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唯识学中赖耶思想及其修学意义(释灵悦)

  浅谈唯识学中赖耶思想及其修学意义

  编辑:释灵悦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唯识学中有很多问题,看起来千头万绪,故有人称之为最繁琐的哲学。然而却有一个总枢纽即在阿赖耶识这个观念上,由于阿赖耶识在唯识学乃至整个佛法中都极其重要,所以本文主要通过论述阿赖耶识名义、缘起、功能及其修学中的意义来讨论阿赖耶识的思想精神。

  关键词语:阿赖耶识种子转依大圆镜智

  作者简介:释灵悦,闽南佛学院2009年本科毕业生。

  阿赖耶识,主要是为解决业果缘起相续的困扰而起的。因为除了有间断的六识外,假如没有一普遍恒常,一类相续无间断的心识,那谁能负起结生相续﹑根身执持,以及生死还灭的重任呢?《成唯识论》卷三阿赖耶识因果门中说: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一常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1〕

  这说明了第八阿赖耶识的识体是恒常的,从无始来,乃至成佛,相续不断,它能负起生命轮回的重任。所以一切有情皆有此第八阿赖耶识,此识是生命流转还灭的根本,是业果缘起的依据。《摄大乘论》引经也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2〕此意谓:众生无始以来熏习所成就的因体——种子,为阿赖耶识所摄持,于是能生一切有漏法,而感五趣的差别;如果将杂染法灭去,就可以证得清净的涅槃。

  由经论知:阿赖耶识是为说明万法生起的根源及流转还灭的一切法作依据而立名的,故《摄论》中立此识为所知依。也就是说,宇宙万有诸法,若染、若净、若精神、若物质……都要依阿赖耶识方能生起。它是诸法平等的所依,是生命的本质,一切业缘果报不离此阿赖耶识。

  第八识除了阿赖耶识名外,还有其他不同的名称,通常叫此识为阿赖耶识。由于阿赖耶识能储藏无量无边的诸法种子,保持有情活动的经验﹑记忆,能维持生命的存在,能联系生命往来于三界,又能依之而解脱杂染系缚,而获得清净涅槃的转依。故可说,了解了阿赖耶识便了解了一切法唯识。太虚大师在《阿陀那识论》中说:“唯识宗的特胜点即在第八识,明此阿赖耶识即自明一切法唯识。”〔3〕可见,阿赖耶识在有情生命中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修行人来说,认识阿赖耶识是必要的。如果认识万法不离阿赖耶识,就能轻松地破除虚妄遍计所执,由此更加明白业果轮回以及证得涅槃无我解脱的道理,要探索此理必先了解阿赖耶识。

  一、 阿赖耶识名称的来源

  大乘唯识学派建立有八个识,前六识是大小乘各派所共许。如小乘代表论的《俱舍论》就只说六识,不承认有七、八识。大乘唯识学则偏重于第八阿赖耶识和第七末那识,故立有心意识三教的教义。为何唯识学要偏重建立第八识呢?这跟调和无我与业果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佛住世数十年,为教化众生而说的法义,其主要特质就是无我而有业果圆融无碍的义理。中观学派则说缘起性空无二,唯识学则说唯识无境,真常唯心学则说空不空如来藏,这些都在说明有业果而无我圆融的义理。“诸法无我”是佛陀亲证的真理,佛陀宣扬出这个真理后,一扫当时印度各宗教神权的主张与实我的计执。但无我而有业果缘起的含义太微妙了,不为一般妄执深重的众生所理解,所以被认为无我与业果缘起是互相矛盾的。《成唯识论》卷一中记载了外道的问难说:“若无实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4〕此意谓:既然是无我,那么业果的支配者是谁呢?在佛世时,以佛的智慧开示问难者,是很容易让他们理解和信受的。佛灭度后,未成就大智的佛弟子对此无我而有业果缘起的道理虽能信解,但对于不明白的问者,却不能给予调和而圆满的回答,事实上这是学佛者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所以在小乘各部派中,出现了在圣教中寻找根据来解决这个佛教中根本问题的现象。如萨婆多部三世实有的“依蕴假我”;犊子部的“不可说我”;大众部的“根本识”;化地部的“穷生死蕴”;正量部的“果报识”;上座部的“有分识”等,都是为了解决无我而有业果的问题而提出。然而这些依据并不完善,反而产生了计执实有所得的过失,明显与无我有业果的教义相违背。

  佛灭后600年,印度龙树菩萨出世,针对当时小乘各派的实有计执论者进行造论破斥,揭示了其不合佛陀本怀的理由。并根据《大品般若经》造论倡导大乘毕竟空义,一扫当时小乘各派的实有执。于是大乘空宗大兴,但无智的人不明白菩萨说空本为破有之理,而严重落入空执中,拔无因果,导致断见的人多不胜举。

