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唯识学中赖耶思想及其修学意义(释灵悦)▪P4

  ..续本文上一页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虽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说。〔36〕

  四、依阿赖耶识起修的现实意义

  佛法的精神最终是要落实于修证的,学习赖耶识同样有其实修的意义。

  要知道阿赖耶识能储藏万法的生因——种子,这就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谨慎自身的身口意行为。《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37〕举止动念何以成业成罪呢?这就是阿赖耶识能持罪业种子的结果。这种结果不是别人附加给众生的,而是众生自造﹑自变﹑自受,阿赖耶识只不过是能摄持自己的行为影子(种子),待因缘成熟而随业力往来生死。究其生死还灭的因缘,皆因众生不明万法唯识之理,起心动念爱取与自身好恶相应的法,而迷失缘生如幻的诸法,生起坚固的执著,就必然与诸法离相,无诸戏论分别的实相相违背。如果众生了知一切法无非缘生如幻,不起妄计、执著,便能离诸分别戏论,远离生死流转之因,从而截断未来生命的洪流,获得与诸法实相相应的清净解脱道。因此众生要了生死,证得涅槃之乐首当其冲要击破妄计的执著。《解深密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38〕经文告诉我们要出离生死,成就清净善法,必须认识心识上所起的万念都是不真实的。它刹那生灭,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性,所以不可爱执不舍。不管心中生起什么,是贪恋色声香味触法,还是厌恶色声香味触法,都只是妄情执著,是阿赖耶识中色声等种子的变现。究其实际是不可得的,万念万法当体空寂,但从因缘有,颠倒生,由此体悟而离一切言说、心行等相,不断令身心与圆成实性相应,一念悟得缘生法就能体证圣道。诚如《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阿含经》亦云:“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要依阿赖耶识起修的人,应该从因上用功,学习菩萨因地发心的大悲愿行,善法多种,恶法则以正念正思惟善法来熏习,淡化对恶法的造作。善种种在识中,便是一个解脱的力量,将来遇缘就一定能成就菩萨大道。点点善法都要珍惜而修,不要懒惰而不作,故有德之人常劝人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修道之人果能做好人的本质,那么圣人之位就必然可期了。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大概就是此理。 同时行人果然能从万法当中见缘生诸法无可爱性就能离我法的执著,乃至净尽烦恼所知二障,那么离成正等觉就不会很远了。

  道理明白了,行人应该依理起修,天台宗主张每一个众生都具有佛性,每个众生都能成佛。虽然众生都能成佛,应知不修则不得;唯识宗则主张识性圆明,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圆成实性,只要经过磨炼,洗净对缘生无性诸法的计著,就能让识性圆成之智光开发出来,成就自利利他的大宏誓愿。所以处于凡夫位的众生应该安贫乐道,精进而修,断得一分无明,自然长一分智慧。当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产生质的飞跃,彻底转变阿赖耶识中的染分种子为净分,达到修行最终的目的。

  结 语

  阿赖耶识在生命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不管是世间因果还是出世间因果,都跟阿赖耶识缘起有着深密的关系。佛说三藏十二部经,总括之不出戒定慧三学,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因果是一切凡圣,世出世间都逃不过的。但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圣人是明因识果,众生是迷因怕果。之所以迷是由于不知万法从缘生,唯识所变,没有实在的自体,由此妄生遍计所执,迷清净无漏之心,才流落三界。只有了达缘生无实的幻法,才能远离遍计所执性,放下对色声香味等法的执著。从而转一切染缘种子为无上清净种,由此识净故国土净,国土净则能利乐有情,积集无上福慧资粮,为证得涅槃菩提打下坚固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从万法中内观唯识所变起的一切法,以唯识正见来荡除一切情见的执著,将理论转化为实修实证,由实证而获得无上正等觉。

  参考书目:

  1.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讲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2.护法等菩萨造:《成唯识论》,《大正藏》第31册。

  3.演培法师:《成唯识论讲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4.明·通润大师: 《成唯识论集解》,《续藏经》第50册。

  5.印顺大师:《摄大乘论讲记》,闽南佛学院教科书。

  6.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摄大乘论》,《大正藏》第31册。

  7.明·智旭大师:《八识规矩颂直解》,《续藏经》第55册。

  8.于凌波:《八识规矩颂讲记》,李炳南居士纪念文教基金会2002年11月版。

  9.济群法师:《认识与存在·唯识三十论解析》,南普陀寺佛经赠送处。

  10.〔日本〕井上玄真著,其峰法师译:《唯识三十颂讲话》,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11.传法法师:《阿赖耶识思想探究》,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2002年12月版。

  12.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从刊》第25册,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2页。

  〔2〕无著:《摄大乘论本》,《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

  〔3〕太虚大师:《唯识学上的赖耶论》,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5册。

  〔4〕《成唯识论》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2页。

  〔5〕无著:《摄大乘论本》,《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

  〔6〕同上,第133页。

  〔7〕同上。

  〔8〕《 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

  〔9〕《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3页。

  〔10〕《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7页。

  〔11〕济群法师:《认识与存在·唯识三十论解析》,第16页。

  〔12〕《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

  〔13〕《成唯识论》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13页。

  〔14〕无著:《摄大乘论本》,《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

  〔15〕同上,第134页。

  〔16〕《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

  〔17〕《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3页。

  〔18〕无著:《摄大乘论本》,《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

  〔19〕《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3页。

  〔20〕无著:《摄大乘论本》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

  〔21〕明·智旭解:《八识规矩颂直解》卷一,《续藏经》第55册,第438页。

  〔22〕《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7页。

  〔23〕《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

  〔24〕无著:《摄大乘论本》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

  〔25〕《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81页。

  〔26〕《成唯识论》卷四,《大正藏》第31册, 第20页。

  〔27〕世亲:《唯识三十论颂》,《大正藏》第31册,第60页。

  〔28〕《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

  〔29〕明·广益:《八识规矩颂簒释》卷一,《续藏经》第55册,第434页。

  〔30〕唐·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卷五十六,《大正藏》第11册,第328页。

  〔31〕无著:《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675页。

  〔32〕无著:《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卷五,《大正藏》第31册,第714页。

  〔33〕无著:《摄大乘论本》,《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

  〔34〕明·智旭解:《八识规矩颂直解》卷一,《续藏经》第55册,第438页。

  〔35〕明·通润:《成唯识论集解》卷十,《续藏经》第50册,第820页。

  〔36〕《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第31册,第54页。

  〔37〕《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一,《大正藏》第13册,第782页。

  〔38〕《解深密经》卷二,《大正藏》第16册,第693页。

  

《浅谈唯识学中赖耶思想及其修学意义(释灵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