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唯識學中賴耶思想及其修學意義(釋靈悅)

  淺談唯識學中賴耶思想及其修學意義

  編輯:釋靈悅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唯識學中有很多問題,看起來千頭萬緒,故有人稱之爲最繁瑣的哲學。然而卻有一個總樞紐即在阿賴耶識這個觀念上,由于阿賴耶識在唯識學乃至整個佛法中都極其重要,所以本文主要通過論述阿賴耶識名義、緣起、功能及其修學中的意義來討論阿賴耶識的思想精神。

  關鍵詞語:阿賴耶識種子轉依大圓鏡智

  作者簡介:釋靈悅,閩南佛學院2009年本科畢業生。

  阿賴耶識,主要是爲解決業果緣起相續的困擾而起的。因爲除了有間斷的六識外,假如沒有一普遍恒常,一類相續無間斷的心識,那誰能負起結生相續﹑根身執持,以及生死還滅的重任呢?《成唯識論》卷叁阿賴耶識因果門中說:

  阿賴耶識爲斷爲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一常故,可爲轉識熏成種故。〔1〕

  這說明了第八阿賴耶識的識體是恒常的,從無始來,乃至成佛,相續不斷,它能負起生命輪回的重任。所以一切有情皆有此第八阿賴耶識,此識是生命流轉還滅的根本,是業果緣起的依據。《攝大乘論》引經也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2〕此意謂:衆生無始以來熏習所成就的因體——種子,爲阿賴耶識所攝持,于是能生一切有漏法,而感五趣的差別;如果將雜染法滅去,就可以證得清淨的涅槃。

  由經論知:阿賴耶識是爲說明萬法生起的根源及流轉還滅的一切法作依據而立名的,故《攝論》中立此識爲所知依。也就是說,宇宙萬有諸法,若染、若淨、若精神、若物質……都要依阿賴耶識方能生起。它是諸法平等的所依,是生命的本質,一切業緣果報不離此阿賴耶識。

  第八識除了阿賴耶識名外,還有其他不同的名稱,通常叫此識爲阿賴耶識。由于阿賴耶識能儲藏無量無邊的諸法種子,保持有情活動的經驗﹑記憶,能維持生命的存在,能聯系生命往來于叁界,又能依之而解脫雜染系縛,而獲得清淨涅槃的轉依。故可說,了解了阿賴耶識便了解了一切法唯識。太虛大師在《阿陀那識論》中說:“唯識宗的特勝點即在第八識,明此阿賴耶識即自明一切法唯識。”〔3〕可見,阿賴耶識在有情生命中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于修行人來說,認識阿賴耶識是必要的。如果認識萬法不離阿賴耶識,就能輕松地破除虛妄遍計所執,由此更加明白業果輪回以及證得涅槃無我解脫的道理,要探索此理必先了解阿賴耶識。

  一、 阿賴耶識名稱的來源

  大乘唯識學派建立有八個識,前六識是大小乘各派所共許。如小乘代表論的《俱舍論》就只說六識,不承認有七、八識。大乘唯識學則偏重于第八阿賴耶識和第七末那識,故立有心意識叁教的教義。爲何唯識學要偏重建立第八識呢?這跟調和無我與業果的問題有很大的關系。

  佛住世數十年,爲教化衆生而說的法義,其主要特質就是無我而有業果圓融無礙的義理。中觀學派則說緣起性空無二,唯識學則說唯識無境,真常唯心學則說空不空如來藏,這些都在說明有業果而無我圓融的義理。“諸法無我”是佛陀親證的真理,佛陀宣揚出這個真理後,一掃當時印度各宗教神權的主張與實我的計執。但無我而有業果緣起的含義太微妙了,不爲一般妄執深重的衆生所理解,所以被認爲無我與業果緣起是互相矛盾的。《成唯識論》卷一中記載了外道的問難說:“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4〕此意謂:既然是無我,那麼業果的支配者是誰呢?在佛世時,以佛的智慧開示問難者,是很容易讓他們理解和信受的。佛滅度後,未成就大智的佛弟子對此無我而有業果緣起的道理雖能信解,但對于不明白的問者,卻不能給予調和而圓滿的回答,事實上這是學佛者必須去面對和解決的。所以在小乘各部派中,出現了在聖教中尋找根據來解決這個佛教中根本問題的現象。如薩婆多部叁世實有的“依蘊假我”;犢子部的“不可說我”;大衆部的“根本識”;化地部的“窮生死蘊”;正量部的“果報識”;上座部的“有分識”等,都是爲了解決無我而有業果的問題而提出。然而這些依據並不完善,反而産生了計執實有所得的過失,明顯與無我有業果的教義相違背。

  佛滅後600年,印度龍樹菩薩出世,針對當時小乘各派的實有計執論者進行造論破斥,揭示了其不合佛陀本懷的理由。並根據《大品般若經》造論倡導大乘畢竟空義,一掃當時小乘各派的實有執。于是大乘空宗大興,但無智的人不明白菩薩說空本爲破有之理,而嚴重落入空執中,拔無因果,導致斷見的人多不勝舉。

