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无漏位,相分为外,后三分是内,换句话说,果位上三分虽缘内外,而有漏位前二是外,后二是内。
(三)以四分分别三量
三量即是现量、比量、非量。所谓现量即是无分别。也就是无迷乱之智,于色等义离所有分别。比量谓籍众相而观义,于所比义正智生,见烟比知其下有火生。非量于自共相境坚着,非黄执黄。于四分之中、相分以非能性,皆是所缘为三量所不摄,见分缘外而通三量,后二分亲证自体而为现量。《成唯识论》云:“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第四皆现量摄。”[26]虽然说见分可通三量,而八识之见分则不然,五八见分一向理量,第七见分一向非量,唯第六意识见分可通三量,于一见分一时通三量之行相则互相违,事确立一见分心不能一时通三量而是异时三量。《瑜伽师地论》云:“又非一法有别异相二种作用。”[27]不可言见分一时之中有现量与非量,而可说一时之中有现量与比量,原因为见分与自体分是一体所趣事异而已,见分趣外用,自证趣体用,当趣用异有相违作用。那么仅讲趣外之用,使不相违。虽然讲后释为非,那么西明仍认为有不随心的性境,讲独影唯从见,也就是在说第六识与五俱缘五尘境之时,缘五尘是现量,缘兔角为非量,现量之心可通缘假实,如定心缘十八界,定心为现量,当缘根尘之时为因缘变,为实境。缘七心界乃为分别变,为假境。而比量心与非执之非量心俱起,与执心之非量心不得俱起,比量心非执。其主要原因如缘瓶衣等非量心非执,瓶为假法,其本体四尘,而缘瓶之心,不得尘之自相,而为非量,而缘瓶之心,也是非量所摄,非量不唯坚持,之所以讲非执之非量心与比量俱起乃因当从瓶口出气即缘有瓶之心为非量,当见气知有汤为非量。
若言后二分为内,皆为理量所摄,则有三难。一,当信等十一善心所与四分俱为善,与贪等烦恼心所俱四分俱不善。而见分可通三量、后二分唯通理量,得知信等心所之见分通染非染,后二分可一向非染。而非四分俱善与不善。二,就受心所而言,当四分与苦受相应之时四分俱苦,与乐受相应之时四分俱乐,若言见分通三量,后二分唯现量。以此推知,苦受与见分相应之时可通苦乐舍,与后二分相应唯是苦受,非四分俱苦,俱乐。三,若心所无明为不解,胜解善慧是解,不解心所之四分,四分俱不解;当解心所四分,四分俱解,若见分通三量,后二分通现量,那么胜解等见分可通解与非解,后二分则一向通假了。前之三难实则不然,见分与自证分不可一向皆同,见分可缘三界九地,后二分不能他界缘,唯在自界。所以说,染与非染,解与非解是体性,不可以说见异与于自证。量与非量是用,不可以见同于自证分。
(四)以四分分别能缘与所缘
于四分中,当见分缘相分之时,相分为所缘,见分为能缘。自证分缘见分时,见分为所缘,自证分则为能缘。反过来自证分缘证自证分时,又以证自证分为所缘,自证分为能缘。因此所以说初唯所缘,后三通二。
而第六之见分缘心法时,其影相是非能缘,而是所缘,相分心则不能缘虑。此外并不能依此类推自证分不能缘虑所缘见分,其原因为自证分缘见分是不一体之上的义用。虽所缘心能缘虑,而今见分心缘他人之心和前后之心,只有别体法才可作相分缘。其相分心非缘虑,不可以此例。
于四分中,第二分唯缘相分,第三分通缘第二第四,第四分唯缘第三分。不能缘第二分。原因有二:一,第四不能超越缘,否则有涉见分缘过;二,又因已有自证分来缘见分了,若证自证分再缘见分则会出现有重缘过。究其根本来看其说 完全是站在有漏位而言。立能缘分限,当见分缘相分之时为相分所缚,自证分缘见分时为见分所缚,在这里讲相待即是就粗相言,实则依微细说唯见缚而已。虽然自证分和见分已为见缚与相缚了,但仍可见现量,如前五识之见分虽有相缚仍可现见现量。
在四之中非即非离唯识义成。首先讲相分是所取,见分为能取,自证分可以证知见分,证自证分可以证知自证分。由此得知功能各别为不即,其体为一而非离。两者四分所缘异故而言非即,无别种生故名非离。就此《演秘》有二释:一,就相见二分种子,有同种别种之异,今依同种生而非离;二,三类境中性境唯是种生,独影从同种生,在此依独影境讲同种生而非离。此后说于理不尽,在三类境中此处只提到了独影境,示提及性境。
(五)以四分更互相望辨四缘
首先以相分相望见分有因缘,所缘缘,增上缘。因见分须从第八识相分之中的种子而生现行而有因缘,相分又为见分所缘故有所缘缘,与力不障更有增上缘。而有处讲相望见无因缘义,此唯以现行相分望现行见分而言,非约种子而论。
再者咦见分望证自证分唯有增上缘,以相分望自证分有增上缘和因缘。之所以讲因缘乃由相分所熏种和自证分所熏种,加上本有种,此三种合生自证分,故言有因缘。证自证分望于相分唯有增上缘。见分望自证分有增上缘和所缘缘,《成唯识论》云:“谓若有法是带已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也就是讲能缘之心有带似所缘之相而现说为带相,今能缘之自证不带见分之相,不应称有所缘缘之义,对此三藏法师提出了著名的“变带”与“挟带”以解决此难,当有漏心带相状为变带,当自证分缘分和正智缘如之时皆为挟带,挟带有亲逼附义,能缘与所缘亲以逼附,所以见对自证分而言有所缘缘义。
