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唯識學中賴耶思想及其修學意義(釋靈悅)▪P3

  ..續本文上一頁活中便是身口意的善惡無記等行爲,這些行爲和心理活動不是過去就算了的,而是將它的習氣勢力遺留在阿賴耶識中,爲阿賴耶識所執持,作爲未來生起善惡業報的親因緣,所以說阿賴耶識有持種不失之用。

  《成唯識論》卷二雲:“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余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22〕意謂現行賴耶能持種不散失,故又叫一切種子識。假如離開能執持種子的第八識,諸余心、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甚至無爲法,不是有間斷就是沒有它的實體,再不然就是堅凝而永恒,這與諸法無我,諸行無常的真理相違。如印度經部譬喻師主張色心能互持種子,其實不然,如果色心能互持種,那麼一個無色界沒而下生欲色界的有情,它原有色法早已斷滅,又如何能再生色身?生此色身以何爲種?又如從無想天或無心定出的有情,當他在無想天及無心定中時,心法已斷滅,現在心法能生起,又是以什麼爲因而生起呢?如果說無種則成無因生的過失。所以說只有阿賴耶識能持一切諸法種子,除此任何一法無此“持種”功能。《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雲 :“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故。”〔23〕《攝大乘論·所知依分》雲:“何緣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24〕

  由經論可知,阿陀那識除了能執持種子令不散失外,還具有執持根身令不壞的微細作用。由此阿陀那識執持有色根身,有情才能活潑潑的無有失壞的生存下去,假如阿陀那識放棄執持的作用,生命也只不過是一具死屍。故論雲:“執持根身無有失壞,盡壽隨轉。”有了活生生的生命,才能受用物質器界,而這一切都是由于阿陀那識執持,如《瑜伽師地論》雲:

  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識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能生諸根,根所依處及轉識等故,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間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爲增上緣故。〔25〕

  因而說:“若無此識,彼能執受,不應有故”。阿賴耶識具有維持生命生存的微細作用,是種子﹑根身﹑器界的執受者。

  (叁)前七轉識的根本依止者

  任何識的生起都有各自依賴的緣,但唯識學中沒有說及第八識的所依,因爲阿賴耶識是生命的果報體,重點在被別人所依,雖然它也需要仗緣乃生,但其特色是作爲宇宙人生展開的根本依止。

  關于前七識的所依,《成唯識論》卷四雲:“阿賴耶爲依,故有末那轉,依止心及意,余轉識得生。”〔26〕這說明了前七轉識均以第八識爲依止。由于阿賴耶識中蘊藏著萬法種子,所以此識能變似色等外界,有情根身以及前七轉識的心識活動。《唯識叁十論頌》雲:“ 依止根本識,前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27〕

  護法論師說:阿賴耶識有現行賴耶和種子賴耶二種,種子賴耶是一切識生起的親因緣,但種子也不能離開現行賴耶,否則就無處可保存。因爲一切心識的生起都來自阿賴耶識儲存的生命經驗,由阿賴耶識去後來先的入胎受生形成生命體,心法和色法才能隨之生起。一旦阿賴耶識離開色身,那麼身根就由有情變成無情,前七識自然也就無法展開活動,所以說前七轉識是以第八識爲根本所依的。從種子賴耶說,種子賴耶是前七識生起的親因緣依,也是一切法生起的親因緣依;從現行賴耶識說,它是末那識生起的俱有依,所謂俱有即同時存在的重要依止。如前五識是以五根爲俱有依,第六識是以末那識爲俱有依,第七識則以第八識的現行賴耶爲俱有依。

  綜上可知,阿賴耶識是前七轉識活動的根本依止,離開阿賴耶識,色心等法都無從生起。

  (四)生死流轉的總報體

  《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雲:“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衆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輾轉和合增長廣大……”〔28〕說明阿賴耶識就是六趣四生的總報體,有情受生在現實世間,入母胎的最初一念心,就是一切種子心識,也即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無始以來,無終以後一直存在,它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僅是有情名言、業種子寄托的處所,生死輪回的主體,故稱爲叁界的總報體。在叁界六道的生命流裏頭出頭沒,不知凡幾,每當一期生命結束時,前七識的功能隱沒不起現行,第八識最後離開身體,至此生命宣告結束。《雜寶藏經》雲:“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29〕說明了第八識離開生命體後,來往六道受生的差別相。如果有情在過去生修五戒十善,便具有往生天人善道的勢力,此時阿賴耶識從死者眼睛出而往生天道;從心出就往生人道;如果過去生前造作五逆十惡業,便具有墮在其余四趣的勢力,第八識最後從腹部出就是往生餓鬼道;從膝蓋出就是往生旁生道;從腳底出就是往生地獄道。這些征兆完全是由衆生業力成就的,阿賴耶識沒有任何主宰的力量。當它受生時,離開有情的阿賴耶識成爲中陰身,無明種子仍一念執著,蠢蠢欲動,由他過去業力的牽引,中有身在冥暗中遙見一片光明——淫光,與其父母緣者正在行淫。《大寶積經》雲:

