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12〕说明了阿赖耶识与众生身心是相依相存的。一方面阿赖耶识摄受根身;另一方面隐藏在根身中,识心与身同共安危,身体如果腐坏,心识就失去藏所,心识起了变化,根身也会受损,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摄持根身,根身就如同死尸。这又像人的身体强健,精神就活泼有劲,如果心情悲伤过度,身体就会日渐衰坏是同一个道理的。随着有情根身流转的去向,阿赖耶识也随之而流转。所以阿赖耶识还有摄受,藏隐,与根身同安危之义。
(二)阿陀那识
阿陀那是梵语,汉译为执持,是阿赖耶识的异名称。《成唯识论》卷三云:“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13〕意谓前七转识生起心识活动的时候,能熏习经验种子在阿陀那识中。此识又能执持这些经验种子,待未来因缘成熟时生起生命的自体。形成生命自体后,此识又能尽寿执持身心,不令失坏。众生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和认识,并能保持活力进行行住坐卧,闻思修等活动完全是阿陀那识执持的结果。如果没有阿陀那识的持种、执持根身的作用,有情则形同死尸,毫无知觉。《摄大乘论·所知依品》说: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14〕
由论证知,阿赖耶识又称为阿陀那识,它们是同义异名而已。
(三) 心
心是积集、集起之义。阿赖耶识能集积种子,集起现行,所以又叫做心。《慧沼最胜王经疏》卷三说:“诸识现行集起,名积集心,唯第八种子集起,名为积集最胜心”。就是说集起现行,八个识都能,但积集种子义,唯限于第八识。因为第八识是受熏的场所,所以能积集诸法种子。《摄大乘论·所知依分》也说:“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15〕
印顺导师解释说:能熏习的前七转识与本识俱生俱灭而熏成诸法种子时,阿赖耶识能为诸法种子积集的场所。也因诸法的熏习,赖耶因之而存在,所以叫做心。从这个意义说,心是不离阿赖耶识的,离开此识,就没有其他可以得名为心的。《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又云:“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16〕意谓阿赖耶能积集有漏无漏一切诸法种子,就像心是色声香味触等法熏习、积集、滋长而成熟一样。心的本身不是积集,也不是增长,但因见色闻声,产生贪瞋痴等烦恼并不断执取而积集增长,心也就随之积集增长,所以称阿赖耶为心。
(四) 所知依
所知,是指遍计、依他、圆成实的三性法。因为这三性是一切心法之所应知的,所以称为所知。阿赖耶识是三性所知诸法的所依,依义立名为所知依。唯识学是以知三性为主,这三性分类说就是真妄、空有和染净,也是大乘学人所应知的,所以世亲菩萨说: “所应可知即三自性。”就是开导修行人应该去体认,了知自性的染净﹑真妄﹑空有,如果能明白诸法皆是缘起不实,就能以空性般若智慧转化妄染为真净。
阿赖耶识是染净诸法的所依,与依他起的染净二分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依他起法上产生染著的遍计执,便会产生生死流转。如对治掉染污的计执种子,熏成清净的种子,就能转依他起染分而成圆成实性的清净涅槃。也可以说,如果行人通过修行转舍阿赖耶识中有漏的染污种子成为法界等流的清净种子,就能趣向佛果菩提,因为阿赖耶识是染净诸法的所依,所以称为所知依。
总之,学佛应以契入应知自性的真智为究竟。
(五) 种子识
《成唯识论》卷三云:“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17〕意谓阿赖耶识能普遍的任持有漏无漏一切种子,作为万法生起的亲因缘,所以叫做一切种子识。如《阿毗达摩大乘经》中说:“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18〕
总之,阿赖耶识能摄藏诸法种子,变现起宇宙万法,从能生的功能说赖耶识为种子识。
(六) 异熟识
异熟是引业所感得的有情总报的真异熟果报,又称为阿赖耶识。众生在生死中所感受的苦乐果报,是由此识去感受的,如果有情现生造作五戒十善,就会感生快乐的人天果报,如果现生造作五逆十恶,就会感生痛苦的三途果报。虽然因中所造有善恶的不同,但到受果报时,总报体是无覆无记的。所谓因是善恶,果唯无记的异类成熟,就是异熟识得名的原因。关于异熟识,只要有情未到佛地,都称作异熟识,因为无论凡圣,其所有的果报,都被或善或恶的无明所支配而感果报(除佛以外的凡圣皆有生死未了故),只有到了佛地。此识才舍异熟名成无漏清净识,如《八识规矩颂》云:“金刚道后异熟空。”阿赖耶识作为有情流转的果报体,如果通过修行断惑到达阿罗汉位或第八地的不退菩萨位就能彻底断除第七识对第八识见分的我执,而舍阿赖耶识名,不再招感三界生死之苦。从作为有情生死流转果报体来说,阿赖耶识又称为异熟识。