当自证分望见分有增上缘,自证分望证自证分有增上缘和所缘缘。《瑜伽论》云:“非即此刹那自性与此刹那自性为因,又非后生为前生因,又非同类为异类因,”[28]综上所述,四分之中以体望体无增上缘,当以体望用或以用望体皆有增上缘。
四、依四分体用开合不同辨唯识
(一)以四分辨同种别种
四分究为从同种生拟或是别种生,先贤明之说各不相同。而后三分为同种生诸师则无疑可诤,至于相见二分是否同别,在《了义灯》中有三师义:初,言相见同种生。为亲光菩萨义;二,相见从别种生;三,相见二分或从同种生或从别种生。
若相见二分同种生成立唯识,心外无境。若相见二分从别种生为识外有境,在讲同种生时,此处讲有两种,即三法同种生,和两法同种生。讲三法同种生也即是在讲当眼识缘色之时所熏之种有三功能:一可熏成本质种;二可熏成影像种;三可熏成见分种。也就是在后来眼识缘色之时三法则从同种生,实则不然。有两种过失,一第八相例失,如前眼识缘色之时相见同种生,那么以此类推,当本识也就是第八识缘色亦应相见同种生。实则不然,本识之相见分种不同于眼识,自能亲缘色而熏相见分种,第八识之相见分种自不能熏,需要靠前七转识来熏见相分种。原因在于第八识不能亲依色便不能熏。而第八之见分种,不但由第七见分种生,而且第六见分所生,若如此则有一法从二种生之过。二,也就是第六识一念之中缘十八界之时质,影,见同种生则会出现诸法杂乱,然十八界种子别,不应同种生。若两法同种生,不生本质,本质唯旧,亦有两种过失。一,与圣教相违。因前七转识之诸法种子摄藏于现行第八识之中,由此言现行第八是因,前七转识是果。反之现行七转识又为因可熏成第八种子,也就是果。二者互为因果,一切时中有其因缘义。《阿毗达磨》云:“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29]而此处讲,前七转识不能熏成第八本质种,本质种为旧有,实则与圣教教相违。第二还会出现界杂乱之失。如在欲界之人起上界天眼,当第八缘天眼耳根时,能缘见分唯欲界系。所缘的天眼耳根唯上界系。许相见同种则全出现上界天眼与下界见识同一种生,实然会出现界杂乱之失。
第二师言:相见为别种,也就是色心二法其体各别,不可同种生。依此则有三过:一,假法种生失。第六识所缘之极微完全是由假想慧所析所立,非实有体,无生无灭。若言相见二分别种生,而此极微相分应别熏成种,于后时可生实极微现行。《显扬论》云:“诸瑜伽师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渐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说极微。”[30]二,违教失。若许极微有体。则违《瑜伽》:“非由有体,若别种生即成有体。”[31]三,假法能熏失。由假想慧安立之极微为假法,不可熏成种。若当相见别种起必有假法能熏之失。
前二师之说皆有误,今且看第三师,同别种说,当第六识缘龟毛,空华等独影境时为相见同种生。因龟毛之法无有实体,全由第六识之强分别力所生,不熏成种,全由见力带。若缘五尘之见分为相见别种生,因五尘相分有实体别熏成种,非与见分同种,以此来避免同别之说的过失。那么有一种情况即可说从本质种生,亦可说从见分种生,当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时,此之相分即可说从本质第八所生,也可说从能缘第七之处生。如若言五尘等相分为别种生则属性境,龟毛空华为等相分为同种生则属独影境,而此处互通情本为带质境。
综上所知,三说之中前二不正,第三为正。对此《述论》之中虽言,相见别种于理为胜,也就是五尘实境以相见别种为正,此说正与《义灯》第三师之说相同。最后就其质影是同种还是别种生,《义灯》以别种为正。若言同种则有三过:一,一种生虑非虑失;二,二身根俱失;三,一种生假实失。
(二)依四分辨开合不同辨唯识
《成唯识论》云:“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32]以此为开。若合者即立三分、二分、一分。故《成唯识论》云:“或摄为三,或摄为二,或摄为一。”[33]
所立三分乃将第四分摄入自证分。因第三第四俱为量果。由果体一故之原因而将第四摄入第三,秉承三分义的陈那论师亦将第四摄入第三而言三分,所立二分乃是因后三分俱是能缘,故皆统归于能缘见分之中云事,以所缘名相分。准确的讲,见者是能缘义,而能缘通心王心所…
《依四分辨唯识(寂肇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