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依四分辨唯识(寂肇法师)

  依四分辨唯识

  寂肇

  内容提要:唯识言一切所知境界唯识而有,皆不离心而独存:进而将宇宙万有统摄于心法之列,归于心识所变。至于心识对其所变之色心诸法的了别作用则异说纷呈,小乘半教计心之所缘境相离识而独存。大乘满教计心之所缘境相皆不离识,并且有安,唯,陈,护四家于此,以不即不离之一、二、三、四分,说明诸识能缘所缘相上的业用,使其境识关系昭昭可见,本文以心用分限有四种差别的护法之说为最完备之代表,窥其一斑。

  关键词:唯识 见分 相分 自证分 征自证分

  作者寂肇法师,中国佛学院2007级研究生。

  

  前 言

  

  于诸佛圣教中多说一分,未见相分,至后900余年的无着,世亲开为二分,然此二分犹未尽理,于世亲之后的十大论师中,安慧认为相见俱无,唯立自证一分;难陀认为相见俱有,唯立二分;陈那造《集量论》等立三分;护法依《厚严经》造《成假论》立四分。在此四分中安慧论师偏存佛意,故立自证分;难陀论师偏存无着义,故立相见二分存体存用其意各别;陈那略述世亲意,唯立三分,而护法广述世亲义立四分。后世皆朋护法心用分限有四种差别最完备之说而广加弘传。

  

  一、安难陈护之四分义

  

  (一)、安慧一分义

  安慧论师依据《华严》,《楞伽》诸经中三界唯一心之文而独存佛意故立一分,然此尚非不立相见二分,此二分乃是于依他自体分上的遍计所执而有,只因凡夫无始有我法执,由此熏习力故,当后识体生时,似能缘所缘而现,然此能缘所缘是遍计所执,是依他自体分而有似遍计所执的相见二分,虽是有法如同无法,情有理无,唯有自证分是依他,从种子所生,理有情无。相见二分没有实在体性,都是遍计而有。如《大乘入道次第》援引《入楞伽经》云:“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1]《述记》释云:

  

  外境无故,唯有一心执着故,似外境转,定无外境,许有自心,不离心故总名一识,心所与心相应色法,心之所变,真如识之实性,四分识义用,分此上四类。各一别义,又皆不离识,故并名唯识。无漏种子但俱一义,谓不离识,故说名唯,旧颂云虑妄取自心,是故心现在,外法无可见,是故说唯心。[2]

  

  《了义灯》云:

  

  就依他中,唯立一分,……相见无体,能所取故,经云,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说为我,此说有为及以无为二种为有,更无馀法。佛能证知,离虑妄故,以自证分缘真如时,更无见相分:无能所取,故缘自证时为后得智,无二取故。亦无见相。由此相见即是虑妄,即遍计收。依他之中唯有自证分,即有二分皆是妄心。[3]

  

  由此引文得知遍计所执之物,为虑妄非实体的假法,故以此证明相见二分,依自证分,起遍计执,离自证分,无实相见。情有理无为假法,终立唯一心体之实。譬如见绳视为蛇,而绳是依他起之法是有为的。而蛇是于绳上的遍计所执是无的。安慧认为见相二分则为无始以来的妄执之熏习,相似妄现能缘所缘之错觉,正如见绳相妄似见蛇之错觉,由此来否认见分有实体之存,由此尚可明晰安慧之见地。否认见相之实在体,而成立唯识之旨要,立一分之义代表唯识真义,破除心境之对立。

  

  (二)、 难陀二分义

  以能缘所缘二法而立二分,若无相分牵心,心法无由得起,故心不孤起,托缘方生,有境有心唯识义成,故《成唯识论》云:“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亦尒,似所缘相说名相分,似能缘相说各见分。”[4]对此《述记》释为:

  

  依他二分,似遍计所执,情计二分现也。似能缘相者,大乘见分收,当小乘事摄,似彼行相取所缘故。名似能缘 似所缘相者。大乘相分收。当小乘行相。似彼所缘心外相分。为见分所缘故。名似所缘相 是心外法此中无故。[5]

  

  但此二分,均属依他而立。相见虽是依他,可不共有体,见分是依他而有体,相分乃依他而无体,故《成唯识论》援引《厚严经》云:“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6]对此《述见》释云:

  

  此之二句明自内心有,外境是无;下之二句明自内心,见相二分有,谓即似能缘所缘相,是各自然而转者,谡见相分各各自然从其固缘和合而起,不必须侍心外之境,或计大自在天之所住故,方乃得转。今异于彼说自然言。故缘龟毛,心影相起,此证有二分耶。[7]

  

  难陀由此主张心上起二分自然而转,唯有能缘之见分与所 之相分作用而已。其余一切法为假。均由心幻而生。由此推知无离心之境,亦无离境之心,这样讲非但不与“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不相矛盾,而且也不是于心上言所缘境即可,更不是于于之外言所缘即不可,须从两种张力中理解所缘境之存在。