  佛灭后900年,无著菩萨出世,为救计空计有的偏执,而依《解深密经》、《大乘阿毗达摩经》等经教,倡导外境非有、内识非无的唯识中道义,以此建立业果流转的真异熟之理。小乘各派所说的根本识等多指第六意识或意根。在无著菩萨看来,这都不能作为建立业果无我的真依处。业果的真依处根据圣言量最多必须具足异熟果、不断、遍三界等三种条件,而小乘所说的业果依处的第六意识,显然不具备这三个条件。于是无著菩萨在经教中潜心研究,发现了阿赖耶识的意义,并在小乘共许的《增一阿含经》中找到了依据 :

  如彼增一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稀有正法出现世间。〔5〕

  指出原本阿赖耶是无我的,因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为我,所以流转生死。要断生死,须听闻正法,住求解心,法随法行,才能断除对阿赖耶的妄执而获得解脱。同时,也暗示了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本就是执阿赖耶识为我,这种理论很合乎佛说有情流转生死“行支为缘有识支”的义理。于是无著菩萨确定佛陀的本怀不是指第六意及意根,而是第六意外的另一个识——阿赖耶识。之后,他又在大乘经教里找到了与阿赖耶识同义异名的心、阿陀那﹑种子识﹑异熟识、无垢识等为据。如《摄大乘论》引《阿毗达摩经》中偈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6〕又颂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7〕又引《解深密经》偈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8〕又云:“如世尊说,心意识三。”另外引《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果,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9〕

  无著依这些圣教加以推论,便成立了阿赖耶识决定是有的,即有情流转和还灭所决定的是阿赖耶识。这个异熟主体的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似的非常非断,微细难知,凡愚众生不能觉知此理。执为常断,故有造业感果的生死流转。若能了知这微细难知的非常非断,缘起无实无我之理,便能破除对阿赖耶中我法种子的执著,由此证得二空无我的圆成实性,最终圆满解脱。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这种功能就会产生世出世间染净因果不能成就的过失,详如《摄大乘论》中所说。

  由上可知,阿赖耶识的缘起圆融解决了业果无我的问题,这种论证在唯识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所谓唯识,也可说是一切法是由阿赖耶识变现而来的,故唯识学以“赖耶缘起”作为唯识学区别于其他宗派的标志,因此依唯识起修的学人不可不知何为阿赖耶识。

  二、何谓阿赖耶识

  关于阿赖耶识,它的行相是微细难知的,故佛在小乘经论中只密意说为四阿赖耶,在大乘经教中则广说阿赖耶识。有的虽不叫阿赖耶识,但其性质和功能完全符合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大乘唯识学认为,世间诸法之所以现起并存在,其最终根源就在于第八识。从凡夫修到佛地,第八识自体不变,它的自体虽是不变,但其功能,面貌却是多种多样的,故《成唯识论》卷三中说: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即心、阿陀那识、所知依、阿赖耶识、异熟识、种子识、无垢识。其中凡圣一切阶位皆可称作心、阿陀那识、所知依、种子识;凡夫、有学圣人则称作阿赖耶识;二乘、菩萨位仅称作异熟识;如来地唯称作无垢识。这些名称都是根据第八识不同意义所安立,其识体是历凡圣都无改变,如如不动的,其用则有种种不同,现将其名义解释如下:

  (一)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梵语,玄奘大师义译作藏,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又叫做藏识。《成唯识论》卷二云:“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义故,谓与杂染义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10〕简言之,阿赖耶识能持无量诸法种子为能藏;又是前七转识现行法熏习的处所,故名所藏;阿赖耶识一类相续,似常似断,恒被第七染污末那执著为自内我,生起我慢、我爱、我见、我痴的烦恼,因而第八赖耶亦相应摄藏此我执,所以称为执藏。济群法师《唯识三十论解析》一文中说:“阿赖耶识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收藏无尽的生命经验(能藏);二为现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提供信息(所藏)。”〔11〕这可说是能藏所藏义的最好解析。

  除此之外,阿赖耶识还担任着生命延续的载体之用。在无尽的生命洪流中,有情的第七识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犹如金银珍宝的库藏,为那所有者牢牢地执守一样,一时一刻也不放松。第六意识由此执著意作为依止,起惑造业,由业牵引有情轮回生死无有尽期。假如第七识彻底不执第八识见分为我,生起平等大悲的智慧,阿赖耶识就不再称为阿赖耶,然而这只有八地不退菩萨及阿罗汉才能证得,故《三十唯识颂》云:“阿罗汉位舍。”从这个意义上说阿赖耶识具有执藏义。

  《解深密经》所释阿赖耶之名与上稍有不同。经云…

《浅谈唯识学中赖耶思想及其修学意义(释灵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