衣等非量心非執,瓶爲假法,其本體四塵,而緣瓶之心,不得塵之自相,而爲非量,而緣瓶之心,也是非量所攝,非量不唯堅持,之所以講非執之非量心與比量俱起乃因當從瓶口出氣即緣有瓶之心爲非量,當見氣知有湯爲非量。
若言後二分爲內,皆爲理量所攝,則有叁難。一,當信等十一善心所與四分俱爲善,與貪等煩惱心所俱四分俱不善。而見分可通叁量、後二分唯通理量,得知信等心所之見分通染非染,後二分可一向非染。而非四分俱善與不善。二,就受心所而言,當四分與苦受相應之時四分俱苦,與樂受相應之時四分俱樂,若言見分通叁量,後二分唯現量。以此推知,苦受與見分相應之時可通苦樂舍,與後二分相應唯是苦受,非四分俱苦,俱樂。叁,若心所無明爲不解,勝解善慧是解,不解心所之四分,四分俱不解;當解心所四分,四分俱解,若見分通叁量,後二分通現量,那麼勝解等見分可通解與非解,後二分則一向通假了。前之叁難實則不然,見分與自證分不可一向皆同,見分可緣叁界九地,後二分不能他界緣,唯在自界。所以說,染與非染,解與非解是體性,不可以說見異與于自證。量與非量是用,不可以見同于自證分。
(四)以四分分別能緣與所緣
于四分中,當見分緣相分之時,相分爲所緣,見分爲能緣。自證分緣見分時,見分爲所緣,自證分則爲能緣。反過來自證分緣證自證分時,又以證自證分爲所緣,自證分爲能緣。因此所以說初唯所緣,後叁通二。
而第六之見分緣心法時,其影相是非能緣,而是所緣,相分心則不能緣慮。此外並不能依此類推自證分不能緣慮所緣見分,其原因爲自證分緣見分是不一體之上的義用。雖所緣心能緣慮,而今見分心緣他人之心和前後之心,只有別體法才可作相分緣。其相分心非緣慮,不可以此例。
于四分中,第二分唯緣相分,第叁分通緣第二第四,第四分唯緣第叁分。不能緣第二分。原因有二:一,第四不能超越緣,否則有涉見分緣過;二,又因已有自證分來緣見分了,若證自證分再緣見分則會出現有重緣過。究其根本來看其說 完全是站在有漏位而言。立能緣分限,當見分緣相分之時爲相分所縛,自證分緣見分時爲見分所縛,在這裏講相待即是就粗相言,實則依微細說唯見縛而已。雖然自證分和見分已爲見縛與相縛了,但仍可見現量,如前五識之見分雖有相縛仍可現見現量。
在四之中非即非離唯識義成。首先講相分是所取,見分爲能取,自證分可以證知見分,證自證分可以證知自證分。由此得知功能各別爲不即,其體爲一而非離。兩者四分所緣異故而言非即,無別種生故名非離。就此《演秘》有二釋:一,就相見二分種子,有同種別種之異,今依同種生而非離;二,叁類境中性境唯是種生,獨影從同種生,在此依獨影境講同種生而非離。此後說于理不盡,在叁類境中此處只提到了獨影境,示提及性境。
(五)以四分更互相望辨四緣
首先以相分相望見分有因緣,所緣緣,增上緣。因見分須從第八識相分之中的種子而生現行而有因緣,相分又爲見分所緣故有所緣緣,與力不障更有增上緣。而有處講相望見無因緣義,此唯以現行相分望現行見分而言,非約種子而論。
再者咦見分望證自證分唯有增上緣,以相分望自證分有增上緣和因緣。之所以講因緣乃由相分所熏種和自證分所熏種,加上本有種,此叁種合生自證分,故言有因緣。證自證分望于相分唯有增上緣。見分望自證分有增上緣和所緣緣,《成唯識論》雲:“謂若有法是帶已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也就是講能緣之心有帶似所緣之相而現說爲帶相,今能緣之自證不帶見分之相,不應稱有所緣緣之義,對此叁藏法師提出了著名的“變帶”與“挾帶”以解決此難,當有漏心帶相狀爲變帶,當自證分緣分和正智緣如之時皆爲挾帶,挾帶有親逼附義,能緣與所緣親以逼附,所以見對自證分而言有所緣緣義。
當自證分望見分有增上緣,自證分望證自證分有增上緣和所緣緣。《瑜伽論》雲:“非即此刹那自性與此刹那自性爲因,又非後生爲前生因,又非同類爲異類因,”[28]綜上所述,四分之中以體望體無增上緣,當以體望用或以用望體皆有增上緣。
四、依四分體用開合不同辨唯識
(一)以四分辨同種別種