  難陀,雲何中有得入母胎?若母腹淨,中有現前見爲欲事,無如上說衆多過患,父母及子有相應業方入母胎。又彼中有欲入胎時,心即顛倒,若是男者于母生愛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愛于母生憎。于過去生所造諸業,而起妄想邪解心,生寒冷想,大風大雨及雲霧想,或聞大衆鬧聲,作此想已,墮業優劣,複起十種虛妄之相。雲何爲十?我今入宅,我欲登樓,我升臺殿,我升床座,我入草庵,我入葉舍,我入草叢,我入林內,我入牆孔,我入籬間。難陀其時中有作此念已,即入母胎,應知受生名羯羅藍,父精母血非是余物,由父母精血和合因緣,爲識所緣依止而住。譬如依酪瓶鑽人功,動轉不已得有酥出,異此不生。當知父母不淨精血羯羅藍身亦複如是。〔30〕

  此中將阿賴耶識相續生命的情況說得淋漓盡致,但有情衆生受生情況千差萬別,不可盡說,業力感生不可思議,修學之人僅以此警之戒之!莫造惡業落入苦輪,以至受苦無窮。可見阿賴耶識就是有情生死流轉的相續者,生命是由阿賴耶識中一念顛倒妄想與彼父精母卵和合而成的,是生死的主體。

  菩薩有情也有受生的情況,然而菩薩是爲濟度衆生而流感受生的,與凡夫不同。《大集論》第叁說:“已得究竟菩薩摩诃薩等,乘大悲願力故生諸有中。”〔31〕可見菩薩是乘悲願力而結生,受生時是明了的,雖受中有但不會起染汙心,而凡夫是由業牽引而無知受生。《大乘集論》雲:“若諸菩薩願力受生者,命終等心當知一切一向是善。”〔32〕說明菩薩的受生是由前七轉識已臻清淨,由第八識而受生。同時也說明了不管凡聖,只要惑業未盡就要由阿賴耶識相續而往生十方,只是迷悟不同而已,因此說阿賴耶識是生死流轉的總報體。

  (五)證得解脫涅槃的轉依

  修學佛法所要達到的究竟目的就是證得清淨涅槃。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修行證果是依何緣而得成就的呢?佛在《阿毗達摩大乘經》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33〕說明有爲諸法所依的阿賴耶識不僅是有情生死流轉的依處,更是還滅解脫的依托。當修行人在見修道中用功修行時,逐漸增強阿賴耶識中的淨種,久而久之有漏種子不再現行,所作唯與阿賴耶識中的淨種相應,以清淨聖道爲緣便獲得了轉依,成就解脫涅槃的事業。

  唯識學中轉依有二義:一者轉舍(舍有漏識);二者轉得(得無漏識)。在第八識未清淨前通稱爲阿賴耶識,是有情雜染狀態的心識。徹底轉舍有漏識後,稱作無垢識,唯佛得之。未成正覺前,生命系統中有兩種力量:一是有漏的,雜染的,煩惱、所知二障盈滿,我法二執熾盛的種子力;二是無漏、清淨,二障永斷,我法二空的種子力。當有漏種子占據主導地位時,無漏種無法發生作用,只是寄存在第八識中。如果通過親近善知識,不斷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以極清淨的無漏聖法熏習阿賴耶識。無漏聖智漸漸壯大,就能戰勝阿賴耶識中有漏無明的雜染種子的瀑流。當以空觀斷除對我法的執著時,便能淨盡煩惱所知二障,一念與大圓鏡智相應,就轉有漏的阿賴耶識爲無漏清淨的無垢識。這裏轉舍阿賴識名並不是轉舍第八識體,因爲第八識體非斷非常,微細難知,無論衆生、佛都不能舍,這種真理唯佛能知。

  既然修行已盡我法二執,二障永除,生死永斷,就能在金剛道後刹那頃轉識成智。同時無漏清淨的無垢識現前洞悉十方,一如目睹掌中明珠清楚明了。故《八識規矩頌》雲:“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刹土中。”〔34〕這裏的大圓鏡智,就是轉有漏的第八識聚所得的根本智慧。有漏的第八識含藏著萬有諸法的種子,緣境成熟便現起五根器界,作爲染汙種子、現行的依持,畢竟恒時現起一切境界。到了金剛後心,智光開發,所有有漏種永亡不存,第八阿賴耶識便成爲無漏清淨種子、現行的依持。持清淨種子生圓淨的現行,能現無量身土乃至平等性智,妙觀察智等一切智都從此無垢識而出,如大圓鏡能現萬物,故稱爲大圓鏡智。《莊嚴經論》雲:“大圓鏡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智體光明鑒淨無垢故,唯無漏德所依止故,一切身土此智能現故,余叁智是此影故。”〔35〕由此可知,阿賴耶識是轉有漏爲無漏涅槃的所依,離此識體,再沒有任何法具有此持種成就無上菩提涅槃可說。故《成唯識論》卷二雲:

  二所轉依,此複有二:一持種依,謂根本識,而此能持染淨法種與染淨法俱力所依,聖道轉令舍染成淨,余依他起性雖亦是依而不能持種故此不說;二迷悟依,謂真如。由此能作迷悟…

《淺談唯識學中賴耶思想及其修學意義(釋靈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