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唯识学中赖耶思想及其修学意义(释灵悦)▪P3

  ..续本文上一页活中便是身口意的善恶无记等行为,这些行为和心理活动不是过去就算了的,而是将它的习气势力遗留在阿赖耶识中,为阿赖耶识所执持,作为未来生起善恶业报的亲因缘,所以说阿赖耶识有持种不失之用。

  《成唯识论》卷二云:“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22〕意谓现行赖耶能持种不散失,故又叫一切种子识。假如离开能执持种子的第八识,诸余心、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甚至无为法,不是有间断就是没有它的实体,再不然就是坚凝而永恒,这与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的真理相违。如印度经部譬喻师主张色心能互持种子,其实不然,如果色心能互持种,那么一个无色界没而下生欲色界的有情,它原有色法早已断灭,又如何能再生色身?生此色身以何为种?又如从无想天或无心定出的有情,当他在无想天及无心定中时,心法已断灭,现在心法能生起,又是以什么为因而生起呢?如果说无种则成无因生的过失。所以说只有阿赖耶识能持一切诸法种子,除此任何一法无此“持种”功能。《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云 :“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23〕《摄大乘论·所知依分》云:“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24〕

  由经论可知,阿陀那识除了能执持种子令不散失外,还具有执持根身令不坏的微细作用。由此阿陀那识执持有色根身,有情才能活泼泼的无有失坏的生存下去,假如阿陀那识放弃执持的作用,生命也只不过是一具死尸。故论云:“执持根身无有失坏,尽寿随转。”有了活生生的生命,才能受用物质器界,而这一切都是由于阿陀那识执持,如《瑜伽师地论》云:

  略说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为增上缘故。〔25〕

  因而说:“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故”。阿赖耶识具有维持生命生存的微细作用,是种子﹑根身﹑器界的执受者。

  (三)前七转识的根本依止者

  任何识的生起都有各自依赖的缘,但唯识学中没有说及第八识的所依,因为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果报体,重点在被别人所依,虽然它也需要仗缘乃生,但其特色是作为宇宙人生展开的根本依止。

  关于前七识的所依,《成唯识论》卷四云:“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26〕这说明了前七转识均以第八识为依止。由于阿赖耶识中蕴藏着万法种子,所以此识能变似色等外界,有情根身以及前七转识的心识活动。《唯识三十论颂》云:“ 依止根本识,前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27〕

  护法论师说:阿赖耶识有现行赖耶和种子赖耶二种,种子赖耶是一切识生起的亲因缘,但种子也不能离开现行赖耶,否则就无处可保存。因为一切心识的生起都来自阿赖耶识储存的生命经验,由阿赖耶识去后来先的入胎受生形成生命体,心法和色法才能随之生起。一旦阿赖耶识离开色身,那么身根就由有情变成无情,前七识自然也就无法展开活动,所以说前七转识是以第八识为根本所依的。从种子赖耶说,种子赖耶是前七识生起的亲因缘依,也是一切法生起的亲因缘依;从现行赖耶识说,它是末那识生起的俱有依,所谓俱有即同时存在的重要依止。如前五识是以五根为俱有依,第六识是以末那识为俱有依,第七识则以第八识的现行赖耶为俱有依。

  综上可知,阿赖耶识是前七转识活动的根本依止,离开阿赖耶识,色心等法都无从生起。

  (四)生死流转的总报体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云:“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辗转和合增长广大……”〔28〕说明阿赖耶识就是六趣四生的总报体,有情受生在现实世间,入母胎的最初一念心,就是一切种子心识,也即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无始以来,无终以后一直存在,它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仅是有情名言、业种子寄托的处所,生死轮回的主体,故称为三界的总报体。在三界六道的生命流里头出头没,不知凡几,每当一期生命结束时,前七识的功能隐没不起现行,第八识最后离开身体,至此生命宣告结束。《杂宝藏经》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29〕说明了第八识离开生命体后,来往六道受生的差别相。如果有情在过去生修五戒十善,便具有往生天人善道的势力,此时阿赖耶识从死者眼睛出而往生天道;从心出就往生人道;如果过去生前造作五逆十恶业,便具有堕在其余四趣的势力,第八识最后从腹部出就是往生饿鬼道;从膝盖出就是往生旁生道;从脚底出就是往生地狱道。这些征兆完全是由众生业力成就的,阿赖耶识没有任何主宰的力量。当它受生时,离开有情的阿赖耶识成为中阴身,无明种子仍一念执著,蠢蠢欲动,由他过去业力的牵引,中有身在冥暗中遥见一片光明——淫光,与其父母缘者正在行淫。《大宝积经》云:

