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12〕說明了阿賴耶識與衆生身心是相依相存的。一方面阿賴耶識攝受根身;另一方面隱藏在根身中,識心與身同共安危,身體如果腐壞,心識就失去藏所,心識起了變化,根身也會受損,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攝持根身,根身就如同死屍。這又像人的身體強健,精神就活潑有勁,如果心情悲傷過度,身體就會日漸衰壞是同一個道理的。隨著有情根身流轉的去向,阿賴耶識也隨之而流轉。所以阿賴耶識還有攝受,藏隱,與根身同安危之義。
(二)阿陀那識
阿陀那是梵語,漢譯爲執持,是阿賴耶識的異名稱。《成唯識論》卷叁雲:“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13〕意謂前七轉識生起心識活動的時候,能熏習經驗種子在阿陀那識中。此識又能執持這些經驗種子,待未來因緣成熟時生起生命的自體。形成生命自體後,此識又能盡壽執持身心,不令失壞。衆生能産生各種各樣的感受和認識,並能保持活力進行行住坐臥,聞思修等活動完全是阿陀那識執持的結果。如果沒有阿陀那識的持種、執持根身的作用,有情則形同死屍,毫無知覺。《攝大乘論·所知依品》說:
何緣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又于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14〕
由論證知,阿賴耶識又稱爲阿陀那識,它們是同義異名而已。
(叁) 心
心是積集、集起之義。阿賴耶識能集積種子,集起現行,所以又叫做心。《慧沼最勝王經疏》卷叁說:“諸識現行集起,名積集心,唯第八種子集起,名爲積集最勝心”。就是說集起現行,八個識都能,但積集種子義,唯限于第八識。因爲第八識是受熏的場所,所以能積集諸法種子。《攝大乘論·所知依分》也說:“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15〕
印順導師解釋說:能熏習的前七轉識與本識俱生俱滅而熏成諸法種子時,阿賴耶識能爲諸法種子積集的場所。也因諸法的熏習,賴耶因之而存在,所以叫做心。從這個意義說,心是不離阿賴耶識的,離開此識,就沒有其他可以得名爲心的。《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又雲:“亦名爲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16〕意謂阿賴耶能積集有漏無漏一切諸法種子,就像心是色聲香味觸等法熏習、積集、滋長而成熟一樣。心的本身不是積集,也不是增長,但因見色聞聲,産生貪瞋癡等煩惱並不斷執取而積集增長,心也就隨之積集增長,所以稱阿賴耶爲心。
(四) 所知依
所知,是指遍計、依他、圓成實的叁性法。因爲這叁性是一切心法之所應知的,所以稱爲所知。阿賴耶識是叁性所知諸法的所依,依義立名爲所知依。唯識學是以知叁性爲主,這叁性分類說就是真妄、空有和染淨,也是大乘學人所應知的,所以世親菩薩說: “所應可知即叁自性。”就是開導修行人應該去體認,了知自性的染淨﹑真妄﹑空有,如果能明白諸法皆是緣起不實,就能以空性般若智慧轉化妄染爲真淨。
阿賴耶識是染淨諸法的所依,與依他起的染淨二分有異曲同工之處,在依他起法上産生染著的遍計執,便會産生生死流轉。如對治掉染汙的計執種子,熏成清淨的種子,就能轉依他起染分而成圓成實性的清淨涅槃。也可以說,如果行人通過修行轉舍阿賴耶識中有漏的染汙種子成爲法界等流的清淨種子,就能趣向佛果菩提,因爲阿賴耶識是染淨諸法的所依,所以稱爲所知依。
總之,學佛應以契入應知自性的真智爲究竟。
(五) 種子識
《成唯識論》卷叁雲:“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17〕意謂阿賴耶識能普遍的任持有漏無漏一切種子,作爲萬法生起的親因緣,所以叫做一切種子識。如《阿毗達摩大乘經》中說:“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18〕
總之,阿賴耶識能攝藏諸法種子,變現起宇宙萬法,從能生的功能說賴耶識爲種子識。
(六) 異熟識
異熟是引業所感得的有情總報的真異熟果報,又稱爲阿賴耶識。衆生在生死中所感受的苦樂果報,是由此識去感受的,如果有情現生造作五戒十善,就會感生快樂的人天果報,如果現生造作五逆十惡,就會感生痛苦的叁途果報。雖然因中所造有善惡的不同,但到受果報時,總報體是無覆無記的。所謂因是善惡,果唯無記的異類成熟,就是異熟識得名的原因。關于異熟識,只要有情未到佛地,都稱作異熟識,因爲無論凡聖,其所有的果報,都被或善或惡的無明所支配而感果報(除佛以外的凡聖皆有生死未了故),只有到了佛地。此識才舍異熟名成無漏清淨識,如《八識規矩頌》雲:“金剛道後異熟空。”阿賴耶識作爲有情流轉的果報體,如果通過修行斷惑到達阿羅漢位或第八地的不退菩薩位就能徹底斷除第七識對第八識見分的我執,而舍阿賴耶識名,不再招感叁界生死之苦。從作爲有情生死流轉果報體來說,阿賴耶識又稱爲異熟識。