四分究爲從同種生擬或是別種生,先賢明之說各不相同。而後叁分爲同種生諸師則無疑可诤,至于相見二分是否同別,在《了義燈》中有叁師義:初,言相見同種生。爲親光菩薩義;二,相見從別種生;叁,相見二分或從同種生或從別種生。
若相見二分同種生成立唯識,心外無境。若相見二分從別種生爲識外有境,在講同種生時,此處講有兩種,即叁法同種生,和兩法同種生。講叁法同種生也即是在講當眼識緣色之時所熏之種有叁功能:一可熏成本質種;二可熏成影像種;叁可熏成見分種。也就是在後來眼識緣色之時叁法則從同種生,實則不然。有兩種過失,一第八相例失,如前眼識緣色之時相見同種生,那麼以此類推,當本識也就是第八識緣色亦應相見同種生。實則不然,本識之相見分種不同于眼識,自能親緣色而熏相見分種,第八識之相見分種自不能熏,需要靠前七轉識來熏見相分種。原因在于第八識不能親依色便不能熏。而第八之見分種,不但由第七見分種生,而且第六見分所生,若如此則有一法從二種生之過。二,也就是第六識一念之中緣十八界之時質,影,見同種生則會出現諸法雜亂,然十八界種子別,不應同種生。若兩法同種生,不生本質,本質唯舊,亦有兩種過失。一,與聖教相違。因前七轉識之諸法種子攝藏于現行第八識之中,由此言現行第八是因,前七轉識是果。反之現行七轉識又爲因可熏成第八種子,也就是果。二者互爲因果,一切時中有其因緣義。《阿毗達磨》雲:“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29]而此處講,前七轉識不能熏成第八本質種,本質種爲舊有,實則與聖教教相違。第二還會出現界雜亂之失。如在欲界之人起上界天眼,當第八緣天眼耳根時,能緣見分唯欲界系。所緣的天眼耳根唯上界系。許相見同種則全出現上界天眼與下界見識同一種生,實然會出現界雜亂之失。
第二師言:相見爲別種,也就是色心二法其體各別,不可同種生。依此則有叁過:一,假法種生失。第六識所緣之極微完全是由假想慧所析所立,非實有體,無生無滅。若言相見二分別種生,而此極微相分應別熏成種,于後時可生實極微現行。《顯揚論》雲:“諸瑜伽師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說極微。”[30]二,違教失。若許極微有體。則違《瑜伽》:“非由有體,若別種生即成有體。”[31]叁,假法能熏失。由假想慧安立之極微爲假法,不可熏成種。若當相見別種起必有假法能熏之失。
前二師之說皆有誤,今且看第叁師,同別種說,當第六識緣龜毛,空華等獨影境時爲相見同種生。因龜毛之法無有實體,全由第六識之強分別力所生,不熏成種,全由見力帶。若緣五塵之見分爲相見別種生,因五塵相分有實體別熏成種,非與見分同種,以此來避免同別之說的過失。那麼有一種情況即可說從本質種生,亦可說從見分種生,當第七識見分緣第八識見分時,此之相分即可說從本質第八所生,也可說從能緣第七之處生。如若言五塵等相分爲別種生則屬性境,龜毛空華爲等相分爲同種生則屬獨影境,而此處互通情本爲帶質境。
綜上所知,叁說之中前二不正,第叁爲正。對此《述論》之中雖言,相見別種于理爲勝,也就是五塵實境以相見別種爲正,此說正與《義燈》第叁師之說相同。最後就其質影是同種還是別種生,《義燈》以別種爲正。若言同種則有叁過:一,一種生慮非慮失;二,二身根俱失;叁,一種生假實失。
(二)依四分辨開合不同辨唯識
《成唯識論》雲:“又心心所若細分別應有四分。”[32]以此爲開。若合者即立叁分、二分、一分。故《成唯識論》雲:“或攝爲叁,或攝爲二,或攝爲一。”[33]
所立叁分乃將第四分攝入自證分。因第叁第四俱爲量果。由果體一故之原因而將第四攝入第叁,秉承叁分義的陳那論師亦將第四攝入第叁而言叁分,所立二分乃是因後叁分俱是能緣,故皆統歸于能緣見分之中雲事,以所緣名相分。准確的講,見者是能緣義,而能緣通心王心所…
《依四分辨唯識(寂肇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