  佛滅後900年,無著菩薩出世,爲救計空計有的偏執,而依《解深密經》、《大乘阿毗達摩經》等經教,倡導外境非有、內識非無的唯識中道義,以此建立業果流轉的真異熟之理。小乘各派所說的根本識等多指第六意識或意根。在無著菩薩看來,這都不能作爲建立業果無我的真依處。業果的真依處根據聖言量最多必須具足異熟果、不斷、遍叁界等叁種條件,而小乘所說的業果依處的第六意識,顯然不具備這叁個條件。于是無著菩薩在經教中潛心研究,發現了阿賴耶識的意義,並在小乘共許的《增一阿含經》中找到了依據 :

  如彼增一阿笈摩說,世間衆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爲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稀有正法出現世間。〔5〕

  指出原本阿賴耶是無我的,因衆生愛樂欣喜阿賴耶爲我,所以流轉生死。要斷生死,須聽聞正法,住求解心,法隨法行,才能斷除對阿賴耶的妄執而獲得解脫。同時,也暗示了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就是執阿賴耶識爲我,這種理論很合乎佛說有情流轉生死“行支爲緣有識支”的義理。于是無著菩薩確定佛陀的本懷不是指第六意及意根,而是第六意外的另一個識——阿賴耶識。之後,他又在大乘經教裏找到了與阿賴耶識同義異名的心、阿陀那﹑種子識﹑異熟識、無垢識等爲據。如《攝大乘論》引《阿毗達摩經》中偈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6〕又頌雲:“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7〕又引《解深密經》偈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8〕又雲:“如世尊說,心意識叁。”另外引《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雲:“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果,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9〕

  無著依這些聖教加以推論,便成立了阿賴耶識決定是有的,即有情流轉和還滅所決定的是阿賴耶識。這個異熟主體的阿賴耶識恒轉如瀑流似的非常非斷,微細難知,凡愚衆生不能覺知此理。執爲常斷,故有造業感果的生死流轉。若能了知這微細難知的非常非斷,緣起無實無我之理,便能破除對阿賴耶中我法種子的執著,由此證得二空無我的圓成實性,最終圓滿解脫。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這種功能就會産生世出世間染淨因果不能成就的過失,詳如《攝大乘論》中所說。

  由上可知,阿賴耶識的緣起圓融解決了業果無我的問題,這種論證在唯識學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所謂唯識,也可說是一切法是由阿賴耶識變現而來的,故唯識學以“賴耶緣起”作爲唯識學區別于其他宗派的標志,因此依唯識起修的學人不可不知何爲阿賴耶識。

  二、何謂阿賴耶識

  關于阿賴耶識,它的行相是微細難知的,故佛在小乘經論中只密意說爲四阿賴耶,在大乘經教中則廣說阿賴耶識。有的雖不叫阿賴耶識,但其性質和功能完全符合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大乘唯識學認爲,世間諸法之所以現起並存在,其最終根源就在于第八識。從凡夫修到佛地,第八識自體不變,它的自體雖是不變,但其功能,面貌卻是多種多樣的,故《成唯識論》卷叁中說: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即心、阿陀那識、所知依、阿賴耶識、異熟識、種子識、無垢識。其中凡聖一切階位皆可稱作心、阿陀那識、所知依、種子識;凡夫、有學聖人則稱作阿賴耶識;二乘、菩薩位僅稱作異熟識;如來地唯稱作無垢識。這些名稱都是根據第八識不同意義所安立,其識體是曆凡聖都無改變,如如不動的,其用則有種種不同,現將其名義解釋如下:

  (一)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梵語,玄奘大師義譯作藏,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義,又叫做藏識。《成唯識論》卷二雲:“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賴耶,此識具有能藏,所藏義故,謂與雜染義故,有情執爲自內我故。”〔10〕簡言之,阿賴耶識能持無量諸法種子爲能藏;又是前七轉識現行法熏習的處所,故名所藏;阿賴耶識一類相續,似常似斷,恒被第七染汙末那執著爲自內我,生起我慢、我愛、我見、我癡的煩惱,因而第八賴耶亦相應攝藏此我執,所以稱爲執藏。濟群法師《唯識叁十論解析》一文中說:“阿賴耶識的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收藏無盡的生命經驗(能藏);二爲現前的心理活動和行爲提供信息(所藏)。”〔11〕這可說是能藏所藏義的最好解析。

  除此之外,阿賴耶識還擔任著生命延續的載體之用。在無盡的生命洪流中,有情的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爲我。猶如金銀珍寶的庫藏,爲那所有者牢牢地執守一樣,一時一刻也不放松。第六意識由此執著意作爲依止,起惑造業,由業牽引有情輪回生死無有盡期。假如第七識徹底不執第八識見分爲我,生起平等大悲的智慧,阿賴耶識就不再稱爲阿賴耶,然而這只有八地不退菩薩及阿羅漢才能證得,故《叁十唯識頌》雲:“阿羅漢位舍。”從這個意義上說阿賴耶識具有執藏義。

  《解深密經》所釋阿賴耶之名與上稍有不同。經雲…

《淺談唯識學中賴耶思想及其修學意義(釋靈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