(七) 無垢識
無垢識或稱爲阿摩羅識,或稱爲奄摩羅識,是純無漏淨分的第八識,因爲是最極清淨,無漏無垢清淨智的所依,所以稱爲無垢識。由于佛地以外的凡聖的第八識裏面不但存有執持有漏種子的因素,而且還可受前七識現行的熏習,微細生死還沒斷盡,所以未得無垢善淨與大圓鏡智相應的第八識,只有最極圓滿的如來地才堪稱證得此無垢淨識。如契經說:“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成唯識論》卷叁雲:“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19〕
綜上所述,第八識的自體雖是一,但其意義名稱是多種多樣的,阿賴耶識名雖有多種,但主要有以上七種,都是依阿賴耶識的意義差別而立的。在《成唯識論樞要》卷下列舉了十八種名;《了義燈》卷四列舉十七種名稱,然而皆不出這七種範圍。無非在說明阿賴耶識就是前七轉識活動的依體,能夠持種,與衆生根身同一安危,是染淨種子存在的處所,流轉還滅的根本,萬法緣起的源頭。無論色受想行識,還是地水火風的四大,都由此阿賴耶識而變起,所以說,認識阿賴耶識就能認識萬法唯識。
叁、 阿賴耶識在生命流中的作用
世間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作用,如警察有維護社會秩序之用;教師有教育學生,撒播知識文明之用;宗教有調和人們內心迷茫,導歸安樂之用;阿賴耶識同樣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唯識中的阿賴耶識就是記憶的寶庫,身心思想及器界的執持者,前七轉識活動的依止,有情生命流轉的相續者;更是證得涅槃解脫的歸宿。
(一)記憶的寶庫
什麼是記憶?記憶就是提供認識的功能。有情生存在世間無論見到、聽到、聞到、感受到的還是心理活動所呈現的,每天都在學習、積累。今天是如此學習,見聞覺知,明天也是如此造作積累,這樣便爲有情未來的認識提供了記憶的信息,由此而産生認識的能力,以及覺悟的可能。
記憶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重要的,要認識事物,必須保存事物相關知識的記憶;想與別人交流文化思想,必須記憶別人的名字、語言和經驗;要學習一門技術學問,必須不斷的研習、考查和記憶,才能産生深刻的認識;要修行佛法,必須記憶,才能由聞起思而後修……若無記憶,那麼所做的一切都無從依靠,或成爲永恒或有間斷。但從見聞覺知到記憶的過程中,有情記憶的功能保存在哪裏?見聞覺知後,能見聞的根識已經消失成過去,後來生起的根識已不是過去的根識,怎麼能夠記憶起前生及更久遠以前的事情?也就是說前生身心已徹底消失,如何能在現世産生記憶呢?
依大乘唯識學說,世間一切有情各有一阿賴耶識,現時各人的阿賴耶識都相互交遍在整個宇宙中。所有的記憶、想象的功能就是保存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當因緣現前,遇緣便能生起記憶、觀想、認識的作用。這是因爲阿賴耶識能夠執持無始以來生命的經驗和萬法種子的結果,故說此識是宇宙萬法生起的根源。第八阿賴耶識與前七轉識俱生俱滅,前七識對境生起見聞覺知的叁性(善、惡、無記)活動,熏習種子在阿賴耶識中,爲阿賴耶所攝藏,不會流失。當未來見聞覺知的所緣境現前時,便會生起見聞覺知乃到萬法的現行,唯識學中稱它爲“賴耶緣起”。此賴耶緣起就是保存記憶的來源,《攝大乘論·所知依分》說:“或多聞者多聞熏習,依聞作意俱生俱滅,此心帶彼記因而生,由此熏習能攝取持故,名持法者,阿賴耶識熏習道理。當知亦爾。”〔20〕此意謂一個廣博多聞的學人,他修學過什麼後都能牢記在心。由于多聞熏習的關系。經過耳聽、眼見、心憶,從聞起思惟作意,依作意起實行,又與聞法作意俱生俱滅,到了第二念的心生起時,就帶有前念所聞所思的記因而生。記因就是記憶的功能——種子賴耶,此多聞熏習來的諸法種子被阿賴耶識所執持,不忘不失,當他要記憶時,就隨時能夠知道此爲何物。
由上可知,阿賴耶識就像心靈寶庫一樣,攝藏著生命中經曆過的無量無邊的經驗和記憶(種子),當遇緣現前時,便生起記憶及認識的功能 。
(二)種子、根身、器界的執受者
《八識規矩頌》雲:“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翁”。《八識規矩頌直解》解釋爲:
此識所現境界之相,能與轉識作增上緣,猶如猛風。此識一味無記恒時相續,故受前七轉識之所熏習。持一切法之種子,持內根身,持外器界。若于死位,此識最後舍去;若于生位,此識最先來執。雖非實我實法,而一期生死必以此爲總報主也。〔21〕
說明了阿賴耶識能夠受前七識的熏習,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去後來先地帶領衆生輪回叁界。前七轉識表現在有情現實生…
《淺談唯識學中賴耶思想及其修學意義(釋靈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