(七) 无垢识
无垢识或称为阿摩罗识,或称为奄摩罗识,是纯无漏净分的第八识,因为是最极清净,无漏无垢清净智的所依,所以称为无垢识。由于佛地以外的凡圣的第八识里面不但存有执持有漏种子的因素,而且还可受前七识现行的熏习,微细生死还没断尽,所以未得无垢善净与大圆镜智相应的第八识,只有最极圆满的如来地才堪称证得此无垢净识。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成唯识论》卷三云:“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19〕
综上所述,第八识的自体虽是一,但其意义名称是多种多样的,阿赖耶识名虽有多种,但主要有以上七种,都是依阿赖耶识的意义差别而立的。在《成唯识论枢要》卷下列举了十八种名;《了义灯》卷四列举十七种名称,然而皆不出这七种范围。无非在说明阿赖耶识就是前七转识活动的依体,能够持种,与众生根身同一安危,是染净种子存在的处所,流转还灭的根本,万法缘起的源头。无论色受想行识,还是地水火风的四大,都由此阿赖耶识而变起,所以说,认识阿赖耶识就能认识万法唯识。
三、 阿赖耶识在生命流中的作用
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作用,如警察有维护社会秩序之用;教师有教育学生,撒播知识文明之用;宗教有调和人们内心迷茫,导归安乐之用;阿赖耶识同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唯识中的阿赖耶识就是记忆的宝库,身心思想及器界的执持者,前七转识活动的依止,有情生命流转的相续者;更是证得涅槃解脱的归宿。
(一)记忆的宝库
什么是记忆?记忆就是提供认识的功能。有情生存在世间无论见到、听到、闻到、感受到的还是心理活动所呈现的,每天都在学习、积累。今天是如此学习,见闻觉知,明天也是如此造作积累,这样便为有情未来的认识提供了记忆的信息,由此而产生认识的能力,以及觉悟的可能。
记忆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重要的,要认识事物,必须保存事物相关知识的记忆;想与别人交流文化思想,必须记忆别人的名字、语言和经验;要学习一门技术学问,必须不断的研习、考查和记忆,才能产生深刻的认识;要修行佛法,必须记忆,才能由闻起思而后修……若无记忆,那么所做的一切都无从依靠,或成为永恒或有间断。但从见闻觉知到记忆的过程中,有情记忆的功能保存在哪里?见闻觉知后,能见闻的根识已经消失成过去,后来生起的根识已不是过去的根识,怎么能够记忆起前生及更久远以前的事情?也就是说前生身心已彻底消失,如何能在现世产生记忆呢?
依大乘唯识学说,世间一切有情各有一阿赖耶识,现时各人的阿赖耶识都相互交遍在整个宇宙中。所有的记忆、想象的功能就是保存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当因缘现前,遇缘便能生起记忆、观想、认识的作用。这是因为阿赖耶识能够执持无始以来生命的经验和万法种子的结果,故说此识是宇宙万法生起的根源。第八阿赖耶识与前七转识俱生俱灭,前七识对境生起见闻觉知的三性(善、恶、无记)活动,熏习种子在阿赖耶识中,为阿赖耶所摄藏,不会流失。当未来见闻觉知的所缘境现前时,便会生起见闻觉知乃到万法的现行,唯识学中称它为“赖耶缘起”。此赖耶缘起就是保存记忆的来源,《摄大乘论·所知依分》说:“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熏习能摄取持故,名持法者,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20〕此意谓一个广博多闻的学人,他修学过什么后都能牢记在心。由于多闻熏习的关系。经过耳听、眼见、心忆,从闻起思惟作意,依作意起实行,又与闻法作意俱生俱灭,到了第二念的心生起时,就带有前念所闻所思的记因而生。记因就是记忆的功能——种子赖耶,此多闻熏习来的诸法种子被阿赖耶识所执持,不忘不失,当他要记忆时,就随时能够知道此为何物。
由上可知,阿赖耶识就像心灵宝库一样,摄藏着生命中经历过的无量无边的经验和记忆(种子),当遇缘现前时,便生起记忆及认识的功能 。
(二)种子、根身、器界的执受者
《八识规矩颂》云:“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八识规矩颂直解》解释为:
此识所现境界之相,能与转识作增上缘,犹如猛风。此识一味无记恒时相续,故受前七转识之所熏习。持一切法之种子,持内根身,持外器界。若于死位,此识最后舍去;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虽非实我实法,而一期生死必以此为总报主也。〔21〕
说明了阿赖耶识能够受前七识的熏习,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去后来先地带领众生轮回三界。前七转识表现在有情现实生…
《浅谈唯识学中赖耶思想及其修学意义(释灵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