  也就是说此正意不同安慧及小乘正量部等,无所缘相,得名为缘。不同萨婆多等计有行相,但取心外所缘,无心心所自能缘故。因此《成唯识论》云:“ 心心所无能缘相,应不能缘如虚空等,或虚空等亦是能缘,故心心所必有二相。”[8]也就是说此文正破安慧及正量部等,分为两点来讲,第一,心心所无所缘相,应不能缘自所缘境则会有如缘青时,有缘青等心,亦应有缘青之色。于心,心所上无所缘相,就不能缘自心所缘之境,否则会犯一因多果之过失。《演秘》云:

  

  初量破破正量,安慧不破馀部。今解不然,十九部义虽心心所缘境之时,有行境相,其行境相为能缘相,非是所缘。如何实量唯破正量,是故应说,实量通破二十部也。[9]

  

  或破除所缘色外之诸馀法,亦应为此缘色之心所缘。或者自缘色他人亦缘;或自境如馀境亦不缘,馀境如自境亦能缘之过。因此立相分,当心缘此自境之时,心上必有带境之相现起,如镜面上显现,否则有此过,在此唯除正量等所有馀部和大乘共许真如无似境之相。第二,若心心所无能缘相,应不能缘如虚空等。当心无能缘之用时,亦如虚空一般。对此《演秘》云:“破安慧师有辨意,今解通破正量部义,彼说心等缘境之时,更不别说于能缘心,有行相故。”[10]

  大乘师及安慧等,明虚空等既是能缘,如是立二分俱无。清辨认为若约胜义诸法皆空,唯有虑伪,似如幻化;若约世俗见相俱有,许有外境,而非唯识,便成境有,无与圣教相违。所以能缘相决定是无。小乘诸师料有能缘之相,不然则有如前说过。《演秘》云:

  

  由胜义谛非但没有能缘之相,心体亦无,论文即说有心心所,但缘境时无能缘相,故知唯就世俗以破,诸师皆言。清辨有相而无见者,此不依宗。彼依世俗说唯识故,于世俗中虽有心境,隐劣显胜,名唯识故。……若约世俗见相俱有,今旦唯汝。一切唯境,此岂不许破有见耶。[11]

  

  由此明知,以上第一明破正量部等,第二别破清辨,两者合其而破安慧之说,于彼同时亦可破顺世外道,《法苑义林章》云:“或顺世外道及清辨等,成立境唯,为简于彼言识之唯。”[12]

  

  (三)、陈那的三分义

  陈那造《集量论》等,于前二分加自证分。唯立三分。诸大乘师立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相分是能缘识上的所缘之相。不同小乘把行相作为所缘。于彼三分,从三点阐述。

  相见二分必有其依体,二分为其体的业用。

  《成唯识论》云:“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13]相见二分无所依体,相离而有,则心与心所别体而存之过。故《述记》释云:

  

  此二若无,一种所依者,相离见应有,是二法故,如心与所,然无别体,但二功能,故应别有一所依体,起二用时,由有此体,故言相见自体名事,即自证分。[14]

  

  譬如牛头与两角不相离,若无牛头两角可相离,亦即以有所依自体分而相见不离,小乘认为心外有境,以境为所缘;大乘立心外无境,并以小乘之行相为相分,大乘心得自缘,别立自体分,小乘立体见分,不立自证分,不许心自缘意。小乘以此难大乘,如刀不能自割,指不能自指,如何心能作自别立证?那么《佛地论》答云:“不见灯等能照自耶。”[15]对此《了义灯》释云:

  

  若不自照,应有暗障,应不现见。问:灯等非暗,何须自照耶?答:如瓶衣等体虽非暗,无灯等照边,有暗障不得现见,照令暗除,衣等现见名为灯照,灯等亦尔,自体生时,边暗障除,令得现见,……灯能照自,令得现见,证心能自缘,衣不能自照,由他照见。……心性是照,本极成,若例同衣不能照,彼有违自,世问等过。[16]

  

  归纳而言,原因有三:

  1、为知见分之用,而立自证分。

  见分虽知相分,而见分不能知见分,为别知见分之用,而安立自证分,又能缘与所缘对立不能成空唯识,尚需建立自证分来统一能所,因为见相乃是心上的两种能所作用,不能分开,若强分开则会有心有境之过,因而二分乃是自证分上的两种作用,将二者终归于唯识上,虽有见相故不妨害唯识之理。

  2、有自证,方能忆心心法,否者不能忆心心所法。

  若未更历,现在决不能得忆,必已曾缘方能得忆。《述记》云:

  

  谓无自体分,应不自忆心心所法,所以者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谓若曾未得之境,必不能忆,心昔现在,曾不自缘,既过去已,如何能忆。此已灭心,以不曾为相分缘故。我今难不今为相分缘,然自证分缘故,如曾相分所理境故,今能忆之。量云,我今思念,过去,不曾更心等,除宿命他心智竺,馀心一切,皆应不能忆,不曾更故。如不曾更色等,却证故知,曾现在缘,佛地第三云,集量论说,乃至不尔者,如不曾见,不应忆念。[17]

  

  也就是说,有自证分,心心所所缘之境,无论经过多久尚能记忆犹深,历历在目,否则这些作用都不能成立。因此说,眼识缘色之时,形成之识剎那生灭不息,必有自证分来保存,记忆他。

  3、能量所量…

《依四分辨唯识(寂肇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