  难陀,云何中有得入母胎?若母腹净,中有现前见为欲事,无如上说众多过患,父母及子有相应业方入母胎。又彼中有欲入胎时,心即颠倒,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憎。于过去生所造诸业,而起妄想邪解心,生寒冷想,大风大雨及云雾想,或闻大众闹声,作此想已,堕业优劣,复起十种虚妄之相。云何为十?我今入宅,我欲登楼,我升台殿,我升床座,我入草庵,我入叶舍,我入草丛,我入林内,我入墙孔,我入篱间。难陀其时中有作此念已,即入母胎,应知受生名羯罗蓝,父精母血非是余物,由父母精血和合因缘,为识所缘依止而住。譬如依酪瓶钻人功,动转不已得有酥出,异此不生。当知父母不净精血羯罗蓝身亦复如是。〔30〕

  此中将阿赖耶识相续生命的情况说得淋漓尽致,但有情众生受生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尽说,业力感生不可思议,修学之人仅以此警之戒之!莫造恶业落入苦轮,以至受苦无穷。可见阿赖耶识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相续者,生命是由阿赖耶识中一念颠倒妄想与彼父精母卵和合而成的,是生死的主体。

  菩萨有情也有受生的情况,然而菩萨是为济度众生而流感受生的,与凡夫不同。《大集论》第三说:“已得究竟菩萨摩诃萨等,乘大悲愿力故生诸有中。”〔31〕可见菩萨是乘悲愿力而结生,受生时是明了的,虽受中有但不会起染污心,而凡夫是由业牵引而无知受生。《大乘集论》云:“若诸菩萨愿力受生者,命终等心当知一切一向是善。”〔32〕说明菩萨的受生是由前七转识已臻清净,由第八识而受生。同时也说明了不管凡圣,只要惑业未尽就要由阿赖耶识相续而往生十方,只是迷悟不同而已,因此说阿赖耶识是生死流转的总报体。

  (五)证得解脱涅槃的转依

  修学佛法所要达到的究竟目的就是证得清净涅槃。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修行证果是依何缘而得成就的呢?佛在《阿毗达摩大乘经》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33〕说明有为诸法所依的阿赖耶识不仅是有情生死流转的依处,更是还灭解脱的依托。当修行人在见修道中用功修行时,逐渐增强阿赖耶识中的净种,久而久之有漏种子不再现行,所作唯与阿赖耶识中的净种相应,以清净圣道为缘便获得了转依,成就解脱涅槃的事业。

  唯识学中转依有二义:一者转舍(舍有漏识);二者转得(得无漏识)。在第八识未清净前通称为阿赖耶识,是有情杂染状态的心识。彻底转舍有漏识后,称作无垢识,唯佛得之。未成正觉前,生命系统中有两种力量:一是有漏的,杂染的,烦恼、所知二障盈满,我法二执炽盛的种子力;二是无漏、清净,二障永断,我法二空的种子力。当有漏种子占据主导地位时,无漏种无法发生作用,只是寄存在第八识中。如果通过亲近善知识,不断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以极清净的无漏圣法熏习阿赖耶识。无漏圣智渐渐壮大,就能战胜阿赖耶识中有漏无明的杂染种子的瀑流。当以空观断除对我法的执著时,便能净尽烦恼所知二障,一念与大圆镜智相应,就转有漏的阿赖耶识为无漏清净的无垢识。这里转舍阿赖识名并不是转舍第八识体,因为第八识体非断非常,微细难知,无论众生、佛都不能舍,这种真理唯佛能知。

  既然修行已尽我法二执,二障永除,生死永断,就能在金刚道后刹那顷转识成智。同时无漏清净的无垢识现前洞悉十方,一如目睹掌中明珠清楚明了。故《八识规矩颂》云:“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刹土中。”〔34〕这里的大圆镜智,就是转有漏的第八识聚所得的根本智慧。有漏的第八识含藏着万有诸法的种子,缘境成熟便现起五根器界,作为染污种子、现行的依持,毕竟恒时现起一切境界。到了金刚后心,智光开发,所有有漏种永亡不存,第八阿赖耶识便成为无漏清净种子、现行的依持。持清净种子生圆净的现行,能现无量身土乃至平等性智,妙观察智等一切智都从此无垢识而出,如大圆镜能现万物,故称为大圆镜智。《庄严经论》云:“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智体光明鉴净无垢故,唯无漏德所依止故,一切身土此智能现故,余三智是此影故。”〔35〕由此可知,阿赖耶识是转有漏为无漏涅槃的所依,离此识体,再没有任何法具有此持种成就无上菩提涅槃可说。故《成唯识论》卷二云:

  二所转依,此复有二:一持种依,谓根本识,而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力所依,圣道转令舍染成净,余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二迷悟依,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

《浅谈唯识学中赖耶思想及其修学意义(释灵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